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需要

摘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需要,每个时期的孩子都有他的需要,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生理需要的满足是最为迫切的,因为他们尚无自主能力,父母给予孩子一切的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的满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护和关心,将有助于孩子..

每个时期的孩子都有他的需要,对于婴儿期的孩子来说,生理需要的满足是最为迫切的,因为他们尚无自主能力,父母给予孩子一切的生理需要或生存需要的满足,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护和关心,将有助于孩子发展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

随着孩子的成长,对于学步阶段的幼儿来说,由于其独立探索世界的能力的发展,如控制大小便、双足站立行走、自己进食、“我”的使用等,他们有了强烈的自主需要,如果父母因为孩子常将事情做得“乱七八糟”,如尿湿被子、经常跌倒等,而限制孩子的自由,对孩子过多越俎代庖的控制,那么孩子独立自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因为意识到在别人眼里印象不佳而产生羞怯和疑虑。

到了学龄前期,儿童因为自己的好奇心而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如果他们的探索活动是有效的,他们就会以一种建设性的方式处理事物、对待他人,获得强有力的主动性;相反,如果他们遭到严重的批评和惩罚,就会对自己的许多行为感到内疚。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的鼓励,给予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将有助于孩子主动性、目的性的发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哪些需要是关键的?作为爸爸妈妈如何去关注呢?

爱的需要

光给孩子足够的物质营养是不够的,在没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有时甚至连生存都有问题。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只有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应该对孩子充满爱心,知道如何将自己的爱经常向孩子表达出来。经常给予婴儿的拥抱和亲吻,对童年期孩子的陪伴和轻拍,都会让孩子爱的需要获得满足。

安全的需要

初生的婴儿必须依赖外界特别是父母的保护才能生存。婴儿饿了需要父母的喂哺,婴儿

睡醒了如果见不到看护者会哇哇大哭。同样,稍大一些的孩子看到卧室窗上摇晃的影子,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固定习惯改变了,都会觉得不安。这些都是儿童需要安全的表现。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往往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因此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无法信任他人,因此难以与他人建立友谊。

对孩子来说,常规和稳定是其安全感的

孩子成长需要家长的关注?

    好不容易上了公交车,我努力地在车厢中找了个位置把自己安顿下来。忽然觉得背后有人拍我。扭头去看,一个妈妈正在轻轻地打她儿子的手。这是一个大约3岁多一点的男孩。

    这个妈妈一边打一边说:“你这孩子手咋这么闲?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不要随便弄人家,你咋不听呢?!”说完又打了一下。我对那个孩子笑了笑,轻松地转过头来。

    过了一会儿,我又被拍了一下。没等我回头,拍手声和呵斥声传了过来,“哎!叫你别动!叫你别动!阿姨要打哪!”话音刚落下,我又被拍了一下。这次妈妈说:“你再弄,人家警察来抓你!”这次似乎生效了,大约有五分钟我没有被拍。但我又听到妈妈在说:“哎!跟你说了,警察来抓你呢!”我很纳闷地再次转过头去,这位正在把她孩子的手从另一位女乘客身上拿开。无奈这孩子的速度极快,短短五分钟,他又拍了那位乘客两次。他妈妈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就抱住孩子说:“你再弄,我不要你了!”这大概就是“最后通牒”了。那孩子看看妈妈,又看了看那个女乘客,发现她们都没有生气,便对着妈妈哈哈地笑了起来。这时他看到了我,便又把手向我伸来。这次他妈妈在他拍到我之前“及时制止”了他。

    看到这儿,我笑着问孩子:“你是不是想感觉一下我的外套摸上去什么感觉?”听了我的话,孩子吃惊地睁大眼睛看了我一会儿,然后微笑着轻轻地羞涩地点了点头。“那好,我知道了,我可以让你摸一摸。”我将身体靠向他,并伸出了一只手臂。孩子楞了一会儿,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摸我的外套。他的手刚一接触我的外套时就停了下来,抬起头看着我。我对他笑了笑,不动声色。他重新低下头,轻缓地、专注地在我的外套上抚摸了一会儿。之后他抬起头看着我,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我看着他的眼睛,笑着对他说:“小伙子,如果你想摸别人,可以!不过在摸之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只有别人同意了才可以摸,知道了吗?”他笑着听完我的话,又看了我一会儿,高兴地点点头。

    这时男孩的妈妈忽然问我:“唉喲,你是不是老师呀?”“对!我是老师。”我回答。“我就说嘛,你是哪个学校呀?”“我是宁夏蒙特梭利国际学校的老师。”“噢!哎呀!我这个孩子可调皮了!烦人的很!我拿他都没有办法。”我说。“其实你的孩子很棒!你看他摸我外套的时候,又温柔又优雅,他真的很棒!他只是需要成人正确的引导。”她说:“唉!我们又不会么!”“其实这并不难!就象刚才,你总是打他并不能让他放弃去拍别人。反而他更想知道他被妈妈打是这种感觉,那打别人是什么感觉?那些人被打是否与我感觉相同?这让他更想尝试去打别人。所以以后别再打他了,试着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效果会更好。”我对她说。“噢!你说的有道理。我就是拿他没办法。打吧?舍不得;不打吧?他又淘得很!”她说。“阿姨!阿姨!”这个男孩打断了我们。“你是哪个学校的老师?你们学校都有啥?有中班没?我告诉你噢!我马上就要上中班了……”就这样,在我下车前的这段时间里,这男孩连珠炮弹似的问题就成了谈话的中心。

上一篇

1/2

下一页

家长的关注对孩子很重要

提问:最近一段时间,我家孩子特别爱在吃晚饭的时候“捣乱”。晚饭,我们有6个大人一起吃,一家人围在桌边,边吃边聊。当大家聊得开心、投入的时候,孩子就会用脚用力地踢桌子腿,或者弄出其他很大的声音,或干脆离开桌子跑到房间玩。总之,花样很多。我们随便说说他都不会听,有时控制不住狠狠骂一句,或者直接打过去,他倒是马上变乖了。但我想,这肯定不是办法,可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回答:从您的描述来看,孩子这样做主要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

我们回到当时的情境讨论这个问题。您看,大人们边吃边聊,开心、热闹,但这都没有他的份,他被忽略在一旁,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一旦当他弄出很大动静,大人就注意他了。轻则随便说上两句,重则打骂,尤其是被“骂”或“打”过之后,就变乖了。因为这时你们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了,他内心被关注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也许您在外忙了一天,很想吃饭时大家一起聊聊,放松一下。这时您自然希望孩子能安安静静地自己吃饭,不要打扰你们。殊不知孩子与大人分开一天了,他也很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当他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时,就可能试图用调皮、捣乱来达到目的。许多父母也常常是在孩子捣乱的情况下才来关注他们。这样孩子求得大人注意的方法屡试不爽,大人的反应其实早已在孩子的意料之中……一次次“计谋”的得逞强化着孩子的行为。

大人被孩子的捣乱行为引发出来的呵斥和打骂,既表明了自己的教育是失败的,又使孩子下意识得意起来。如果您能够明白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告诉您:“请注意我,别忘了我而只顾着你们说话!”您就能够自如地控制局面了。比如,在你们热烈的讨论之中偶尔和蔼温存地转头对孩子笑笑,或者爱抚地摸摸他的头,对他说点什么,告诉他大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他的存在,也许他就不会采取捣乱的方式来引人注意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应该在孩子表现好或者无所谓好与不好的时候也去注意他,而不要只是在孩子调皮的时候,甚至闯祸了才去注意他。相反,在孩子调皮的时候您最好不要去理他,在这种情况下您被孩子所支配,容易失去理智,也容易强化他的不良行为。陈旭艳

家长关注孩子的考分要适度

家长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我认为没有错,但关心成绩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找出考试丢分的原因,怎么样提高成绩。

冬冬最看不起的就是考试抄袭,也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和我们从小对他的要求是分不开的。

记得冬冬小学二年级一次考试后回到家里,悄悄告诉我,他的同桌有一道题不会答,照他的抄了。他还天真地问我:“等下次考试我要是不会了,可不可以也照同桌抄呢?”我很吃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问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从小就学会考试抄袭,那将来可怎么办呢?

我当时就告诉他,考试是在检验你的学习成绩,抄袭别人的怎么能检测到自己真实的成绩呢?妈妈不要求你每一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决不允许你考试照别人抄袭。如果发现你照别人抄袭,不管是大小考试还是平时作业,都决不轻饶。

后来冬冬确实没有过抄袭行为。从小到大的考试冬冬都凭真本事,没有侥幸心理,从不想投机取巧。在学习中也一直是扎扎实实,靠实力说话。

冬冬虽然也有考得不好,没能正常发挥的时候,但是从来没有发生过没有考好却撒谎欺瞒家长的事情。这是因为即使他考“砸”了,我们也从来没有抱怨和训斥过他,更别说打骂了。

我们觉得,做父母的也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学习再好,也不能每一次考试都发挥得好,马失前蹄总是会有的。应该允许孩子平时考试小有失误,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失误,怎么样在失误中吸取教训,避免下一次考试再失误。

我们会问儿子:错在哪里?有没有找到答错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答错?是不会回答还是马虎?答错了的题有没有重新做过?这一类的问题是不是都搞明白了?再出这样的同类题能不能答对?等等。如果卷子发下来,我们还会和他一起讨论卷子,然后把错题做到错题本上去。

应该说在学校的考试是孩子的事,可又不光是孩子的事。孩子每一次考试,家长似乎都比孩子更关心。你看每年中考、高考时那浩浩荡荡的陪考大军,考场里孩子们考试紧张,考场外的家长比孩子更焦虑。孩子考完回到家中,多数家长第一句话准问:“今天考得怎么样?”

我认为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考试,如果不关心那就是做家长的失职,但是不能过度关心。让孩子老是处于巨大的考试压力之下,就会使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结果适得其反。很多孩子考试时总是不能正常发挥,平时背得滚瓜烂熟的课程考试时反而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压力太大。

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孩子每次考试的分数,听说考得好就喜上眉梢,听说没考脸立马就拉下来。久而久之,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越来越怕考试,甚至形成了考试焦虑症,本来平时学得还不错,可一考试就砸锅。家长看到孩子考“砸”了,又打骂甚至挖苦孩子,造成孩子更加不爱学习、惧怕考试。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家长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我认为没有错,但关心成绩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找出考试丢分的原因,怎么样提高成绩。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和处理方式,切不可草率从事。

本文Hash:f2ec2f0b14bc4204592fda46a8c0a07a0a88c590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