妈妈给孩子喂药时应注意的错误方法

妈妈给孩子喂药时应注意的错误方法

1、捏鼻子硬灌药

2、撬开嘴喂药

3、趁宝贝熟睡时喂药

4、用果汁送服药

贴心小提示:

以上4种方法均为错误做法,前3种方法有可能会使药物进入宝贝气管,从而可以引起呛咳,甚至造成呼吸道堵塞而窒息;第4种方法容易使药物在果汁中被分解破坏,影响吸收和治疗效果。

特别提示:

1、给宝贝喂药一定要按时按量,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尤其是抗生素。并要注意观察宝贝服药后的情况,如皮肤起红疹等、病情没有缓解、出现其他不适症状等,立即与医生联系。

2、扶抱宝贝用药的地方要安全,以免宝贝挣扎而被周围的东西撞伤。

准妈妈们注意十种错误的喂奶方法

现在提倡科学育儿,喂宝宝喝奶也有学问,看看你有没有进入这些误区?

一、牛奶越浓越好

有家长认为,牛奶越浓,孩子得到的营养就越多,这是不科学的。所谓过浓牛奶,是指在牛奶中多加奶粉少加水,使牛奶的浓度超出正常的比例标准。也有的家长惟恐新鲜牛奶太淡,便在其中加奶粉。其实,婴幼儿喝的牛奶浓淡应该与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其浓度要按月龄逐渐递增,即便是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牛奶中掺水的比例也应根据消化情况逐步减少。如果婴幼儿常吃过浓牛奶,会引起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久而久之,体重非但不能增加,还会引起急性出血性小肠炎。这是因为婴幼儿脏器娇嫩,受不起过重的负担与压力。奶粉冲得过浓,或者在新鲜牛奶中掺入奶粉,其营养成分浓度升高,超过了婴幼儿的胃肠道消化吸收限度,不但消化不了,还可能损伤消化器官。所以,如果以牛奶喂养婴幼儿,应视牛奶的质量、孩子的年龄来决定加水多少。

二、加糖越多越好

不加糖的牛奶不好消化,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加糖是为了增加碳水化合物所供给的热量,但必须定量,一般是每100毫升牛奶加5~8克糖。如果加糖过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弊无利。过多的糖进入婴儿体内,会将水分潴留在身体中,使肌肉和皮下组织变得松软无力。这样的婴儿看起来很胖,但身体的抵抗力很差,医学上称之为“泥膏型”体形。过多的糖贮存在体内,还会成为一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龋齿、近视、动脉硬化等。牛奶里加什么糖好呢?最好是蔗糖。蔗糖进入消化道被消化液分解后,变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有的家长专门给孩子买葡萄糖,这大可不必。葡萄糖甜度低,用多了又容易超过规定范围,而且孩子还会因不甜而拒食。还有一个何时加糖的问题。有些家长把糖与牛奶加在一起加热,这样牛奶中的赖氨酸就会与糖在高温下(80℃~100℃)产生反应,生成有害物质糖基赖氨酸。这种物质不仅不会被人体吸收,还会危害健康,尤其对小儿危害更大。因此,应先把煮开的牛奶晾到温热(40℃~50℃)时,再将糖放入牛奶中溶解。

三、牛奶加巧克力

有家长以为,既然牛奶属高蛋白食品,巧克力又是能源食品,二者同时吃一定大有益处。事实并非如此。液体的牛奶加上巧克力会使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产生化学反应,生成“草酸钙”。于是,本来具有营养价值的钙,变成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从而导致缺钙、腹泻、少年儿童发育推迟、毛发干枯、易骨折以及增加尿路结石的发病率等。

四、牛奶服药一举两得

有人认为,用有营养的东西送服药物肯定有好处,其实这是极端错误的。牛奶能够明显地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吸收速度,使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较相同的时间内非牛奶服药者明显偏低。用牛奶服药还容易使药物表明形成覆盖膜,使牛奶中的钙与镁等矿物质离子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非水溶性物质,这不仅降低了药效,还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在服药前后各1~2小时内最好不要喝牛奶。

准爸妈给孩子取名时应注意的事项

  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很多家庭都选择了只生育一个孩子,显然对这一个孩子的关注比以往大大提高。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开始给孩子起名字,甚至是还没有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情况下,就给孩子起了一大堆的名字,因为他们相信姓名会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那么姓名对一个人的成长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其实,姓名的好坏就像是婚姻一样,是对特定的人而言。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的成长都会受到其姓名的影响,只有对特定的人而言,姓名才会有好坏之分。每一个人的命运在生命初期是有一定的天命阶数的,就是像是古谚语所说的“人命天注定”,即使是后天可以改变但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的些许变化。所以命名的好坏并不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之路产生很大的影响。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爸爸妈妈们为孩子的名字的选择而费心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现代人的心理在作祟。明明知道影响并不是很大,可偏偏还是要取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名字,这其实就是现代人的随大流心理。在这边给准爸爸妈妈们提个建议,对于孩子的命名问题并要太过操心,不追求名字要有一个什么非常非常特别的含义,只要是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特性,不过于张狂即可。

本文Hash:9f80fabfc9bda9c28379d1a9a3441d6162a4f21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