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夏天过度补锌诱发贫血

“都说春末夏初孩子开始蹿个子,我家宝贝好像不见长,是不是缺钙啊?”“这夏天一到,孩子就成了‘小潮人’,比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出汗厉害多了,会不会缺锌?”“孩子不爱吃素菜,维生素片怎么吃比较好呢?”一到夏季,不少家长都在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两个“素”伤脑筋。甚至不少家长都跟风为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专家提醒,这两“素”就仿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心急“补”过头,反而揠苗助长。

A面:夏季孩子需要补“素”

Part1:0.05%的含量也有大作用

人体由多种元素构成,其中微量元素虽然只占总重量的0.05%,但作为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同样不可小觑。最为家长熟知的微量元素多为铁、锌、铜。由于夏季气温偏高,孩子运动后的排汗量也增加,一天的汗量可以达到3升—10升。这些汗液中流失的除了水分之外还有钠、钾、钙、镁等微量元素。比如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导致免疫力低下等。

Part2:素食妈咪宝贝维生素会缺乏

婴儿在出生6个月后母乳或是配方奶这些单一的食物,已经无法满足孩子在营养上的需求,而此时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孩子食物中的维生素究竟能吸收多少很难掌握,比如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较低,对于素食妈妈所分泌的乳汁中所含的维生素B12则会更加低,若维生素B12长期严重缺乏,会造成贫血及神经退化。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代谢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要素,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主要是从膳食中获取。家长可以根据“膳食宝塔”,注意日常生活的饮食营养均衡,纠正偏食、每日保证足够量的蔬菜、水果、肉、蛋等营养物质,这样全面均衡饮食可以不必额外补充维生素。

B面:“两素”补太多也会埋“隐患”

Part1:锌补过头诱发贫血

医学专家表示在没有诊断锌缺乏病之前,不需要预防性补充锌剂。最重要的是注重合理膳食结构,及时给宝宝添加辅助食物,食补永远是最佳的选择,蛋黄、瘦肉、鱼、动物内脏、豆类和坚果类含锌较丰富,从辅食中婴儿也能摄取锌。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问题纷纷给孩子补锌。但是如果补锌过多,可能就会影响铁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

Part2:钙补过头会变“小鬼脸”

孩子变成小“鬼脸”,原来是补钙惹的祸。有些孩子由于长期严重补钙过量,患上了“鬼脸综合征”:长着一张大嘴,上唇突出,鼻梁平坦,鼻孔朝天,两眼距离甚远。这类孩子还往往伴有消瘦、智力低下、心脏杂音等疾病。现在通常情况下,幼儿可从食物中摄取钙,体内并不缺钙,也无需额外补钙。

Part3:锌补过头“弱不禁风”

要补血先补锌,不少家长对于孩子补锌格外重视。但研究表明,如果缺钙的宝宝补锌过多,可能因为抵抗力的降低而感染其他疾病。健康宝宝对锌的需求量其实很小,1岁以下每天3毫克-5毫克就够了,如果过量会产生体内微量元素比例失调,严重过量的同样会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发热、吐泻等情况,而且成年后也易发展成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

小贴士:

夏季这些营养素可在食物中“补”

含维生素A的食品有牛奶、鸡蛋、胡萝卜、蔬菜叶、鱼油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有植物油、牛奶、鸡蛋和肉类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品有新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鱼油等;维生素B1最丰富的来源是所有谷类,如小麦胚芽、黄豆、糙米等,肉类以猪肉含量最丰富。富含维生素B5的食品有动物肝脏、酵母、谷类等;富含维生素B12的食品有动物肝脏 、肉类、鸡蛋、牛奶等。

宝宝补锌过量易致贫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正常人每天锌的供给量为:4个月以下小婴儿3毫克,5——12个月婴儿5毫克,1——10岁儿童15毫克,哺乳期妇女更要增加供给约需25毫克。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不偏食、不挑食,一般从日常膳食中就能安全、有效地摄取足够的营养。

有关“雀巢”奶粉碘超标的新闻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其实,不只是碘,其他微量元素,比如锌,如果过量补充也会危害儿童健康。

补锌过量易致贫血

长期补锌过量,会使体内的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减少,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

缺钙的宝宝补锌过头,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

补锌太多,成年后还易发展成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另外,锌摄入量过多,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吐泻、发热等症状,引起上腹疼痛、精神不振,甚至于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甚至突然死亡。所以,宝宝补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食补代替药补

食补是最好的途径。既方便有效,且不易过量。富含锌的食物有:乳制品、香蕉、卷心菜、生蚝、山核桃、扇贝、口蘑、香菇、羊肉、葵花籽、猪肝、牛肝等。

锌必须在与其它微量元素取得平衡状态时,才能发挥它在人体中的作用。单纯补锌,不仅难以被吸收和发挥功效,还会破坏人体平衡,对人体形成危害。

比如,单纯补锌,会影响人体对铜的吸收,形成缺铜性贫血。最新研究表明,补锌的同时,再补充钙与铁两种矿物元素,可促进锌的吸收与利用,因为这三种元素有协同作用。不少药物可以干扰补锌的结果,如维生素C则与锌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新华网

宝宝补锌过量会导致贫血吗

给孩子补锌是许多家长一直都重视的事情,但在这里,亲亲宝贝小编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一定要科学的补锌,千万不可盲目跟风,因为有传言说是孩子补锌过量会导致容易贫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传言的真与假吧。

给孩子补锌是许多家长一直都重视的事情,但在这里,亲亲宝贝小编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一定要科学的补锌,千万不可盲目跟风,因为有传言说是孩子补锌过量会导致容易贫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传言的真与假吧。

补锌过量易致贫血

长期补锌过量,会使体内的维生素C和铁的含量减少,抑制铁的吸收和利用,容易引起或加重缺铁性贫血。

缺钙的宝宝补锌过头,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而感染其他疾病。

补锌太多,成年后还易发展成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另外,锌摄入量过多,会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吐泻、发热等症状,引起上腹疼痛、精神不振,甚至于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的甚至突然死亡。所以,宝宝补锌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食补代替药补

食补是最好的途径。既方便有效,且不易过量。富含锌的食物有:乳制品、香蕉、卷心菜、生蚝、山核桃、扇贝、口蘑、香菇、羊肉、葵花籽、猪肝、牛肝等。

锌必须在与其它微量元素取得平衡状态时,才能发挥它在人体中的作用。单纯补锌,不仅难以被吸收和发挥功效,还会破坏人体平衡,对人体形成危害。

比如,单纯补锌,会影响人体对铜的吸收,形成缺铜性贫血。最新研究表明,补锌的同时,再补充钙与铁两种矿物元素,可促进锌的吸收与利用,因为这三种元素有协同作用。不少药物可以干扰补锌的结果,如维生素C则与锌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

附加给贫血孩子的特制补血餐

◆贫血,人体血液中的红血球和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症。

◆贫血的孩子体弱多病,面色苍白或萎黄,指甲、口唇、耳垂淡白而少血色。

◆贫血的孩子爱发脾气、爱哭、烦躁、多动,情绪难自控,学习注意力下降。

给贫血孩子的特制补血餐

有调查显示:全国3~7岁孩子的贫血发生率为25%。很多家长都感到困惑:现在孩子吃的、喝的都不错,怎么还会得“穷病”?事实上,“营养好”也会得贫血。作为幼儿营养师,我们的职责是——让孩子们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健康。

【扩展阅读】孩子贫血病因多

病因1:“富贵贫血”

“奶娃娃”喝着牛奶、酸奶、奶昔,吃着奶油蛋糕……却被查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是为什么?

牛奶和奶制品是优质蛋白质和钙的良好来源,可是牛奶含铁甚微,每100毫升牛奶仅含铁0.1~0.5毫克。幼儿每日需铁12毫克,即使胃中灌满了各式各样的奶制品,还是远远无法满足身体对铁的需要。更何况,随着奶制品一同入肚的糖分,使孩子很容易就感到饱了,哪有胃口吃正餐!这种偏食引起的铁元素不足所产生的贫血称为“富贵贫血”。

对策:纠正偏食习惯,让孩子的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膳食选择更加平衡,特别是要让孩子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尤其是动物肝脏所含的铁,利于幼儿吸收和利用。

推荐食物:动物的心、肝,牛肉,豆制品,黑木耳,南瓜,红枣,葡萄等。

病因2:高蛋白种下“巨幼贫”

“蛋娃娃”不爱蔬菜偏爱蛋,鸡蛋、鹌鹑蛋、鸽子蛋,一天要吃三四个。蛋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照理营养不差呀,可一有感冒病毒来袭,“蛋娃娃”马上就被“击倒”,去 院一查,贫血!

这种贫血叫“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并非缺乏造血的原料——铁,而是由于孩子新鲜蔬菜和水果吃得少,缺少叶酸所致。孩子缺少叶酸,骨髓内的红细胞就不能发育成熟,导致释放到血液中的红细胞胞体大而质差。这种红细胞未老先衰,寿命短,“巨幼贫”就发生了。

对策:让孩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特别是富含叶酸的食物,使营养素摄入全面、均衡、适量。

推荐食物:豆类、绿叶蔬菜、全麦面包、粗粮、柳橙等。

病因3:“小胃病”贫血症

家长“老胃病”,孩子“小胃病”,胃病导致营养吸收差,贫血发生率高。

有一种病菌,叫“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是Hp),它从口腔进入人体后,定居在胃幽门附近(胃与十二指肠连结处叫幽门),可以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这种病菌会传染,如果大人体内带菌,可通过“亲密接触”传染给孩子。此外,它还可以通过粪便传播。若粪便污染了土壤、水、蔬菜,孩子喝生水,生吃没洗干净的蔬菜,用脏脏的小手拿东西吃,也可能“病从口入”。

对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都要记得洗手;尽可能实行“分食制”,减少交叉感染,预防“小胃病”的发生;积极治疗,尽早治愈“小胃病”。

病因4:“小胖”也会得贫血

“小胖”们很可爱,家长们大多认为“小时候胖不是胖”,却忽视了孩子肥胖背后潜在的隐患,贫血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吃得好、长得胖,体积自然大一些,怎么会贫血呢?殊不知,孩子长得太快太“好”,身体的其他器官发育都没有跟上,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造血器官所产的量不能满足“大体积”的需要,贫血便产生了。

预防方法:均衡饮食,加强身体锻炼;对于已经超重肥胖儿,适当控制体重。

本文Hash:e72a81220cea5f1eadd0602b5a32be4807b26608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