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日常疾病的护理存在哪些误区?

  误区一:随便给孩子吃止咳或感冒药

  纽约有名的儿科医生Anatoly Belilovsky说:“给孩子吃止咳和感冒药是几乎不会有效果的。”

  他表示,口服的减充血剂在儿童身上见效甚微,而鼻减充血剂更是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使感冒转变为药物性鼻炎,并产生持续性鼻塞症状。

  解决之道:已有研究表明,比起非处方药,蜂蜜对咳嗽的抑制效果会更好。此外,波士顿的儿科医生Charlotte Cowan建议,如果孩子觉得发冷不舒服,可以给他们吃简单的抗炎药如布洛芬。

  (记者注:减充血剂是属于血管收缩剂,主要作用是收缩鼻腔粘膜,对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鼻阻塞解除都有一定作用;鼻减充血剂,是通鼻内点滴给药的减充血剂。)

  误区二: 给孩子吃太多的牛奶和果汁

  “牛奶的铁含量很低,如果喝太多的话会使孩子的胃口变差。”纽约史蒂文·亚历山德拉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童发展行为科主任Andrew Adesman教授说。这也许就是你孩子胃口不好的根源。

  有些父母让孩子通过喝果汁来代替水果。但是营养专家Deborah Enos表示,果汁的糖含量太高。而且,孩子会依赖于糖味饮料而不愿意喝水,糖味饮料的高消费是儿童肥胖的一大原因。

  解决之道:3岁以下儿童每天的牛奶饮用量不能超过32盎司(相当于907克),而3-5岁儿童每天只需喝16盎司(相当于453克)牛奶就能摄取足够的钙;而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果汁饮用量是每天4-6盎司(相当于113-170克),不分年龄。不过营养学家建议,最好还是不要喝果汁,而是吃完整的新鲜水果。

  误区三:让包扎好的伤口“透透气”

  畅销书《婴儿的真相》中提出,新鲜的空气会使伤口加速结痂。那么结痂到底是好是坏呢?事实上,结痂会阻碍细胞的修复运动,并提高留下疤痕的概率,所以我们应当让伤口牢牢被封住才是对的。

  “绷带不仅能遮住伤口避免吹风,也能保护伤口不再遭受到别的损害。”作者说。

  解决之道:如果你的孩子受伤了,记得封住伤口并保持干燥,这样伤口不必结痂就能自愈。

  误区四:让婴儿在车内使用婴儿专用椅

  “坐在妈妈的大腿上或是爸爸的怀里可给宝宝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转转头、扭扭脖子、动动手臂,并同时得到平衡性和协调性的锻炼。”芝加哥医科大学的神经科学副教授Lise Eliot说。

  此外,车内儿童用椅的安全系数其实并不高,如当汽车前方发生严重撞击时,这类安全椅会脱离底座,有时底座会碎裂;还有许多婴儿因为在椅子上长睡而导致缺氧,面色发青。

  解决之道:不要使用车内婴儿专用椅,最好还是大人抱着;婴儿们很快就会长大,大人们还是不要偷这个懒了。

  (记者注:文章并未详细给出车内儿童用椅安全系数不高的实验数据,这个说法仅供参考。)

  误区五:发烧恐惧症

  孩子发烧会使许多父母异常恐慌,但事实上,你的孩子正在和某种感染相抗衡。

  而且,烧的高度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并无联系。例如,孩子们发高烧时,往往只是得了红疹,而当孩子们的感染有生命威胁时,常常发的是低烧。

  解决之道:你要留意的是,当你的孩子的烧开始降下来时,他的表现如何。孩子们发高烧时往往看起来无精打采的,常常会蜷缩在床上,如果他们的烧已经退至正常但依旧有上述症状,那就得赶紧去找医生了。

  此外,像不能洗澡、不能用天花板的风扇吹或者用酒精擦身等,都是古老的无稽之谈,没有科学依据。

  什么时候你才需要为发烧担忧:刚出生至三个月大的儿童,发烧达到38°C;三个月大至两岁儿童,发烧达39°C;两岁以上儿童,40°C以上。

(实习编辑:张蔚蔚)

日常伤病处理存在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根据经验,“理所当然”地处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伤病。然而事实证明,不少大家习以为常的做法,不仅不会缓解病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会加剧伤病的恶化。

误区一:“理所当然”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伤病。手指划破了不自觉地往嘴巴里一吮,流鼻血了赶紧拿棉花堵上,烫伤了涂点牙膏和酱油……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蔡文伟告诉记者,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处理方法都是不正确的。手指划伤用嘴巴吮吸不但不能止血,还容易感染。用棉花堵住鼻血只是让血往后面流,却没有止住。涂牙膏、酱油在手上会让热气往皮下组织深部扩散,引起更深一层的烫伤。其实出血最好的方法就是压迫性止血。用手持续按压住伤口或者捏住鼻翼,就能很快止血。治疗烫伤最有效地是直接将伤处用冷水处理,散发热量。

误区二:日常小病胡乱吃药。发烧了吃退烧药,身体疼痛吃止痛药,小病也吃抗生素。很多人都习惯自己给自己当医生,不经医生专业诊断治疗就吃药。对此,蔡文伟认为,发烧、疼痛、感冒有时候可能只是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并非全部。根据疾病的表象胡乱吃药,很可能会产生副作用,让病情加重,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损伤。故身体不适要及早去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后正确使用药物。

误区三:重大伤情处理失当。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欣告诉记者,在他们接受的入院急救病人中,曾经发生过有人将断指直接放在冰中保存、将刺入身体的异物拔出,大家七手八脚把车祸伤员抬到医院等情况。这些缺乏医疗知识的做法后果非常严重。直接放在冰中的断指会因渗透压的关系导致断指浮肿,同时细胞也可能因此而被破坏。穿透性刺伤后,异物其实起到了一个压迫性止血的作用。盲目拔出,只会造成大出血以及血管破裂。搬动伤员如果不小心,很可能造成颈椎、腰椎损伤,严重的可能导致高位瘫痪。

医生提醒,对于断指,一定要保持其干燥。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用布将其包起来再放入冰块中。被异物刺伤的病人要尽快送医院进行伤口处理。车祸病人搬动中一定要仔细保护他的颈椎、腰椎等部位。

新生儿护理的误区有哪些

有不少的新妈妈,由于缺少必要的育儿知识,在对新生儿护理时,往往容易走入误区。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非常有必要知道。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下新生儿护理的误区有哪些。

一、错弃初乳

初乳是指产后12小时以内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颜色太黄,比较清淡,所以有的人认为“初乳”是“坏乳”而白白挤掉,甚为可惜。因为初乳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杀死破伤风杆菌、百日咳杆菌、肺炎双球菌及引起腹泻致病的大肠杆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儿麻痹等病毒。在新生儿护理上,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实践证明:产后开奶时间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产乳越多。

二、挤压乳腺

新生儿的乳房在生后第4~5天出现轻度肿胀,并有少许乳汁溢出,7~10天达高潮。这是因为母亲在妊娠后期体内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儿通过胎盘吸收了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时性肿胀,无论男孩、女孩都可有,属于生理现象,2~3周即可消失,千万不要挤压,它的恶果就是患“乳腺炎”。

三、误擦胎脂

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细菌感染及保温的作用。除胎脂较厚,皮肤皱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处,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肤而发生糜烂外,其它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在新生儿护理时,要特别注意。

四、脱水热误为感染

少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3~4天有一过度性发热,体温骤升,有时可达39℃左右,但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若补足水份后,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需治疗。有人误为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是不必要的。

五、正常溢乳误为呕吐

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较紧张,胃容量小(约为30~60毫升),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乳。喟奶后应将竖起,轻拍后背,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取右侧卧位,枕头高3~4厘米即可。少量溢乳属正常现象,不应按呕吐治疗。

大家在新生儿护理上,一定要防止走入误区。由于新生儿大脑发育不够完善,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的动作或睡眠时会因突然抖动而惊醒,父母不必担心,这不是病态,是正常现象,慢慢可以随孩子的增长而消失。

本文Hash:c32a075003620dfd9da5123add1d9529e2fc4ac2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