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育儿维系亲子之间感情

摘要:传统育儿维系亲子之间感情,旧金山是我去美国留学时到的第一个大城市。在去西雅图之前,我有机会访问了当地的上流社会家庭。当时并不是对方邀请我,我是跟着在他们家里做计时保姆的高中同学去的。这家主人虽然年轻,但因为继..

旧金山是我去美国留学时到的第一个大城市。在去西雅图之前,我有机会访问了当地的上流社会家庭。当时并不是对方邀请我,我是跟着在他们家里做计时保姆的高中同学去的。

这家主人虽然年轻,但因为继承了遗产,所以生活比较富裕。他们有一个刚满1岁的孩子,主人夫妇外出后我和同学带着宝宝玩得非常开心。但一到晚上7点,同学就从冰箱里拿出奶瓶,抱着宝宝进了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布置得非常舒适,角落里放着摇篮。只见同学把房间里的灯光调得很柔和,然后把孩子放进摇篮里让他躺下,并把那个冰凉的奶瓶放到孩子身边,说过晚安后就退了出来。

在韩国,我们认为幼儿就该和大人一起吃,一起睡,大人不能离开半步。当时刚从这种文化圈里出来两天的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做法,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我问她:“宝宝会不会害怕?”同学说:“美国人一开始就不跟孩子一起睡。”我接着说:“既然宝宝的父母都出去了,我们就陪孩子多玩一会儿吧。”可我的同学说那是不可以的,因为宝宝的父母不愿意打破这种习惯。也许那个宝宝已经熟悉了这种生活吧,他不哭不闹地睡着了,也不知道喝没喝那瓶凉牛奶。

我们的宝宝半夜起来后可以随便下地,但西方就不一样,他们的孩子是在摇篮里睡觉的,无法自己下来,所以有的宝宝一进摇篮就啃着自己的手指头,另一只手还摸着自己的耳垂,有的宝宝则必须抓住小被子或抱着布娃娃才能入睡。这种怪习惯是宝宝在黑乎乎的房间里一个人孤独睡觉时自然而然养成的。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也需要时机,要等到宝宝已经有所准备才能开始,强迫是不行的。

即使是大人也想有个依赖,何况是宝宝呢?让宝宝一个人忍受孤独是不是太无情了?!

韩国女画家B女士曾经与法国丈夫和孩子在韩国居住过一段时间。她的法国丈夫说:“在韩国我们都在一个房间睡觉,而且在宽敞的房间里跟孩子一起玩耍做游戏。孩子更喜欢这里的生活。回国后我母亲肯定会说我惯坏了孩子,但我觉得韩国的这种方式更好。”

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喜欢给宝宝喝牛奶而不是喂母乳;更喜欢让宝宝在摇篮里睡,而不是在地板上铺褥子;更喜欢让宝宝坐婴儿车,而不是背着孩子。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的育儿方法更利于维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虽然累一点,但和宝宝多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更容易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

建立亲子间温暖的情感关系

婴儿哭泣总是因为有不快的感觉。爸爸妈妈接受到婴儿的这一信息,一定会到处寻找孩子哭泣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处理,这就是父母的体谅。而孩子的体谅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例如,在换尿布的时候,妈妈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这下干净了,现在挺舒服的吧。”这便是与婴儿之间产生了共鸣,表现出母亲的体谅之心。婴儿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之后,体谅的情绪便能够发育起来。婴儿在两个月左右时,脸上常会出现微笑。这微笑极其可爱,引得妈妈忍不住要逗孩子。孩子被哄逗之后,又会笑起来。这样一来,婴儿便知道有人爱逗自己,并且会感受到这个人的声音和情绪,一旦被这个人哄逗,他马上就会露出笑容,高兴得手舞足蹈。在这种亲子间温暖的情绪之中,体谅之心渐渐地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出来,并且,这将成为孩子今后人际关系的基础。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建立起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体谅和意欲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即意欲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旺盛地表现出来的,而体谅之心却并非马上就能够出现。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只顾自己,所以,最初的体谅只不过是个小嫩芽而已。在父母的体谅之中成长的孩子,过了3岁之后,看到小朋友在哭,他也会跟着哭起来;看到小朋友笑,他也会一起笑起来。这就是体谅的表现,也称之为共感性。到了6岁左右,见到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会非常自然地主动去帮助。对这样的孩子,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他的成长史就会发现,父母一定是从孩子婴儿期起就开始注意体察其情绪,并给予相应的照顾,同时充分地让孩子享受到抚触的温暖。孩子的体谅之心成长缓慢且难以显露出来,性急地去要求他体谅是不合适的。要是急着这样要求孩子的话,有时候他会表现出体谅的举动来,但这只不过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表扬,而其内心并没有真正的体谅。我们把此称为“假体谅”。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认生”--这个与体谅的成长有着一定关系的现象。所谓认生,就是孩子碰到不熟悉的人,会因害怕而紧紧地拽着爸爸妈妈不放。这一现象表明,婴儿已经把妈妈和爸爸作为“心中的基地”加以信赖了。所以,当孩子出现认生时,爸爸妈妈便可放下心来。因为认生证明了父母能充分体察婴儿的情绪,在以体谅的方式养育着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已经建立起感情的婴儿,在六七个月前后便开始认生了。若是婴儿过了七个月还没有出现认生现象,便可以认为孩子和妈妈之间情感上的纽带没有建立起来。这时就必须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抚触,以增进母子间情感上的连结。在这个时候,妈妈本身能否享受到抚触的快乐是个关键的问题。如果只是“因为需要才做”,这种尽义务的态度是不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快乐的,当然也就建立不起母子间情感上的纽带。具有体谅的育儿方法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分体察孩子的心情。孩子的要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对物质和金钱上的要求;另一个是在大人的身体上撒娇。对于前者我们必须加以一定的限制,这在前面已经讲述过了。而对于后者,父母们最好尽可能地给予满足。在大人的身体上撒娇最频繁的时期,是孩子1岁~3岁这段时间。当孩子心里感到不安时,他会坐到妈妈的腿上;累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也会坐到妈妈的腿上。有时半夜里,孩子还会钻进妈妈的被窝,这恐怕是做了可怕的梦,来寻求妈妈的抚慰。当愿望被满足之后,孩子的情绪获得安定,便又能平静地入睡了 安定的情绪是孩子心灵成长中不可欠缺的重要保证,所以,当孩子渴望抚触时,妈妈应该给予充分的满足。这样做难道不会培养出一个娇气十足的孩子吗?这种担心可以打消。因为被充分接受撒娇的孩子情绪安定,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不会总是缠着妈妈了。

网络能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

暑假里,许多家长都会担心:现代家庭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使得孩子缺少同龄玩伴,不少孩子在假期里会毫无节制地疯玩电脑,孩子迷恋游戏怎么办?孩子访问不良网站怎么办?

我认为,直面电脑网络对孩子的吸引,宜疏不宜堵。网络是个好东西,关键是人本身。教导孩子正确地利用网络,把他的好奇心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这才是良策。需要注意的是,“身教胜于言教”,家长自身也要检点,别一上网就直奔低级趣味,孩子在一边看着,你还拿什么去教育他?还有,网络上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浏览、搜索、收发邮件、制作网页、软件学习、博客写作……总之,家长自己少一点聊天和游戏,孩子也不会沉迷在聊天和游戏中。

说说我自己吧。我喜欢上网,和朋友一起在网上冲浪、聊天、游戏、上一些文学论坛,特别喜欢在网上写作。儿子耳濡目染,也喜欢网络。起初的时候,他总想玩游戏。我不动声色,既没有禁止他玩电脑,也没有像有的家长那样限制他上网的时间,而是想方设法对他的兴趣进行了巧妙的转移。

我给儿子找了一些儿童网站和动画卡片荟萃的“卡秀”。儿子是“丫丫”社区的小明星,很受阿姨叔叔的喜爱,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他还在网上学习“洪恩GOGO英语”和小熊维尼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此外,我帮他在新浪博客安了一个小家,儿子喜欢阅读,口头表达能力不错,我把他平时的一些趣事、趣话和口头作文放到了博客上,配上活泼的生活照片,有不少网友看了之后都会写下赞许的留言。儿子很开心,主动要求学习使用博客。现在他已经会自己更换模板、链接音乐,还常常去其他“好友”那里回访,俨然是一个小小的电脑高手。

因为网络,我和儿子的心灵更加接近,感情更加亲密。我基本上不用再担心孩子迷恋游戏。但是,如果儿子的业余时间都泡在电脑前,就算他干的都是“正事”,也难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所以,我常常会和儿子一起看书、爬山、郊游、打羽毛球……这些活动既有固定的,也有随机的,目的在于见缝插针,既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满满的,又培养了孩子健康的爱好,可谓一举多得!(林颐)

本文Hash:20dd03ce9d06b81e4e443cc361b1e26b49b88ba9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