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培养

摘要: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培养,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

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

美国幼教工作者非常强调,任何一个保育都要为婴幼儿提供大量的机会,以锻炼他们自我服务的技能,并要求家长密切配合,使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在家里尽可能得到强化。在长期的实践中,美国幼教工作者总结出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例如:要有效地培养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要训练工作人员,使他们能够向婴幼儿提出切合其发展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第二,与家长密切配合。

哪些任务是不同年龄幼儿分别力所能及的呢?美国幼教工作者在长期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8至24月之间的婴儿能够学会自己用杯子喝水,能够拣起玩具;2至3岁的婴儿能够学会控制大小便,会用叉和勺吃饭,能够比较熟练地穿脱衣服、开合拉链,3至4岁的幼儿,共独立性有所增强,上述技能更加熟练,几乎不用成人的帮助,自己会扣纽扣、系鞋带、吃饭、洗脸、刷牙等;5至6岁的幼儿,能学会自己洗碗,能够整齐地保管自己的东西,独立性大大增强。

美国幼儿园教师在训练婴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提出任务,创造成功地完成任务的条件。例如,为了训练4岁幼儿自己穿鞋、脱鞋,他们给幼儿提供的鞋实际穿的稍大一些,使幼儿很容易穿、脱。又如,让幼儿向瓶子里倒牛奶,提供的瓶子是广口瓶而不狭口瓶。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最初提供的条件要保证婴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以后可逐渐增加难度。这样会增加婴幼儿学习自我服务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建立自信心,难度逐渐增加也能使婴幼儿的意志得到锻炼。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怎么办?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怎么办?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之一,为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应该从孩子幼年时就加强对他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那么,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幼儿不会自我保护的原因是什么?自我保护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孩子长大了、入学了,却常有因丧失了自我保护能力而发生的意外事故。是什么使孩子丧失了这种自我保护的能力呢?1、家庭教育包办,使“我”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中国的许多父母把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宠爱的孩子身上。似乎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牵着儿女的手是自己的责任。殊不知过多保护,导致大批“听话的乖孩子”在自我保护方面近乎愚钝,他们欠缺的不是智力而是自主判断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自我保护的翅膀被父母的爱软化了。2、“我”身体体能的限制。幼儿园的孩子平均年龄段在3-6岁之间,从生理角度上讲,此时的幼儿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视觉、听觉、触觉及动作的综合协调能力都较差,再加上幼儿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远不及成人,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往往不能准确地做出反应。3、“我”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孩子的安全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不高兴了,就拿起手中的玩具向另外一个小朋友扔去,砸伤了小朋友。4、“我”的好奇心强。孩子们对身边事物充满了诸多的好奇,他们样样都想触摸、试探一下,总想看个究竟,弄个明白,问个清楚,对周围事物都既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理的作用下,使孩子不断地去模仿,去接触,乃至用身体去感觉未知,但十分有限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使他们懂得自我保护。5、教育方式使“我”不能保护自己。我国在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方式方面有所欠缺,教育使孩子的智力因素得以强化,而非智力因素却严重弱化。当被压抑的、对外面世界的探索愿望及好奇心驱使孩子步入精彩世界时,受伤成了必然。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现在相对于孩子的一些突发事件是越来越多了,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的问题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的目的之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般呵护,不如自护”。家长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的一些防范意识呢?1、让孩子知道“保护神”是他自己我们尽量不用消极的口气吓唬孩子:“不准碰!”“不许!”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特别胆小。而是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环境,教他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这样,他就知道这些是危险的,并逐渐会避开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护自己。等他大一些时,在他要做一些事或游戏之前,提前告诉他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如果他没有听进去,那就权当“吃一堑,长一智”了。但有些事我们是一直坚持他必须照做的:家里的插座等带电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马路上跑……孩子很喜欢运动,但运动是最容易使孩子受伤的,所以在这方面教他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时不要猛跑,不要东张西望,手里拿着东西不要运动,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能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要注意对孩子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绝不包办 替。2、寓教于乐是好办法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碰到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可以经常设计一些“和爸爸妈妈走失、什么情况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门”等情景,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在各种情景下的反应,以游戏的形式告诉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并反复教他背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住址、父母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护的能力。仅跟孩子讲述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惟一能使孩子掌握的途径是通过角色游戏和演练,并且经过多次演练逐渐掌握要领。在家庭游戏中,父母可设计多种可能发生的情景,向孩子提出问题,测试他们的反应能力。3、不要只关注陌生人家长常会这样叮嘱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什么是陌生人?孩子并不一定真正懂得,若让孩子画出陌生人的面孔,一般他都会画出一个可怕的面孔。其实,那些想侵犯孩子的人一般都会装出一副和蔼可亲的面孔。据有关方面调查,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嫌疑人中90%是儿童认识的人。家长应特别提醒女孩儿不要单独外宿或跟异性到任何地方去。4、要学会大声呼叫小孩子身单力薄是打不败侵犯者的,因此不用教一个小孩子如何用拳脚打败侵犯者,但是孩子却能做许多吸引周围人注意力的事情。这样会引起围观者的注意和警惕,争取得到救助的可能。做父母的都想培养有教养的孩子,但也应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打破常规。5、学会识别诱惑平时,家长应告诉孩子,对于他人给予的食物或玩具,要学会拒绝。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食物,这是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基本常识。6、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遵守规则。过马路时,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家长也要牵着孩子的手,一直等到绿灯出现,并且会告诉他怎样分辨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的信号,所以孩子在过马路会很自觉地看红、绿灯。带孩子出去时,要主动绕过井盖走,还要告诉他井盖不能踩。刚开始他会问为什么,我们要把道理告诉他,并多次重复后,孩子就记住了,这样他在走路会绕过这些东西。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做父母的永远也不希望有危险的事发生在孩子身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对孩子进行一些安全教育,就会减少许多危险的发生。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妈妈们怎么说的: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 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三岁的幼儿尽管愿意自己穿衣、自己洗脸、自己叠被、自己吃饭,然而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具备自我服务的能力,仍需要爸爸、妈妈费心照料.可是,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同时二、三岁的孩子,在自我服务能力上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一般说来,在托儿所、幼儿园生活地孩子,比在家里长大的孩子具有较好的自我服务能力.这是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是下功夫培养.有的父母说:"孩子年纪小,多照料些有什么不好?"当然,精心照料是应当的,但并非需要代替孩子去做一切事情.培养婴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对于发展他们的智力、眼手协调能力以及手的灵活性是很有意义的.为此,父母应当循序渐进,由易而难,逐步培养孩子吃饭、穿衣、洗手、洗脸、刷牙、收拾东西等能力.

培养的方法是在鼓励的前提下,做出示范,先把着手教,再放手让孩子自己试验,然后再把着手纠正.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孩子就会逐渐掌握自我服务的本领.孩子在托儿所、幼儿园里自我服务能力能够迅速提高,大凡与这种训练有关.不少家庭的孩子,长到三岁还靠家长喂饭,还要抱着上公园.这主要是由于父母心疼孩子,缺乏训练造成的结果.我们希望父母要眼光放远,真正爱护孩子,适时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

本文Hash:8faefe2eb9ca23a9bb5690d484ae3b063f8b4cb5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