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糖多≠糖尿病,你给宝宝吃的这些东西更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应对糖尿病”。当下,“糖尿病”已经向低龄化发展,儿童糖尿病的发生率正在逐年上升,不少年龄很小的孩子竟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步入了“糖友序列”。

很多家长对于“糖尿病”,总是产生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患上“糖尿病”,原因是糖吃多了,其实不然。糖尿病的病名中虽然有“糖”字,但并不意味着疾病是由吃糖太多造成的、少吃或不吃糖就能避免疾病。

现代医学早已证实,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肥胖、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是诱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就算一点糖都不吃,只要其他吃在嘴里不甜的碳水化合物(米、面、淀粉、薯类等)、蛋白质(肉、蛋、奶、鱼等)和脂肪吃得过多、长期超过机体的需求,一样会诱发糖尿病。

发病的原因:

Ⅰ型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而引起的。以往儿童所患糖尿病绝大多数为Ⅰ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与自身免疫有关。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患Ⅱ型糖尿病的儿童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高危宝宝群:

1、肥胖是糖尿病发生的高风险因素,而且儿童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尤其对有肥胖或糖尿病等家族病史的家庭,从小帮宝宝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2、喝碳酸饮料,如: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喝多了会诱发儿童糖尿病,逐渐成为儿童糖尿病的“隐性杀手”。儿童糖尿病的发病数占全部糖尿病人数的5%,且每年都以10%的幅度上升。糖尿病权威专家认为,过多喝碳酸饮料是儿童糖尿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怎样发现儿童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一般发病较急,秋冬季多见,有明显的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三多一少”症状,如果宝贝有以上症状出现,要及时向医生资讯,检查一下尿中是否有糖的排出,必要时查一查血糖。

Ⅱ型儿童糖尿病在生活中的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不易及时诊断和治疗。但是2型糖尿病的宝贝一般都体重超标,糖尿病家庭史阳性率很高。

对于家族中有糖尿病史的胖宝贝,需要家族平时多注意观察,要格外留心。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倾向,或宝贝是“小胖墩”,要定期带宝贝检查血糖、尿糖,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及早预防儿童糖尿病:

1、新生儿和婴儿早期不吃牛奶

一些研究发现,新生儿喂食牛奶者,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牛奶暗白刺激儿童产生牛血清抗体有关。所以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最好是母乳喂养。

2、督促孩子积极锻炼身体

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因此锻炼身体在预防糖尿病中是非常重要的。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孩子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

3、多吃“杂”粮

最好保证每餐吃一种水果或蔬菜,并且每天变换花样,或用不同的方法烹饪。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

4、少吃零食

预防儿童肥胖和糖尿病,要学会正确吃零食。预先准备少量或小包装零食,避免宝宝无意识吃过了投。每天食用零食次数控制在3次以内,且数量不宜过多。

“小糖人”怎样合理饮食?

想要维持血糖“安全达标”,仅做胰岛素治疗是不行的,还需要在糖尿病计划饮食的基础上,合理规范饮食结构,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每日摄入热量给予目标管理

糖尿病患儿每日摄入热量计算公式:每日热卡=1000+年龄*(70~100)千卡/天

70~100的选择原则:若孩子较胖,应选择偏向70;若孩子平时胃口较大,应选择偏向1 00,因为他平时的消耗或食用的食物偏多,否则他的饥饿感很强,不利于饮食管理;

2、平衡膳食

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特点不同,家长要注意保证孩子饮食的多样化,每餐饮食都应包括主食、荤菜、蔬菜等,适当添加牛奶、鸡蛋、鱼虾、瘦肉以及豆制品等等;

3、充分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

儿童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每日五蔬果”的原则,在种类的选择上要注意每天选择五种不同颜色、不同类别的蔬菜、水果,充分保证蔬菜水果的摄入;

4、细嚼慢咽

吃饭细嚼慢咽,让一餐摄入的各种食物充分混合,这样可以降低混合膳食的血糖指数。同时,细嚼慢咽也有助于减轻儿童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得人体能够更加充分地消化和吸收来自于食物中的营养素;

5、定时定量进餐

定时定量,及时进餐,也是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可以保障孩子的血糖值在正常范围。

6、饮食禁忌

严格限制蜂蜜、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纯糖制品,如一定要吃甜食,可用甜叶菊、木糖醇、阿斯巴糖等甜味剂代替蔗糖;高糖分水果即含糖量高于10%~15%的水果,如柿子、荔枝、红果、甘蔗等尽量不食用,可选用含糖量低的西瓜、桃、苹果、枇把,也可用西红柿、黄瓜、青萝卜代替。食用水果时,应适当减掉部分主食,时间要妥善安排,最好放在2餐之间。

7、零食

零食是孩子的最爱,对于“小糖人”来说会有很多的限制,但是并不是不能吃零食,比较适合“糖宝宝”吃的零食是奶酪、全麦饼干、桃仁、水果干、酸奶和水果等。

Tips:建议家长们要正确的认识糖尿病,对预防、控制和治疗都有好处!如果可以,请转发告诉身边有需要的人吧!

关注【盛成妈妈网】微信可获取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及福利: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盛成妈妈网】or【mama_cn】即可。

宝妈注意!给宝宝吃这些零食危险

  

给宝宝吃这些很有危机

  1.盯紧孩子,警惕那些触手可及、容易“病从口入”或造成呛咳及气管异物的小零食和小玩意儿:花生仁、瓜子仁、瓜子皮、水果核、硬币等。

  2.乳牙萌出较多的孩子,咀嚼力和消化功能都不够成熟,应避免吃成人餐盘中较硬的饭菜或零食。

  3.避免在嬉笑、哭闹时喂食,也不要在他们嘴里含着食物时逗他们说话,避免呛咳或噎食。

  4.少给年龄小的孩子吃汤圆等粘性较强的糯米类食物。

  

零食健康且限量

  限制零食摄入次数,避免小嘴不停地吃,小肚子不断地塞,不让消化道长时间“过劳”。

  选择健康零食,少许水果、鲜奶、酸奶、蔬菜沙拉、坚果米糊等,都比蛋糕、奶糖、薯片要强的多。

  无论零食是否健康,都要限量,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正餐的食欲及饭量。市售的零食大多营养单一、高糖高油,会在正餐基础上增加孩子热量、脂肪、糖类等的摄入,同时容易因营养素摄入失衡而造成免疫力降低,给病毒和细菌以可乘之机。

  大人要带头“管住嘴”,不当着孩子的面前享受不适合他们的零食,比如:膨化食品、巧克力、糕点、以及可能呛咳的花生、瓜子等。

  

作息规律多动少坐

  不可因为节假日社交活动多、或不用早起,就纵容孩子晚睡,容易导致三餐省略或延后、以及零食增多。

  早睡早起,不忽略早餐,不早午餐合二为一。否则会致使长时间空腹后胃酸堆积、以及猛然大量进餐给胃肠带来更大的消化压力,进而影响免疫力。

  日间和晚餐后要有一定的活动量,不能吃完就守着手机、pad及电视,对视力、消化、体重等都没有益处。

  

集中补会适得其反

  上学的时候比较辛苦,家长容易在假期给孩子集中补,生怕孩子吃不够吃不好。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的体重也集中猛增。体重超标,是当前幼儿及学龄儿的重要健康风险,会为成人期健康埋下隐患。

  避免海参、燕窝、保健品扎堆。健康均衡的饮食结构是综合健康的重中之重,不要迷信保健品,没有单一的功效营养素可以全面解决问题。

  所以,家长一定要养成宝宝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让宝宝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并且家长自己也要做好表率,在孩子面前不能有不好的饮食习惯,以免宝宝模仿。

吃这些鱼让你的宝宝更聪明

自古以来,中外营养学界,鱼被认为是最佳补脑食材。鱼肉的各类营养价值都非常高,家长们,从宝宝开始添加荤类辅食开始,就可以喂宝宝食用鱼肉,那么,哪些鱼肉更利于宝宝的营养需要和消化吸收呢?下面就为父母们介绍几类适合幼儿食用的鱼。带鱼、黄花鱼和三文鱼非常适合孩子鱼肉属于精致蛋白质,易被人体吸收,而孩子处于发育阶段,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较多,确实适合通过多吃鱼补充。但具体到淡水鱼好,还是海水鱼好,应该说各有利弊。海水鱼中的DHA(俗称“脑黄金”)含量高,对提高记忆力和思考能力非常重要,但其油脂含量也较高,个别孩子消化功能发育不全,容易引起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淡水鱼油脂含量较少,精致蛋白含量却较高,易于消化吸收。只不过,淡水鱼通常刺较细、小,难以剔除干净,容易卡着孩子,一般情况下,1岁以上才适合吃。营养师推荐,带鱼、黄花鱼和三文鱼非常适合孩子,鲈鱼、鳗鱼等也不错带鱼: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含量高于淡水鱼,再加上带鱼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更具补脑功能。而且,带鱼味道鲜美,小刺少,可减少鱼刺卡喉咙的风险。黄花鱼:黄花鱼是非常适合孩子夏季食用的鱼类。黄花鱼营养丰富,新鲜的鱼肉中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碘等,而且鱼肉组织柔软,更易于孩子消化吸收。此外,黄花鱼肉呈蒜瓣状,没有碎刺,适合儿童咀嚼。三文鱼:三文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能促进胎儿和儿童发育。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D、E,以及钙、铁、锌、镁、磷等矿物质,其肉质细嫩,口感爽滑,颜色鲜艳,非常适合孩子食用。鱼肉对孩子虽好但要讲究烹调方式专家建议,家长最好采用蒸、煮、炖等方式,不宜采用油炸、烤、煎等方法。另外还可以将鱼做成鱼丸,这种吃法比较安全、清淡,而且味道鲜美,无论是哪种鱼都可以做。具体方法:将鱼肉剁细,加蛋清、盐、味精调成茸。锅内添水烧开,将鱼茸挤成丸子,逐个下锅内煮熟,再加入少许精盐、葱花即可。给孩子做鱼时可添加蔬菜作为配菜,既增加口感又均衡营养。炖鱼时,不妨搭配冬瓜、香菇、萝卜、豆腐等。但要注意,口味不应过咸,更不要添加辛辣刺激性调料,鸡精和味精也要少放。专家说,临床中发现,很多家长只给孩子喝鱼汤不吃肉。其实鱼汤的营养都在鱼肉中,正确的吃法是既吃肉又喝汤。

本文Hash:85f8d017ed3ecbb478446053eb7ddee3cf5d0d66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