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有什么特点?

由于小儿免疫反应较低,感染HBV后则容易成为无症状HBsAg携带者。有症状者一般较轻,少数发生轻型急性乙型肝炎,大多是亚临床和轻度慢性乙型肝炎。与成人比较,小儿急性乙型肝炎发病较急,全身症状较明显。前驱期的上呼吸道和胃肠道症状较突出。黄疸较轻微而肝肿大较明显。病期较短,一般2~4周。小儿急性乙型肝炎以无黄疸型较黄疸型为多,但无黄疸病例不易发现。常是仅有轻度血清转氨酶增高的亚临床疾病;或有食欲不振、恶心,低热、不适等非肝病特异症状;即使有较明显的症状,因无黄疸,也可能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乙型肝炎黄疸前期出现发热、呕吐、嗜睡、腹痛较普遍,但典型的肝区疼痛较少见,疼痛部位多不在肝区。婴儿常有腹泻,与胆汁中胆酸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有关。黄疸期尿色加深,继而出现巩膜和皮肤黄染,大都较轻。绝大多数病儿肝脏增大,且年龄愈小,增大愈明显;部分患儿可出现一过性脾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显著增高。恢复期黄疸消退、ALT下降正常;肝脏回缩至正常约需6周时间。小儿慢性乙肝多为无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且亚临床型多见,主要表现为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及发热,绝大多数可参加正常学习,很少有肝外表现。肝脏肿大不明显,成人慢性肝炎常见的蜘蛛痣、肝掌、脸色黝黑、脾大等体征在小儿慢性肝炎中不常见。肝酶轻度异常或间歇出现异常。小儿肝脏代谢能力较低,肝细胞损害时,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常见低白蛋白血症和出血倾向。小儿重型肝炎少见,临床表现除黄疸加重、消化道症状严重外,还会出现意识障碍,如无故哭闹、嗜睡或嗜睡与烦躁交替、意识混乱直至昏迷。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

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该怎么治疗会好呢?

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该怎么治疗会好呢?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黄文渊回复: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肌肉疼痛、虚弱、疲劳、呕吐、腹泻、发烧、食欲减退以及呼吸节律和频率的变化。肺炎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但通常在冬季和春季发生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建议是在他睡觉的时候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除非医生指示,否则不要给婴儿止咳药。如果有痰,尽快带孩子去看儿科医生。父母不应擅自为子女服药,以免因用药不当而加重病情,造成危险。肺炎需要医生检查肺部和胸部x光。

小儿肝炎有什么特点?

小儿肝脏比成人相对较大,血供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强,但免疫系统不成熟,对入侵的肝炎病毒容易产生免疫耐受。因此,婴幼儿感染乙型、丙型肝炎后容易成为慢性携带者。据报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婴儿有约40%~70%可成为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3岁以前水平传播而成为带毒者则占20%~30%。这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受丁肝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并使肝病加重,促进向肝硬变、肝癌转化。临床上婴儿急性肝炎以黄疸型为主,持续时间较短,消化道症状用显,起病以发热、腹痛者多见。6月龄以内的肝炎患儿发生重型较多,病情危重,病死率高;高热、重度黄疸、肝脏缩小、出血、烦躁、抽搐、肝臭是严重肝功障碍的早期特征,病期12日左右发生昏迷、死亡。年长儿童多以轻型、无黄疸型或亚黄疽型居多,起病隐匿,常在入托或查体时发现。婴幼儿肝炎的病原以巨细胞病毒感染占第一位,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引起肝炎的特征主要是:年龄在1~3月龄者占90%,生理黄疸消退不太马上出现(1月龄内)黄疸者占45.2%,隐匿起病者占61.9%,男婴多见,血清胆红素85.5~171微摩尔/升者占61.9%,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消退缓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以低酶多见,小于50单位/升者占78.5%,下降亦缓慢,并发症多,伴肺炎者占66.6%,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小儿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高峰在5~9岁,而抗体阳性率的高峰在10~15岁;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的阳性率高于成人;肝脏中乙肝表面抗原的表达与成人相近,而乙肝e抗原的表达明显低于成人。另外20%~3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有肝外系统表现,特别是肾损害;皮肤常见痘疹样皮疹。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小儿好动,不知疲倦,一定要用讲故事、听广播、看电视、做气功、午睡等方法安排好小儿休息与活动。用易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和色香味美、小儿爱吃的半流食提高小儿食欲。当食欲恢复时要控制进食过多,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肝脏康复

本文Hash:818f6d807ac6162072650586f73438641e4abca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