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停止可能是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比如当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相信不少的妈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当孩子在哭闹的时候,任你想尽各种办法哄,都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这可能非常让家长头疼,甚至有些孩子在哭闹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呼吸停止的情况。有些父母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母婴专家指出,呼吸停止可能是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所以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小孩哭闹并不奇怪,可是有些小孩在哭闹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暂停、面色苍白,过一会儿便恢复正常。最令初为人父母者担心的是,检查却未发现异常。是医生水平有限,还是这种现象不足为怪?

镜头一:明明1多个月大,这次感冒已有4~5天,最令爸爸妈妈头痛的就是给他喂药这件事了。今天给他吃药又是连哄带骗,可小家伙就是不合作,也许是药片太苦的缘故,明明哇哇大哭不止。正在此时,一件令人惊骇的事发生了,正哭得声嘶力竭的明明突然没有了声音,只几秒钟的工夫,小家伙原来通红的脸及口唇都变得青紫,全身僵直,还不断抽搐,任凭妈妈怎么呼唤,明明都没有丝毫反应。孩子断气了?一家人顿时吓得手忙脚乱。大家正急急地准备带孩子去医院检查,突然明明又“哇”的哭出声来,精神也慢慢恢复了原样。

以上情景,确实让那些初为人父母者惊出一身冷汗,事后有很多父母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结果却无异常,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死去又活来呢?

呼吸停止,原来是儿童心理行为障碍

医学上把这种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现象称为屏气发作。屏气发作是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是婴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一种表现。常发生在孩子受到体内外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后,导致情绪急剧变化如悲伤、恐惧、发怒、疼痛时。患儿往往在受上述刺激后哭闹,在大哭过程中,哭声突然中断,呼吸停止,全身挺直,面色青紫,眼球上翻,意识丧失。有的患儿可因暂时性脑缺氧而发生抽搐,然后肌肉松软下来,逐渐恢复正常。发作的全过程大约十几秒到1分钟,少数患儿也有长达2~3分钟。还有一种发作是受到惊吓或疼痛后突然面色苍白、全身发软、神志不清,经过几十秒到1分钟左右即恢复正常。这种发作医学上叫做苍白型屏气发作,或叫苍白晕厥,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患儿呼吸恢复正常后,意识随之恢复正常,精神如常。人们容易将这种情况与癫痫混淆,区别在于屏气发作常有全身僵直现象,而癫痫很少见到;屏气发作多有明显的诱因即情绪上发生剧烈波动,而癫痫抽搐在无诱因的情况下也可以发作。此时检查脑电图在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

任性、爱发脾气的宝宝更易发作

但有的家长会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而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发作呢?

屏气发作的婴幼儿多任性,好发脾气,目前医学上认为出现屏气发作的原因可能与某些儿童的惊厥阈比较低有关,发作时静脉血回流右心受阻,致使短时间内大脑缺血缺氧而致呼吸暂停,属于婴幼儿期的心理行为障碍。这种情况一般在6个月以后才发生,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越来越频繁,但到3~4岁就会逐渐减少,直到不发作。

屏气发作一般不须药物治疗,预防的措施是注意教育方式,消除那些导致诱发的因素,如尽量不要让患儿发脾气、用力哭喊,尽量不去激惹他,解除引起患儿精神紧张和冲突的各种因素,可减少或避免发作。

知道了呼吸停止可能是是儿童心理 为障碍,所以如果您的孩子哭闹不止,并且出现了呼吸暂停的情况,一定要注意观察,看是否有明显的症状。如果有些小宝宝在哭闹的过程中突然呼吸暂停、面色苍白,但过一会便恢复正常,这可能是呼吸暂停的情况,有叫做屏气发作。如果想要改变这一情况的话,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

孩子胆小可能是心理障碍

很多妈妈反应自己的孩子存在胆小,其实孩子胆小更多的似乎一种心理障碍的情况,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心理障碍。比如有些宝宝很胆小,从来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竞赛之类的更不愿去。母婴专家表示,这种“胆小”的孩子很可能是因为家长期望过高,孩子胆小可能是心理障碍。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我咨询,说她儿子胆子太小,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也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竞赛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变得胆大一些。

孩子胆小原是患了“习得无助行为”心理障碍

我认真地为孩子做了心理测查后,发现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害怕困难,害怕失败,整个测试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也没有一般儿童的好奇心。同时我还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原来他们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从妊娠起就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孩子两岁多时,他们就开始教他识字算数,但孩子的脑袋不“开窍”,教了几个星期,仍然只会数不会算,为此挨了不少的骂和打,慢慢地,就变得问他什么都不肯开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什么事都兴致勃勃的。综合测验时的表现、测验结果及家庭教育情况,我诊断这个男孩患的是一种叫“习得无助行为”的心理障碍。

只要你留心观察,这种胆小的儿童并不少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胆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胆小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无助行为”。

12/2页下一页

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最该被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占儿童精神科门诊比例的第一位,达到60%以上。”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病学组主任委员郑毅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其中,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是一类常见儿童精神疾病,我国大约有3000多万儿童受到不同程度心理行为障碍的困扰。

  郑毅介绍,所谓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是指一类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最多见的有多动症、抽动症、对立违抗行为、社交性焦虑、学习恐惧等,其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因素(遗传、外伤或感染等所致大脑障碍)、心理因素、环境及社会因素。

  “较高的发病率和过低的识别率表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郑毅说,许多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都会延伸至成年阶段,还可以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据他介绍,澳大利亚一个科学家做过调查,让1100多例的青少年罪犯回忆在上学期间的情况,结果超过73%的人在上学期间曾被诊断为多动症。换言之,如果能够早期正确合理地诊断出多动症并给予合适的治疗,把冲动和攻击行为降到最低,可以大大降低青少年犯罪行为。

  事实上,儿童心理行为障碍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认识不足。郑毅给出两组数据:国际上儿童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很低,不到20%,中国可能会更低;而识别出来的20%里面也只有20%得到了合适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在安定医院的儿童精神科门诊,大概有80%的儿童心理障碍患者是走了弯路,被误诊、错诊造成严重后果后才转到我们这里的。”

  郑毅讲述了一个被长期误诊的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病例。他曾经接诊过一个30多岁的女患者,在五六岁时出现过抽动、眨眼、摇头等问题,家长没有当成精神问题,而是带她看神经科、儿科和中医,还做了两次脑外科手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抽动得厉害时会出现强迫、骂人和自残自伤等激烈行为,甚至把自己的眼角膜打伤。由于患者成天喊叫、打砸东西、自残自伤,家人都不能跟她待在一个房间,最后没办法才找到精神科医生。在安定医院治疗两周后,患者自残自伤、打砸东西等症状就得到控制。“两周后来复查时,是妈妈陪她来的,特别向我们表示感谢,因为她妈妈已经多年没跟她待在一起了。”

  早早地给予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调整大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和调控神经功能,提升执行功能,控制好情绪和行为,很多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而且愈后效果也非常好。”郑毅说,上述病例就是通过药物治疗,加上父母和患者的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使病情得以改善。

  为什么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难以识别、诊断率低?郑毅解释,这里有认识上的两大误区:首先患者和家长没有将它当成客观疾病,仅当成一种毛病或者恶习。他提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和以前不一样,给家人或者环境带来持续的麻烦和痛苦,就应该考虑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

  另外,有些家长知道这是疾病,却因为社会歧视或自我歧视而不敢正确就诊。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有歧视,而自我对精神疾病也有病耻感,即使知道自己有病也不愿意去精神病院——这种社会歧视和自我歧视是识别率、就诊率低的最核心问题。“在美国儿童心理健康理念已经普及到学校和家庭,学校出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马上会转到专科医院就诊,这是我们亟待加强的地方。”郑毅说。

本文Hash:17cc81f2feedb22336b5305ec58040cc5ef06856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