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合群就是自闭症吗孩子不合群该怎办

孩子内向不合群也许是很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育有关系哦,所以家长不能认为仅是孩子的性格造成了不合群。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科普幼儿不合群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小孩不合群就是自闭症吗

轻度自闭症是从婴儿时期起就会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对父母及家人没有过度亲热的表现,当遇到生人时也不会表现出疏离,没有被抱起的愿望。不会主动接触同龄孩子,对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对他人的示好有抵触情绪。无法与周围小伙伴建立和谐关系。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合群

家庭氛围不良。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养育方式不正确。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幼儿,相反很可能给幼儿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

交往环境单一。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幼儿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孩子不合群该怎么处理呢

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父母要又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让孩子学会交朋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孩子不合群该怎么办?

我的儿子上小学2年级。最近班主任总跟我反映,说他不合群,下课后,别的孩子都成群地做游戏,他就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同学叫他玩,他也会去,但去了就愣愣地站在一边,一点都不活跃。

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如果身边再没有朋友,我真不敢想象孩子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真着急啊,你们能帮帮我吗?

忧心的妈妈

无论在幼儿园、小学或中学,总有些孩子显得不那么合群,不能顺利地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当今社会对人的社交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和家长担心不合群会影响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然而,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十分多样,要帮助孩子必须先了解具体情况。

不适应环境变化是原因之一,一般发生在入托、入学或转校时。家长应在孩子进入新环境时给予充分引导,帮助孩子认识、熟悉新环境中的人和物。

其次,有些孩子不与同龄人玩的原因是不自信。比如,觉得自己比别人丑、不如其他孩子聪明等。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称赞孩子,让他发现自身优点。如果孩子明确地感到自己哪方面能力不足,那么最好帮助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来培养自信。

与缺乏自信相反,恃才傲物、自命不凡是另一些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多注意他人优点,让他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特别是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发表瞧不起他人的言论。

如果孩子不合群的情况突然发生,我们还要警惕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父母突然变得关系紧张等。

本案例中,孩子不合群的情况是由老师发现并告诉家长的。这位教师的细心和敏锐值得肯定。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在校外,家长可以通过老师、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进行间接的交流,从而及时发现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孩子“不合群”该怎么办?

陈爸爸最近老是眉头紧锁,只为2岁的儿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玩而发愁。“是不是送去早教班看看?那边孩子多,可能会打成一片。”没料到陈爸爸说:“去过两次了,还是不合群。”

随着孩子开始走路,家长的困扰逐渐转移到孩子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问题上来。为什么我家宝贝就是喜欢独自站在一旁看着别的孩子玩或者只是粘着爸妈玩?莫不是性格有什么问题?有些家长担心:我的宝宝是不是有点不合群?专家表示,其实合群是一种发展能力,也就是孩子必须发展并建立出一种与他人互动和“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技能。能力还没有建立,是无法合群。刚开始学习社交技巧的孩子出现“不合群”多数是正常现象,家长要注意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不利影响。

孩子天生懂得自我保护

从蹒跚学步开始,孩子将面临社会交往的挑战。对外边遇见的人能不能亲近,不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说了算,孩子的小脑瓜里会自己想:我见过这人吗?我见过几次?我和他一起玩耍过吗?我们在一起玩得开不开心?……鉴于那些大人看不到的思考,孩子能判断哪些人是陌生人,并主动保持距离,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保护。要缩短或者打破这个距离,孩子需要和其他人有一个相互熟悉的过程。锻炼孩子的胆量,要在安全的范围内适当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婴幼儿期孩子与妈妈分开一段时间,再见时也会很怯生,更别提那些陌生人了。短时的怯生、不合群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忧。但对行为刻板、交流和语言也存在某些问题的孩子要有所警惕,应尽早就医查找问题何在。

家长要检讨抚育是否得当

古语云:“三岁看八十。”三岁以前养成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父母教育得好,家庭影响是正面的,孩子的成长积极向上。反之,父母疏于管教,家庭矛盾重重,养出一个怪癖、不合群的小孩也不奇怪。一两岁的时候,孩子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和祖辈,如果性格有问题,多半要从家长自身找原因。具体包括:

家长是否过于焦虑。有的妈妈总怕小孩吃不好、睡不好,怕他哭闹,怕他乱跑摔跤,怕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孩子受到这种焦虑情绪影响,很可能变得胆小怕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往往令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处于以个人活动为主的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活动的场所去,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块儿活动。培养孩子的合群精神,发展他们的同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隔代抚养是否得当。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造成依赖,还会阻断他们与其他人的自由接触和交流,而这正是隔代抚养常见的问题。老人顾着干家务,让孩子闷在家里玩也不合适,既缺乏交流,又有安全隐患。有的老人为了让孩子不要乱跑,常编一个被坏人带走或被可怕动物吃掉的故事,结果老令孩子睡觉做噩梦,害怕外出,以致变得离群、孤单,对其心理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这些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机会,使孩子不能获得外界的信息,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就必然会使婴儿期自然的“怕生”现象延续到幼儿期,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和青年时期的个性。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爸爸和外婆的关系,妈妈和奶奶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都会影响小孩安全感的建立。要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孕期母亲的生活规律和情绪是否正常。 母亲在怀孕的时候饮食均衡、睡眠充足、心情愉快,小孩出生后心理健康指数就高。若孕期情绪及身体状况欠佳,小孩生下来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有些孩子属难养型的气质,吃饭少,睡眠不好,容易哭闹,性格孤僻,不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父母的社交方式及能力也直接影响孩子社会技能的发展。

Tips:“早教”不能代替父母的教育

时下,各种各样的早教班风生水起。没时间照顾孩子的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早教班上课,以此填补父母教育方面的缺位。

早教不失为初为人父母者学习如何养育孩子的一个途径,对孩子也可以起到短期训练的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教育的重责交给早教班。“任何培训都比不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引导。家长和孩子成天在一起,可以随时发现他们的行为偏差,及时纠正。”多让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相处,当孩子在交往过程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时,家长及时给予抚慰,并帮助孩子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找出自己或别人的不对之处,明辨是非后,妥善处理,能促进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步完善。

本文Hash:4b272a74308ad02b2558173f9252777d22dd40f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