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行为

作为一名0—4岁早期教育指导教师,在我指导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让我“心痛”的事情。

※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

琪琪出生的时候比预产期提早了2个月,所以全家人都特别“照顾”孩子的成长。琪琪从小就不太爱动,爷爷奶奶还“夸讲”琪琪是个“乖宝宝”。可到了2岁琪琪还不会走路,爸爸妈妈有些着急了,每天都抽出时间来教孩子走路,教了2个月效果也不明显,爷爷奶奶就说了“琪琪早产,什么都会晚一些的,该会的时候自然就会了!”。爸爸妈妈一想也是,就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妈妈带琪琪参加亲子园游戏班时,在老师的叮嘱下,经过医生的检查才发现孩子有“脑损伤”现象,所以导致了不会走路,而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干预治疗的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

在以后的指导过程中,我又陆续碰到过几例类似这样的事情,往往都是家长没有对孩子的异常行为引起重视耽误了孩子。每当我看着幼小的宝宝、看着着急的家长,我的心“痛”极了。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提醒每一位读者家长,当您发现孩子有什么异常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地咨询相关人员,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机。

※异常的行走姿势,提醒您特别注意!

正常情况下,1岁4月以后宝宝就能行走自如了,绝大多数2—3岁的宝宝不但能行走自如,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发育跑步、跳跃等更为复杂的大运动能力,并将在这一年里逐渐完善这些能力。

如果您的宝宝到2岁的时候走路仍有问题,您就必须立即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导致宝宝不能走路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有脑神经方面的问题或是髋关节有问题等身体方面的因素,也可能有心理因素。

有极少部分2岁以后的宝宝可能会出现的异常行走姿势有:

A.自己不能独立站立,必须要大人扶或扶着物体才能站立;

B.自己能走路,但在平地上走路左右摇摆幅度过大,容易摔跤;

C.自己能走路,但在迈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脚尖有明显的方向变化;

D.扶着东西可以走得很好,但不扶东西的时候就不能自己走;

E.不会走路,同时还伴随有语言滞后现象或智力落后现象。

当然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健康的、正常的孩子,我们在这里仅仅是做一个“特别提示”。

如果您的孩子真有类似这样的情况,您也不要灰心,要有勇气面对“现实”,勇敢地帮助孩子迈开他人生的第一次步伐。

※如果发生以下情况,要特别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行为:

A.发生较严重的意外伤害:比如摔倒、跌落、碰撞等,尤其是头部受伤要特别注意;

B.孩子生病:比如高烧不退、抽风、用过一些特殊的药品;

C.经历过特别紧急的事件:比如受到惊吓、观看不宜电视节目、父母过激吵斗场面等;

D.有过窒息现象发生:这些窒息可能是因为哭闹导致、过于兴奋激动导致、疼痛导致、吃过大的食物导致等;

E.受到严重的挫折:突然和亲人离散,受到家长过于严厉的批评或是惩罚等。

以上这些情况,有的可能导致孩子大脑神经系统和身体受损,有的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当孩子可能经历过这些情况的时候可,您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您可能会发现的异常行为:

A.宝宝出现痉挛或呕吐现象,两眼瞳孔不一样大或瞳孔对光没有反应;

B.如果宝宝睡着了,您感觉很难摇醒他;

C.手脚活动不灵活,容易跌倒,手中东西容易滑落;

D.脸色异常并持续一段时间;

E.突然默不作声,目光呆滞,性格变得胆小害怕;

F.异常地吵闹,很难安静下来;

G.睡梦中容易惊醒,清醒的时候异常地“缠”人,需要大人 紧抱住;

H.语无伦次,发音不准,爱怪叫;

I.眼神不敢直视其他人,显得非常的惊恐不安,等等。

如果您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您首先要做的是立即带孩子上医院检查,或进行积极地观测记录,并分析回忆哪些事件可能造成了孩子的异常行为,然后主动地告诉医生或心理医生,以便采取适合的治疗手段。

异常行为不会象身体出血那样症状立即、明显地表现出来,它会延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来,并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往往会被家长忽视。

※致家长的话

孩子是那么弱小,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您有责任保护好孩子,关注孩子,同时还要学会应对危险。

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异常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不可每时每刻都陪伴在孩子的伤害,这种情况下很多受到了伤害但是家长却无从得知。而儿童健康专家指出,孩子在收到伤害后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吗,家长一定要多多的关注孩子的日常活动,如果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异常,家长一定要及时的采取措施,保护孩子,尽最大可能降低孩子受到的伤害。
 


1、首先家长应先告诉孩子他现在十分安全,给孩子安全感,然后再小心询问孩子所经历的事情。如果孩子支支吾吾不肯讲出事实时,家长万不可出言教训。因为孩子此时极度没有安全感,家长应该先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再进行询问。
2、当家长确认孩子在外遭受到暴力、虐待等情况时,不要冲动,要仔细检查孩子身体,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全方位的检查,查清孩子身上的所有非正常伤痕。同时应询问其它家长,看是否有跟自己孩子相同的情况出现。
3、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在自己受到伤害时要勇敢的讲出来,要敢于面对,也要敢于做出合理抵抗。
4、在确认了孩子的伤痕为非正常伤痕之后,家长应该及时向有关机构举报,向机构出示有力证据证明孩子遭受过虐待,依法办事。
5、当孩子能够勇敢的讲出自己所遭受的不堪时,家长应该及时的去鼓励他,给他安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把事情说出来是正确的。
当孩子出现了异常的行为之后家长应该做些什么?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介绍,广大的家长朋友是否已经清楚了呢?对于家长来说,虽然大家不可能随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是家长一定要清楚孩子的情况,尤其是要多多关注孩子的一些异常情况,要弄清楚原因,以免孩子遭受更大的伤害。

细数孩子的22种心理及行为异常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 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Hash:849973fb9772a9ea61d96a3ad704a59c002a68c7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