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小儿厌食中成药


3.2.1小儿厌食中成药
3.2.1小儿厌食中成药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以1~6岁儿童为多见。厌食患儿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与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者不同。
  中医治疗厌食分三个证型:①积滞不化(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治疗用消积健脾法);②胃阴不足(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治疗用养胃滋阴法);③脾胃气虚(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治疗用健脾益气法)。常用于厌食的非处方药如小儿消食片、小儿喜食糖浆、小儿胃宝丸、健胃消食片、启脾丸、小儿健胃糖浆等。
  〖药名〗健胃消食片
  〖功能与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组成与规格〗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每片0.5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1/2量;3~7岁1/3量。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小儿消食片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食滞,疳积。
  〖组成与规格〗鸡内金(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槟榔,陈皮。每片0.3克。
  〖用法用量〗口服。1~3岁每次2~4片,3~7岁每次4~6片,成年人每次6~8片,每日3次。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小儿参术健脾丸
  〖功能与主治〗开胃,健脾,止泻。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
  〖组成与规格〗党参、芡实(麸炒)、莲子肉(土炒)、六神曲(麸炒)、薏苡仁(土炒)、白术(土炒)、白扁豆(土炒)、陈皮、麦芽(清炒)、甘草(蜜炙)、山药(麸炒)、山楂(清炒)、茯苓。每丸重3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三岁以下小儿酌减。
 
  〖药名〗小儿健胃糖浆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清热养阴。用于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体瘦,口干,食少饮多。
  〖禁忌证〗因饮食不节而致积滞内停者不宜。
  〖药物相互作用〗忌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组成与规格〗沙参,稻芽,白芍,玉竹,麦芽(炒),山楂,麦冬,陈皮,荷叶,牡丹皮,山药。
  〖用法用量〗口服。儿童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周岁以内婴儿4毫升。
  〖药名〗小儿喜食糖浆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化积。用于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组成与规格〗六神曲(炒),枳壳(炒),白术(炒),山楂、稻芽(炒),麦芽(炒)。每瓶10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1~5岁每次3~5毫升,5岁以上每次10~15毫升,周岁以内1~3毫升,每日3次。其他剂型:小儿喜食片,口服,1~3岁每次2~3片,3~5岁每次3~5片,5岁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
  〖药名〗启脾丸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慢性胃肠炎、贫血等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
  〖药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组成与规格〗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 泽泻。每丸3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3岁以内儿童酌减。
  〖药名〗小儿胃宝丸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积,健脾养胃。用于伤食伤乳,呕吐泄泻,脾虚胃弱,消化不良。
  〖药物相互作用〗
  〖组成与规格〗山楂(炒),山药(炒),麦芽(炒),六神曲(炒),鸡蛋壳(焙)。每丸0.5克。
  〖用法用量〗口服。1~2岁每次2~3粒,3岁以上每次5~6粒,每日3次。其他剂型:小儿胃宝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3岁以上酌增。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婴儿素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
  〖药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组成与规格〗白扁豆(炒),山药,鸡内金(炒),川贝母,木香(炒),碳酸氢钠,牛黄。每瓶(袋)0.5克。
  〖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1~3岁每次0.5~1克,周岁以内每次0.25克,每日2次。
  〖药名〗龙牡壮骨颗粒
  〖功能与主治〗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症也有治疗作用。
  〖组成与规格〗党参、黄芪、麦冬、龟板(醋制)、白术(炒)、山药、五味子(醋制)、龙骨、牡蛎(煅)、茯苓、大枣、甘草、乳酸钙、鸡内金(炒)、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
  〖性状〗颗粒,每袋装5粒。黄色或黄棕色的颗粒;味甜。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二岁以下一次5克,二岁至七岁一次7克,七岁以上一次10克,一日3次。
腹胀
腹胀是腹部膨胀的感觉,常有腹部膨隆胀大(也可仅为自觉胀满不适而无客观表现),可以是全腹性的,也可仅为局部性的。可以是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胃肠道积气、积食或积粪、胃肠运动功能失调、功能性腹壁肌张力增加或腹腔内气体、积液,也可能是腹腔内肿物、后腹膜疾病)或者是腹内其他某肿疾病而事先未估计到(如肝炎、肝硬化、结肠炎等)。局部的长期的胀满不适提示有可能与该部位的脏器疾病有关,应结合其它伴随的有关症状、体征提示检查和诊断的思路)。症状明显、而无其他严重症状体征时,短期的对症治疗,在缓解不适的同时应注意积极观察可能的腹胀病因,以免延误。治疗胃肠胀气按理应先治疗胀气的病因,但多数情况下难于一时根治,因而一般在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即消除胀气,可用消胀药。

中成药调理小儿厌食的经验秘方

  孩子厌食原因多

  良好的食欲是小儿健康的标志之一,若孩子出现严重食欲减退或厌食常常提示有潜在的疾病,需要带孩子到医院看医生了。刘教授介绍,引起孩子食欲低下、厌食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喂以糖类、煎炸、肥腻的食物,小儿生活无规律,饥饱无度等均可造成脾胃损伤从而导致厌食;感染了寄生虫,若虫体繁殖过多,也可伤害脾胃引起厌食;小儿患病时,炎热的气候以及情绪变化,均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造成孩子食欲低下。

  小儿厌食中药调

  厌食小儿常伴有嗳气恶心、多食后腹部胀气,甚至呕吐,大便不调,形体偏瘦。刘教授介绍,对于小儿厌食,目前多数医家主张运用微生态调节剂治疗厌食症,如用药物调整肠道菌群,促进食欲。

  从中医来说,中医将厌食小儿分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3型,治疗上以运脾和胃、健脾益气、益胃养阴为原则,分别用调脾散、参苓白术散、养胃增液汤等进行治疗,还可选用醒脾养胃颗粒、沙棘颗粒、健脾消积口服液等中成药治疗。中药的副作用较小,是调养孩子脾胃的理想选择。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刘教授认为,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多做一些易于消化,营养全面的饭菜,在饮食结构上,做到荤素搭配、米面搭配、颜色搭配;食谱应经常变化,不断地变换口味,可使孩子有新鲜感,食欲也会增加;不要长期食用肥甘油腻的食品;科学控制孩子食用甜食、饮料、零食的次数和数量;另外培养小孩养成定时、定量、不偏食的饮食习惯,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

  此外孩子只有在饥饿时才有好食欲,因此家长不必强迫小孩进食,更不应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以免引起逆反心理,加剧孩子的厌食情绪。

小儿厌食的调治需辨证选用中成药

厌食是指小儿由于脾胃失调、食欲下降、食量减少,甚至拒食的一种疾病。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调,营养失衡,生活不规律,或气温过热、湿度过高等所引起。若不及时治疗和调养,日久可转化为疳症,将影响小儿正常发育生长。

  应用中成药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患儿家长可参考以下三种辨证类型,合理选择用药。

  一、脾运乏力

  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口淡无味,不思饮食,严重地拒绝进食,强迫进食即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身疲乏力,大便正常或溏薄。舌苔多腻,脉缓。治宜健脾助运。可选用药物有:

  小儿喜食糖浆(片):由六神曲、枳壳、白术、山楂、稻芽、麦芽等组成。具有健脾、消食、化积功能。用于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使用时应注意,伴感冒发热、表证未解者慎用,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肥儿冲剂:内含山药、茯苓、白术、莲子、薏苡仁、白扁豆、芡实、麦芽、山楂、北沙参。为益气健脾,化湿止泻之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精神困倦。感冒发热、便秘及有食积者不宜服用。

  启脾丸: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山楂、六神曲、麦芽、泽泻。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是一剂消补并用、寓消于补的良方。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溏。服药时忌生冷、油腻及不消化的食物,感冒发热慎用。

  二、脾胃气虚

  常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差,易出汗。不思饮食,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胖嫩,舌苔薄白,脉滑无力。治当健脾益气。应用药物有:

  健脾八珍糕:成分为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山药、芡实、莲子、陈皮。功效健脾益胃。用于病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面色萎黄,腹胀便溏。有感冒、发热、乳食内积、痰涎壅盛者慎用。参苓白术散(丸):方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山药、扁豆、砂仁、桔梗、莲子、薏苡仁、大枣。功用补益脾胃,利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夹湿,症见纳谷不运,腹胀,胸脘不畅,消瘦乏力。实热及阴虚证慎用。

  小儿健脾贴膏:主要药物有丁香、吴茱萸、五倍子、麝香、磁石、冰片。有疏通经络、温中健脾作用。用于小儿消化不良。贴膏剂每贴0.4g,取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穴位贴敷,一日1次。有湿疹、皮疹等皮肤疾患者忌用。

  三、胃阴不足

  表现为面色萎黄,多饮少食,倦怠无力,肌肉消瘦,皮肤干躁,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无力。治疗应滋阴和胃,健脾消食。常用药方有:

  雅儿灵冲剂:由党参、太子参、南沙参、功劳叶、当归、地黄、首乌、茯苓、山药、浮小麦等药组成。有益气健脾、补肾强身功效。用于小儿厌食,面黄肌瘦,夜卧不宁,睡后汗出等症。有感冒发热、表证未解者慎用。

  小儿健脾糖浆:内含沙参、玉竹、荷叶、稻芽、麦芽、山楂、山药、白芍、麦冬、牡丹皮、陈皮等药物。功用健脾消食,清热养阴。适用于脾胃阴虚所致的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感冒表证未解者慎用。

  健儿素冲剂:药物有党参、白芍、薏苡仁、南沙参、柯子、白术、谷芽等。功能健脾益阴,开胃进食。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面黄肌瘦,胃纳不振,口干少寐。感冒发热者慎用。

【保存】【大中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相关文章

本文Hash:39936851c58fdde5f2fad3b7b69d242a299d248f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