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标准判断新生儿是否正常

宝宝出生后,妈妈们都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宝宝是否正常,那么,新生儿怎样才算正常呢?

其标准如下:

(1)呼吸:新生儿降生之后,先啼哭数声,随即开始肺呼吸,生后头两周(安静时)每分钟呼吸为40~50次,超过60次则为异常。

(2)脉搏:新生儿脉搏较快,安静时每分钟为120~140次,如超过160次则为异常。

判断新生儿正常的标准

(3)体温: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37.5℃,低于35.5℃或高于37.5℃者为异常。

(4)体重:正常新生儿体重为3000~4000克,如低于2500克,则应按不成熟儿护理。

(5)大便:出生1~2天,婴儿大便呈墨绿色,粘稠无味,称为胎粪。喂奶后,大便逐渐转为黄色或金黄(母乳喂养)或淡黄色(牛奶喂养)。颜色不正常或24小时内不排便者为异常。

小编总结:各位急切的准爸爸妈妈们,你们可以从新生儿的呼吸、脉搏、体温、体重、大便这五个方面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正常哦!!

判断新生儿正常的五标准

胎儿一经娩出,就不能再从母体的血液中摄取氧了。由于缺氧,促使新生儿为了生存而本能地开始了自己的呼吸,这就是第一声啼哭。也有的新生儿娩出之后不能立刻独立呼吸,这种现象称为新生儿窒息。按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

判断新生儿正常的五标准

胎儿一经娩出,就不能再从母体的血液中摄取氧了。由于缺氧,促使新生儿为了生存而本能地开始了自己的呼吸,这就是第一声啼哭。也有的新生儿娩出之后不能立刻独立呼吸,这种现象称为新生儿窒息。按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在医学临床上广泛采用Apgar氏命名的Apgar评分法对此进行判断,包括以下五个项目:

1.皮肤颜色。全身皮肤呈粉红色为2分,手脚末梢呈青紫色为1分,全身呈青紫色为0分。

2.心搏速率。心搏有力大于100次/分钟为2分,心搏微弱小于100次/分钟为1分,听不到心音为0分。

3.呼吸。呼吸规律为2分,呼吸节律不齐(如浅而不规则或急促费力)为1分,没有呼吸为0分。

4.肌张力及运动。肌张力正常为2分,肌张力异常亢进或低下为1分,肌张力松弛为0分。

5.反射。对弹足底或其他刺激大声啼哭为2分,低声抽泣或皱眉为1分,毫无反应为0分。

以这五项体征为依据,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评分7分以下的新生儿考虑患有轻度窒息,评分在4分以下考虑患有重度窒息。大部分新生儿的评分多在7-10分之间,医生会根据孩子的评分予以相应的处理。轻度窒息的新生儿一般经清理呼吸道、吸氧等措施后会很快好转,预后良好。

如何判断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时刻了解宝宝的健康,而观察宝宝的便便就可以大概看出宝宝健康问题。那么如何判断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呢?妈妈可以从3个方面来判断,并且不同喂养方式的新生儿,大便的次数也是不同的,没有唯一的标准。接下来,就来看看怎样判断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吧。

如何判断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

看颜色。孩子进食后,他的消化系统慢慢适应他所吃的食物,大便也开始转成棕绿色,半流体状。要不了几天,他就完全适应了,大便颜色转成淡黄色或棕黄色,大便的性状也开始逐渐变得比较干,次数也由毫无规律(几乎每块尿布上都沾满),逐渐变得有规律,有次数可循。

看性状。不同的孩子每天大便次数会各不相同,而同一个孩子每天,每次的大便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你都可以不必太在意这些。因为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的大便的次数会越来越少,性状会越来越干,颜色也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

看次数。也许你的孩子在刚开始的几天内,每天会有3—4次大便,甚至更多,但2周后,他的次数会一下减少到1天1次或2天1次,这种改变是正常现象。

胎便次数:新生宝宝每天大便次数不定。刚开始宝宝会将积存了9个月的胎便排出,但是必须要借着频繁的排便才能清除干净,所以排便的次数会增多。一般需要延续2—3天,每天3—5次,浓重的墨绿色才能消失。如果宝宝出生后二十四小时没有胎便排出,爸妈应该引起注意,怀疑是否消化道先天畸形而导致粪便梗阻,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母乳喂养便便次数: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排便的次数会很弹性,通常新生儿期次数较多,每天2—5次,甚至每次喂奶后都要排便。这是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利于排出,以及肠道输入食物后的反射性蠕动。因此,吃母乳的宝宝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他精神和吃奶情况良好,体重增加正常,没有解便困难、腹痛、胀气的情形,就都是正常的,爸妈没有必要担忧。

母婴专家温馨提示:知道了如何判断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所以为了更好的保证宝宝健康,我们要通过宝宝的便便次数和颜色等等方便来判断宝宝的健康状况,因为新生儿大便是否正常是衡量宝宝成长健康的标准哦。

本文Hash:53acdb3c9633ebdd5c7536a2d047b2214e27236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