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长牙易出5种状况护理方法很重要

自宝宝呱呱落地之日起,爸爸妈妈就要开始担心宝宝的各种成长问题。新生儿时期担心宝宝的黄疸问题,婴幼儿时期,就要开始担心宝宝出牙的问题。长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之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一副漂亮的牙齿,除了关心牙齿情况之外,在一颗颗小牙陆续报道的之际,千万不要忽略了宝宝的各种不适。

在宝宝长牙的时候,有5种情况是需要爸爸妈妈特别留意的。

我要长牙啦!

1、牙龈肿痛

宝宝出乳牙的时候,在他的口腔里,可以隐约看到局部牙龈发白或稍微充血红肿,触摸牙龈时有牙尖样硬物感。而牙龈肿痛和不舒服是出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宝宝肿痛的原因是因为牙床发炎,发炎是柔软的牙床纤维对付逼近的牙齿唯一的办法。宝宝长第一颗牙及臼齿的时候是最不舒服的。

处在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烦躁哭闹,为了减轻宝宝的不适,爸爸妈妈可以用纱布蘸冰水擦拭肿胀的牙床,同时达到按摩和冰敷肿胀牙床的双重功效。除了冰敷也可以用医用纱布沾上盐水在宝宝的牙龈上轻轻擦擦,盐有消炎的作用。

看我得意的没牙

2、发烧

当乳牙准备萌出的前几天,宝宝都可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有的会哭闹,有的会口水增多,有的会喜欢咬手指等等。而且,有的宝宝还会有低烧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在牙齿努力钻出牙龈的时候,难免会有类似“伤口”的地方出现,导致宝宝感觉到不适。而往往对于这些“伤口”,口腔清洁不够的话,导致牙龈发炎、发烧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大。

因此,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注意多帮宝宝清洁口腔,平时让宝宝多喝水,饭后注意漱口。但是出牙能使体温稍稍升高,所以宝宝可能会觉得比平时热一点,当宝宝有点低烧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如果低烧情况持续不退,或者宝宝体温已经超过38.5℃,就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3、流口水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的功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宝宝的唾液相对比较少不会有流口水的情况出现。但是当宝宝到了3个月的时候,唾液分泌就慢慢增加,到宝宝6-7月开始长乳牙的时候,刺激了三叉神经进一步增加了唾液的分泌,加上宝宝口腔小,还不会吞咽和调节口腔内的唾液,积储后就会自然流出。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要及时为宝宝擦干口水,但是不要经常用粗糙的手巾拭擦,避免损伤宝宝局部皮肤。另外就是宝宝的上衣、枕头、被褥等都容易被口水污染,要勤洗勤晒,以免滋生细菌。

呵呵呵,就是没牙!

4、龋齿

宝宝乳牙的表面结构相对比较脆弱,如果常常覆盖奶水或食物残渣,就会很容易发生龋齿。所以,当宝宝每次进食之后,爸爸妈妈最好让宝宝要用白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或直接帮宝宝刷牙,尽量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

5、腹泻

当宝宝出牙的时候,宝宝体内来源于妈妈的抗体会慢慢逐渐消失。同时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因为辅食添加等饮食习惯的改变而引起腹泻。

所以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给宝宝使用是餐具要特别重视消毒的工作,有效防止细菌进入口腔的机会;另一方面,妈妈最好准备粥或煮烂的面条等易消化的食物喂养宝宝,不可突然添加太多辅食。

如果发现宝宝每天的大便次数多于10次或出现其他异常时,就要及时到宝宝到医院就医。

最后,如果想宝宝有一副漂亮健康的牙齿,爸爸妈妈可以在宝宝长出第一颗牙齿到满1岁之间,到宝宝看第一次牙 ,并定期复诊、追踪,以便及时获得专业的指导及咨询。

宝宝长牙期必知的护理方法

宝宝长牙期间会出现烦躁、咬人、哭闹、流涎、腹泻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当宝宝出现发烧症状,妈妈不必过分担心。只要宝宝体温不超过38°C,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无需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喝些开水就行了;如果体温超过38.5°C,并伴有烦躁哭闹、拒奶等现象,则应及时就诊,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合并其他感染。

若宝宝发烧体温过高,应及时带宝宝寻医就诊。在给宝宝详细检查中,一般会化验血常规,看是否因长牙有了炎症,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烧。医生建议家长应多学习宝宝长牙的相关知识,了解宝宝长牙可能会出现的异常症状。要掌握退烧方法,并在家中备一些退热贴以及退烧药,以备不时之需。

若宝宝长牙发烧体温不算太高,最好先使用物理退烧法。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有酒精擦浴、冰敷降温或温水擦浴三种办法。酒精擦拭法适用于大宝宝,用酒精擦拭宝宝的身体,会造成宝宝皮肤快速舒张及收缩,可能会使体温下降过快刺激到宝宝;冰敷降温就是用冰袋贴敷宝宝额头部位,使身体局部降温;最好还是使用温水擦浴,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宝宝的四肢和前胸后背。使皮肤的高温逐渐降低,让宝宝觉得比较舒服;还可以再用稍凉的毛巾擦拭额头脸部。爸爸妈妈要注意,若擦浴期间宝宝有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所谓寒冷反应,要立即停止。

宝宝长牙,家长有许多东西需要注意。首先,警惕宝宝乳牙萌生过早或过晚。有些宝宝一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就萌出了乳牙,切勿以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这种乳牙通常没有牙根,极易脱落。一旦脱落落入气管,极易使宝宝窒息,危及生命。因此,当宝宝乳牙萌出过早时,妈妈一定带宝宝及早去专业医院请医生帮忙处置。但如果到了1周岁,宝宝还没有长出乳牙,可能由牙龈肥厚或者缺钙等原因引起的,妈妈应该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做个口腔全面的检查。

其次,宝宝长牙期间家长应给其做好口腔清洁工作。牙齿虽然没有完全萌出,但口腔的清洁状况直接影响这宝宝牙齿的健康。宝宝每次进食后均要喂给他白开水以清洁口腔与牙龈粘膜,或用干净、柔软的纱布轻擦宝宝牙龈,防止宝宝口腔内细菌积聚过多,引起局部炎症。宝宝前面的牙齿完全萌出后,可用婴儿牙刷为其刷牙,避免或减少罹患口腔疾病的机会。尽早让宝宝脱离奶嘴,或者不要其一边含着奶嘴入睡,奶瓶会影响乳牙发育,造成龋齿,即“奶瓶齿”,影响牙齿美观度。

宝宝长牙时牙肉痒,抓到什么都要放进口里咬。此时家长需要多加看护,宝宝的小手所能触及的范围内的东西都是卫生安全的,以免其乱咬硬物损伤牙龈或吃到脏东西导致生病,也防止宝宝将玩具吞入咽部,导致窒息。家长可以买一些咀嚼训练仪器或磨牙饼干给宝宝啃咬,锻炼宝宝的颌骨和牙床,促进牙齿萌出,并使牙齿萌出后排列整齐。

新生宝宝最易出现的5种状况

看着柔柔嫩嫩的新生宝宝,每一位妈妈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但是有些突发的状况却让惊慌感取代了幸福。尤其是对新手妈妈来说,因为是第一次遇到宝宝这样那样的问题,惊慌指数更是大幅提高。若能在事前多阅读相关资讯,或许可让自己不会那么紧张!以下是宝宝在出生1个月内最容易出现的让妈妈紧张的5种状况,妈妈掌握了宝宝的情况以后,便可以轻松应对忙乱的产后新生活了。

1.宝宝出现黄疸?!

“宝宝的皮肤和眼睛怎么看起来黄黄的?是不是有黄疸啊?”“小宝宝的黄疸指数偏高,需要让他住院接受蓝光照射……”

状况释疑~宝宝都会有黄疸吗?

当胎儿在母体时,血液中所代谢的胆红素会通过胎盘到达母体,借由妈妈的肝脏帮忙代谢。刚刚脱离母体时,宝宝的肝脏还无法立刻自己处理胆红素,无法顺利代谢胆红素,而引起皮肤、眼白泛黄,于是就会产生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分为2种:

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只出现黄疸,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宝宝的吃奶情况和精神状况都良好,黄疸会在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时足月儿的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

2.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得早,宝宝生后24小时内就开始出现黄疸,并且持续的时间长,出生2~3周后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mg/dl。黄疸的程度较重,宝宝皮肤呈金黄色,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以及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

妈妈帮手~学会观察黄疸的程度

1.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时,应立即送医院,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如治疗延误,可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死亡或核黄疸。

2.即使是出生后2~3天出现的黄疸,妈妈也应注意观察黄疸加重的程度。如黄疸持续超过1周(早产儿超过2周),或者黄疸不仅不减轻反而加重,应该立即宝宝去医院,以免发展为病理性黄疸。

3.对有黄疸的宝宝,应注意检查其脐部及皮肤有无化脓性感染。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如食欲、精神反应、呼吸等,如有异常,应考虑感染引起的黄疸。

4.要注意大便的颜色,如果大便呈深黄色,提示血液中的红细胞被破坏过多;如果大便由黄白色渐呈黄色,常提示肝脏功能不正常;如大便呈灰白色或白陶土色,说明胆红素未随胆汁从胆道中流出,要考虑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可能。

2.宝宝还要剪指甲?!

“不是说新生儿不能剪指甲吗?”“可是他的指甲长得好快啊,老抓来抓去的。”

状况释疑~常给宝宝剪剪指甲

新生儿的指甲长得比较快,并且新生宝宝的手脚经常会乱舞乱抓,不小心就会抓破娇嫩的皮肤,所以需要妈妈经常给新宝宝剪剪指甲。有些妈妈不敢也不会给新生儿剪指甲,就将宝宝的两只小手包起来或戴上手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可影响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因此,防止新宝宝抓破皮肤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经常给他剪指甲。

妈妈帮手~剪指甲小窍门

婴儿的指甲剪应该是钝头、前部呈弧形的小剪刀;剪指甲时一定要抓牢宝宝的手,避免因晃动而弄伤宝宝,可以在宝宝睡觉时进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宝宝的指甲,另一只手拿着剪刀从一边沿着指甲的自然弯曲转动,剪下指甲,不要剪得太深,以免伤到宝宝;摸摸指甲,不要有棱角或尖刺,以免宝宝抓伤自 ;如果不慎伤了宝宝,要立刻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止血,涂抹点消炎药膏即可。

3新生儿筛检出现阳性?!

“新生儿筛检结果出来了,有一些项目是阳性,请您尽快带宝宝回医院复查……”“怎么会这样呢?能不能治?是不是要打针吃药……”

状况释疑~也有可能是假阳性

当新手爸妈得知“宝宝的筛检结果出来了,……是阳性,需要回医院复查”,心中必然忐忑不安。新生儿筛检是维护宝宝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需要早期筛检,但是初检结果阳性,不一定就代表宝宝生病了,医生会经过复查,并且根据宝宝的情况下诊断,妈妈不必太过担心。

妈妈帮手~了解新宝宝的疾病特点

新生儿的疾病有一些特点与婴幼儿不同,这些特点与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掌握这些特点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1.脐一定要保持断脐时创伤面的清洁,否则这里就会成为细菌入侵体内的门户,轻者为脐炎,重者可发展为败血症。

2.感染新生宝宝患感染性疾病时体温非但不升高,反而会下降,伴有“三不”,即不吃、不哭和体重不增,或者有哭声但是声音很低,反应迟钝,遇到这些情况时应去医院诊治,否则会耽误病情。

3.抽搐新生儿抽搐时除了比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体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体或几个手指)的阵发性或强直性抽搐外,更常见的是眼球震颤、双眼凝视、反复眨眼、面肌颤动、前臂来回摆动等轻微的动作,有的新生儿表现为反复的、短暂的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等。有些新手爸妈很容易忽略这些小动作,所以要加强警惕。

4宝宝怎么又发烧?!

“宝宝怎么发烧了呀?昨天上午就烧了一阵,现在又发烧了,是生病了吗?要不要吃点退烧药?”

状况释疑~新宝宝体温爱“捉迷藏”

发热是宝宝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往往也是疾病的信号。正常宝宝的体温一天内有一定的波动,因为进食、活动等所致的代谢会影响宝宝的体温。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除了吃奶,身体的温度还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有时外界温度一高,宝宝便可表现出发热。

妈妈帮手~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

如果宝宝的体温仅是升高,无其他异常表现,吃奶和精神状况都良好,可能是室内温度过高或衣着过多所致,这时只需要减少衣服或降低环境温度即可。如果宝宝发热的同时伴有不吃奶、精神差、面色灰暗等,则表明是疾病所致,需要到医院就诊。提醒妈妈们的是,新生宝宝发热时,一般不宜使用退热药,因为目前的退热药都为解热镇痛类药物,可影响新生儿血小板的凝血活性,使用后偶尔可导致新生儿出血。

5脸上长红疹?!

“宝宝的脸上怎么有一颗一颗的疹子?怎么回事啊?”“宝宝的脸上长疹子,要不要擦药?”

状况释疑~肠胃太娇嫩

新生宝宝身上的的红疹很有可能是湿疹,湿疹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异常,从宝宝出生后2周开始,面部出现红点,眉上、眉下及发际处都会出现,有时四肢及躯干上也会出现。湿疹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新宝宝消化功能不成熟,不能够完全消化奶中的蛋白质,从而导致轻微的过敏反应,所以湿疹又叫奶癣,人工喂养的宝宝比母乳喂养的病情重。

妈妈帮手~用药有讲究

一般情况下湿疹无需治疗,随着宝宝肠胃功能的完善以及辅食的逐渐添加,湿疹会自然好转,但若继发细菌感染应到医院就诊。尽可能找到引起孩子湿疹的原因,再针对不同类型的湿疹擦不同的药。一般是局部用药,特别严重的也可以少量全身 用药品。渗出型的皮疹当中最好用硼酸水湿冷敷,干燥型的湿疹用一些洗剂、油剂、乳剂、稿泥膏剂的药物,如果水泡有糜烂一般用油剂治疗。具体用什么药,最好到皮肤科医生那里做针对性治疗。

文/李蔼芬采访咨询/林怔慧(新生儿科主治医师)

本文Hash:cdc7ee787e0728a6cf11ec4319925c19ffabece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