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免疫系统的方法有哪些

免疫系统负责保卫身体,免受细菌、病毒等传染病原的侵害。无须靠药物或健康食品,以下10招便能捍卫孩子的免疫系统,使其发挥最佳功效:

(1)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湿润,成为抵挡细菌的重要防线。上学、外出时让孩子背着水壶,车上随时放一瓶水,让喝水成为一个好习惯。

(2)不必过于干净

免疫系统能对传染病原形成免疫记忆,万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将其消灭,如果你家太干净,孩子没有机会透过感染产生抗体,抵抗力反而减弱,并可能导致过敏和自体免疫失调。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警告,抗菌清洁用品会使微生物抗药性问题更严重,而美国医学会也呼吁大众避免使用含抗菌成分的清洁用品,因这些产品可能是抗药性微生物的来源,只要使用一般肥皂和水就可达到清洁的效果。

虽然太抗菌、干净无益于健康,但仍要培养孩子基本的卫生习惯,尤其在上厕所后把手洗干净。

(3)足够的睡眠

睡眠不良会让体内负责对付病毒和肿瘤的T细胞数目减少,生病的几率随之增加。专家建议成长中的孩子每天需要8~10小时的睡眠,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得不够,可以让他白天小睡片刻。

(4)和孩子讨论身体自我治疗的能力

让孩子了解身体具备的自愈力,当孩子感冒或擦伤,一起留意他复原的速度,如此孩子将学会相信自己的身体本能,不致过于依赖药物。一项研究指出,慢性病童的父母如果经常和孩子讨论疾病,强调他们的虚弱,将会让他们更焦虑不安。

(5)多和其他孩子接触

根据200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研究,1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幼小时即和较年长的手足或托育机构里的小朋友相处,日后罹患气喘的几率减少一半。

研究主持人怀特博士指出,通过接触其他孩子,暴露在感染原下,可以刺激孩子的免疫反应,增强他的免疫系统,降低对过敏原起反应而引发气喘的机会。

(6)减糖

有些专家认为摄取糖分过高的饮食,会干扰白血球的免疫功能。

(7)补充必需脂肪酸

它能提供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决定细胞膜的流动和弹性,对免疫细胞非常重要。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只能从天然食物包括海鲜、蔬果中摄取,如鲑鱼、鲱鱼、沙丁鱼等深海鱼;胡桃、杏仁等坚果;亚麻仁油、葵花油、红花籽油内也含有,但要注意,某些油如亚麻仁油需避免高温油炸,最好直接加在烹煮好的食物上。

(8)减压

已有研究指出,承受压力愈大愈容易感冒。教导孩子放松的技巧,适当安排活动,别让压力压垮孩子的免疫力。

(9)多吃蔬果

多吃蔬果,能补给各种维生素及纤维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10)减少污染

加拿大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68%的疾病与室内污染有关,80%~90%的癌症起因与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防止污染的办法:

一是定时打开门窗换气。每天至少2次,选择上午9~11点、下午3~5点等空气污染低的时间段,每次不得少于45分钟。

二是多带孩子到空气清新的公园、绿地等处做户外运动。

三是家庭装修,特别是孩子居室的装修,要选择绿色环保材料,且在装修半年内避免儿童入住。

四是每星期室内消毒1次,如用食醋熏蒸法,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五是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海带、猪血等具有抗污染功能的食物。

六是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孩子机体抗污染的能力。

最后一点是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或在孩子的居室里抽烟。

提高儿童免疫力的方法有哪些

相信任何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但不是我们希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付出努力的。而保证孩子健康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这样就好比让孩子穿上了“防弹衣”一样,可以坦然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那么提高儿童免疫力的方法有哪些?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能增加婴儿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可防止婴儿受病毒的侵入而生病。可以说母乳是人生的第一次免疫,因此不要错过给宝宝母乳喂养的机会。

在自然分娩中产道收缩,挤压胎儿,是一种有益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出生后,母亲的身体接触,会让小婴儿有很大的安全感,可以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对出生时体重较轻的早产儿尤其有益。抚触可以改善宝宝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并能增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减少哭闹,改善睡眠。

为宝宝预防接种是人类抵御传染性疾病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如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等。父母们一定要按时为宝宝接种疫苗。

父母足够耐心地对待孩子,帮他们找到自己的生活规律。成长中的孩子每天需要充足的睡眠,如果你的孩子晚上睡得不够,可以让他白天小睡一下。周末多带宝宝到空气清新的公园玩一玩,对身体大有益处。

孩子偏食,营养不均衡会造成抵抗力下降。肉、蛋、新鲜蔬菜水果品种尽可能多样,少吃各种油炸、熏烤、过甜的食品。

婴幼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健全。虽然发育旺盛,对营养物质需要迫切,但是,脾胃运动消化功能相对不足。若吃得过饱,会使胃肠负担加重,消化功能紊乱,容易发生积食、腹痛,导致胃肠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慢进餐,强健脾胃

如果总是在嘈杂的环境、匆忙的气氛中进餐,势必会影响你的消化系统。因此,每天至少在晚餐时,边享受美餐边欣赏轻缓的音乐,对帮助消化、强健脾胃、提高免疫力很有帮助。

多喝水可以保持黏膜湿润,成为抵挡细菌的重要防线。上幼儿园、外出时让孩子背着水瓶,渴了随时喝。注意,要喝白开水,而不是各种含糖饮料。

免疫系统能对传染病原形成免疫记忆,万一再次遇上,可以很快将其消灭。如果你家太干净,孩子没有机会通过感染产生抗体,抵抗力反而减弱,并可能导致过敏和自体免疫失调。

以上就是提高儿童免疫力的方法有哪些的介绍,所以提高免疫力的方法有很多,你们又做到了多少呢,哪些不应该做的你们又做了呢?母婴专家指出,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免疫力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希望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方法有哪些

记忆力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孩子,记忆力差会影响学习,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提高孩子记忆力的方法

1、多做记录

不要过于相信你的记忆力,在身边带张纸不是坏事。当你在上课或者在家的时候,你可以把你学到的和想到的作为笔记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些记下来的东西理解透彻,这对你意义重大。

2、积极暗示法

许多人之所以记忆力不佳,是由于对自己的记忆力缺乏自信。在面对一个要记的材料时,这些人常常想:"多难记啊!","这么多,我能记住吗?"这种想法是提高记忆力的最大障碍。

3、定期回顾

想一想你一天之中看到,听到多少信息,这就是为什么需要你每天专门留出一部分时间来回顾,或者叫复习。你可以在晚上没事的时候,花10-15分钟对你做的笔记或者其他任何信息做一下回顾总结。

4、激发孩子的记忆兴趣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的话正好说中了宝宝的记忆特点。明智的家长绝不能强迫宝宝记住这,记住那。

5、帮助孩子掌握遗忘规律

记忆规律也是遗忘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在学习过程中,遗忘是必然的,但是有科学规律可循。遗忘总是先快后慢,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缓,遗忘的数量也会减少。

6、让孩子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孩子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会使孩子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可以对孩子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有效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记忆力:直观形象法、游戏记忆法、归类记忆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器官参与法等。

2孩子记忆力差的特点有哪些

1、记得少、忘得快

幼儿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如小朋友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但如果不复习很快就忘了。

2、记忆缺乏目的性

幼儿的记忆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要年幼儿童将记忆专门作为有目的活动是困难的。5、6岁的幼儿有意识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如大人委托他做某件事,他会运用重复大人说的话的简单方法,来记住这件事。

3、记忆方法呆板

成人的记忆一般是通过对要记忆事物的理解,找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的联系,抛弃事物非主要部分,进行意义的识记。而幼儿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不会进行这种分析,较多地对事物表面进行机械识记。例如成人和幼儿同时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成人记住的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而幼儿记住的可能是这个人的衣着颜色等。但是幼儿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识记,对他们能理解的事物也会进行一些意义识记。

4.记忆不精确

幼儿记忆的精确性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大多幼儿表现为记忆不完整、相互混淆、歪曲事实和易受暗示等方面。例如幼儿听了一个故事,他只记住感兴趣的某个细节,而整个故事的情节却记不住,或者把其他故事的情节也混在一起。

3孩子记忆力差怎么办

1、歌诀记忆法:一边有节奏而且押韵的作品,便于记忆,很多儿歌容易上口,对于开拓知识面,开发宝宝智力大有好处。

2、利用感官参与记忆法:利用耳、眼、口、手来参加记忆活动。能提高记忆效果。

3、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这种方法适用于年幼的宝宝,他们本来就喜欢重复,同一个故事 以百听不厌。让宝宝背后,要及时提问。

4、联想记忆法:最简单的联想,如1=筷子,2=鸭子,7=拐杖,以此加强宝宝的联想,易于记忆,避免枯燥。

5、直观形象记忆法: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宝宝记忆。有的宝宝背电视里的广告词,惟妙惟肖,直接达到记忆的目的。

6、归类记忆法:只有把知识归类。才能最大限度地储存起来。用归纳法教育宝宝识字效果最好。如青、清、请、情等有一边是相同的字,发音也接近,宝宝很容易记。

本文Hash:4b9295c1b108eb91310af0b43293d3f952f6b047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