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的世界,需要开放的早教

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但是,当今的大学生素质低,并不仅仅是大学本身的问题。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塑造作用。现在中国似乎有一种倾向:大学教育要“和国际接轨”,比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试图学习我们自以为的美国样板;初级的教育,则有回归传统的倾向,比如读经运动,针对的基本就是小学生。

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还遵循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即使大学真办成了国际一流,孩子长大后也适应不了。到了大学,孩子的人格发展几乎定型。死记硬背长大的孩子,突然进入讨论班,每天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批判性地检讨权威的论断,面对这样的转型,学生怎么可能适应得了?

近读报道,北京某小学的学生开始背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样的经文,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其核心明明是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让小学生背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你要教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计划生育吗?读经之腐朽与荒唐,由此可窥一斑。

我从去年开始和读经派辩论。其间自己的女儿在美国从5岁长到6岁,从学前班上了小学一年级。看看她受的教育,想想自己小学的经验,实在感慨万千。

我自己上小学时,从来是要手背后坐好,背课文、背乘法口诀,一遍一遍地写生字。女儿5岁进学前班,不仅不用手背后,像犯人一样坐在那里,而且从来都是和其他小朋友、老师围坐在一个小圆桌周围。这就形成一种自由、互动的课堂。学校还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开放的圆圈(opencircle):学生们围坐成一圈,彼此之间不仅留出空位,还有空椅子。这些空位、空椅子,代表着一种开放性,使任何想加入的人,都能够加入他们的讨论。孩子虽然才刚刚开始认字母写字,但写作课就开始了。老师让每个孩子叙述一段故事,比如上个周末自己的经历,要有开头,有中间的过程,有结尾,然后自己画连环画展示出来。有了画,老师就帮助孩子用文字叙述。孩子竟能在每幅画下写一个短句子。第一年下来,女儿连画带写,竟制造了几本小“书”。

到了一年级,女儿进步很快,已经能独立写短句子了。老师给她看一张画,然后让她把画里的事情用文字描述出来。这种练习,不仅激发孩子的观察、描述和叙事能力,而且鼓励她运用已经认识的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认识的字少,表达能力就有限,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学习的动力特别足,好奇心特别强。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对品德的培养。每个孩子,都要对自己所在的小集体负责任。老师每天分配给每个孩子一个小职务,各种职务大家轮流充任。比如,第一个星期,女儿分配到的工作是领队,即全班排队从校门走到教室时,走在第一个,导引全班的行进路线。此职是最风光的,像个领袖,孩子都想当。但是,第二个星期,她的职务就成了把门人,即全班走进学校、教室时,要把门给大家打开,并且一直把住门,等全班全走过后再关上。这个职务,在孩子的眼里卑微多了,好像是给别人当服务生,大家自然都不愿意干。但是,不管怎么不愿意,为了全班的利益,孩子必须忠于职守。

这些细节似乎鸡毛蒜皮,实际却很有深意。

苏格拉底曾讲过,自由的人不能像奴隶一样学习任何东西。强迫身体劳作并不一定会伤害身体。但强迫学的东西不可能在灵魂中留下来。因此不能强迫训练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式。看美国的儿童教育,并不仅仅一个寓教于乐就能概括。这样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圆圈”:让孩子 从自己的经验中学到东西,“发现自己”,并把这些“发现”带进学校和班里,既教育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从小就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就会不断增长才智。

中国大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我看核心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怎样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适应不了变幻不定的现实。从小背书,脑子里也许有一大堆大道理,但这些大道理和生活如何联系起来?当大道理和现实对不上号时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理念?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答案。死记硬背的读经所制造的不是一个开放的圆圈,而是个紧箍,把学生的大脑贴上了封条,使之钻进故纸堆,和现实隔离。如果这样的风气在我们的社会上风行,中国文化怕是气数已尽了。

孩子需要开放的早教

  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已经有了许多讨论。但是,当今的大学生素质低,并不仅仅是大学本身的问题。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心智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塑造作用。现在中国似乎有一种倾向“和国际接轨”,比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试图学习我们自以为的美国样板;初级的教育,则有回归传统的倾向,比如读经运动,针对的基本就是小学生。

  如果我们的小学教育还遵循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即使大学真办成了国际一流,孩子长大后也适应不了。到了大学,孩子的人格发展几乎定型。死记硬背长大的孩子,突然进入讨论班,每天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批判性地检讨权威的论断,面对这样的转型,学生怎么可能适应得了?

  近读报道,北京某小学的学生开始背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样的经文,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其核心明明是对父母和老师的训导,让小学生背有什么意义呢?难道你要教一个7岁的孩子怎么计划生育吗?读经之腐朽与荒唐,由此可窥一斑。

  我从去年开始和读经派辩论。其间自己的女儿在美国从5岁长到6岁,从学前班上了小学一年级。看看她受的教育,想想自己小学的经验,实在感慨万千。

  我自己上小学时,从来是要手背后坐好,背课文、背乘法口诀,一遍一遍地写生字。女儿5岁进学前班,不仅不用手背后,像犯人一样坐在那里,而且从来都是和其他小朋友、老师围坐在一个小圆桌周围。这就形成一种自由、互动的课堂。学校还特别强调一个概念,就是开放的圆圈(open circle),彼此之间不仅留出空位,还有空椅子。这些空位、空椅子,代表着一种开放性,使任何想加入的人,都能够加入他们的讨论。

  孩子虽然才刚刚开始认字母写字,但写作课就开始了。老师让每个孩子叙述一段故事,比如上个周末自己的经历,要有开头,有中间的过程,有结尾,然后自己画连环画展示出来。有了画,老师就帮助孩子用文字叙述。孩子竟能在每幅画下写一个短句子。第一年下来,女儿连画带写,竟制造了几本小“书”。

  到了一年级,女儿进步很快,已经能独立写短句子了。老师给她看一张画,然后让她把画里的事情用文字描述出来。这种练习,不仅激发孩子的观察、描述和叙事能力,而且鼓励她运用已经认识的字书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认识的字少,表达能力就有限,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学习的动力特别足,好奇心特别强。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对品德的培养。每个孩子,都要对自己所在的小集体负责任。老师每天分配给每个孩子一个小职务,各种职务大家轮流充任。比如,第一个星期,女儿分配到的工作是领队,即全班排队从校门走到教室时,走在第一个,导引全班的行进路线。

  此职是最风光的,像个领袖,孩子都想当。但是,第二个星期,她的职务就成了把门人,即全班走进学校、教室时,要把门给大家打开,并且一直把住门,等全班全走过后再关上。这个职务,在孩子的眼里卑微多了,好像是给别人当服务生,大家自然都不愿意干。但是,不管怎么不愿意,为了全班的利益,孩子必须忠于职守。

  这些细节似乎鸡毛蒜皮,实际却很有深意。

  苏格拉底曾讲过,自由的人不能像奴隶一样学习任何东西。强迫身体劳作并不一定会伤害身体。但强迫学的东西不可能在灵魂中留下来。因此不能强迫训练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式。看美国的儿童教育,并不仅仅一个寓教于乐就能概括

  这样的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圆圈”,“发现自己”,并把这些“发现”带进学校和班里,既教育了自己,也启发了别人,从小就成为一个创造者。这样培养的孩子,长大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就会不断增长才智。

  中国大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我看核心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怎样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缺乏基本的认知能力,适应不了变幻不定的现实。从小背书,脑子里也许有一大堆大道理,但这些大道理和生活如何联系起来?

  当大道理和现实对不上号时如何发展出自己的理念?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答案。死记硬背的读经所制造的不是一个开放的圆圈,而是个紧箍,把学生的大脑贴上了封条,使之钻进故纸堆,和现实隔离。如果这样的风气在我们的社会上风行,中国文化怕是气数已尽了。

家庭早教第一课:从探索宝宝的世界开始!

【妈妈网特稿】父母是宝宝的启蒙老师,了解他,体会他,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然而,要教育好孩子,光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正所谓因材施教,父母了解宝宝的个性,发掘宝宝的喜好,才是父母的一大任务。

你对宝宝了解有多深?

盲目施教使不得!

如今,家庭早教是宝宝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宝宝的个性,盲目进行家庭早教,看到别人的家庭早教方式好,自己便照搬照套,忽略了宝宝在个性上的差异。当你的宝宝没有学习兴趣时,“赶鸭子上架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给宝宝留下坏印象,让他不愿听你的教导。

善于了解宝宝的个性

宝宝在早期的成长阶段还是自我探索的阶段,所以这个时期的家长的早教目标主要从宝宝的个性出发,了解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然后才能更好的,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培养。

然而,怎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宝宝?看小编支招!

从宝宝的行为习惯入手

宝宝的行为习惯包括吃、穿、住、行多方面,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家长应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从宝宝的语言表达入手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固有的语言特点,每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看出宝宝的性格。尽管宝宝的语言组织能力有限,父母也应多与宝宝交流,了解宝宝当下的想法和感受。

小编tips:了解宝宝当然还能从其他细节入手。总之,家庭早教也勿忘因材施教,家长必须全面了解宝宝,才能更好的为宝宝“量身定制”最适合的早教方案。

本文为妈妈网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链接回www.mama.cn,违者必究!

“适龄化”早教,全面满足宝宝的学习需求

处于一个不断成长的时期,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这时家长应为宝宝提供适合的家庭早教。反之,一味的运用同一种家庭早教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宝宝的学习需求,可能还达不到期望的学习效果。然而,想做好家庭早教,父母还需了解宝宝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什么早教需求。

1-3岁的宝宝正处于各种能力的启蒙阶段

孩子从1岁起开始接受适当的家庭早教

1、生活基础自理能力

宝宝从1岁开始,便已经有意识地“照顾”自己和他人了。如吃饭的时候想到自己拿着勺子或食物;模仿妈妈给小玩偶吃东西、洗澡等。当然,孩子只是把这些当成有趣的游戏,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兴趣。

2、社交与沟通能力

1岁的宝宝会开始牙牙学语,试图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由于生理发展条件和语言表达受限,宝宝有时还需要眼神或肢体动作的辅助,来和家长进行沟通。

3、感官刺激与思维发展

宝宝会将他能抓握到的每个物品,去到的每个角落,看到的每一个动作,听到的每个声音等,都作为研究的对象。游戏式的探索是宝宝认知获得的重要途径。

4、运动能力

1-3岁是宝宝有一个运动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宝宝从学走路,到手部的精细肌肉运动和手脚可以密切配合的舞蹈,都需要大量的游戏和锻炼来巩固。

3-6岁的年龄段被称之为儿童学龄前期

3-6岁是孩子身心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这个阶段宝宝的身心不断发展,特别是从3岁开始,宝宝已显得相当活泼、灵巧、讲话流利,能够和其他宝宝互相配合,相处融洽,而宝宝的智力和情感的成长速度也很快。此外,这个阶段也是宝宝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语言与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家长可以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宝宝的言语表达能 ,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或通过益智游戏、绘画等来培养宝宝的创造力,开发宝宝智力。

【小编有话说】每一个宝宝在智力、性格和心理发展都会表现出他们的独特性,父母应了解宝宝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知晓不同年龄段宝宝不同的学习需求,找到最适合宝宝的家庭早教方式。如此,父母在开展家庭早教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注【妈妈网】微信可获取更多精彩母婴资讯及福利:打开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妈妈网】or【mama_cn】即可。

本文Hash:b0d12ebe9419b343dfe4f85445211a63be88a70a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