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批评而起的“病”

因承受不起批评而生病,听来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确是事实。研究发现,孩子发生的某些疾病,只要父母调整一下不良的教养方式就能得到缓解。

案例:苗苗是二年级某班的班长,一天在上体育课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当晚就出现了胸闷、气短、不想吃饭等症状,父母领他去医院就诊,医生怀疑她得了心肌炎,住院检查一个月,却一无所获,但症状却有明显好转。就在出院的时候,苗苗的双腿又不能站立。父母再次把她带去医院,经过仔细检查,医生判断她患的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疾病——癔病。

癔病没有器质性基础

医学分析:癔病又称为转换性障碍,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实践、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此外,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性格特点也是癔病的易患因素。儿童癔病多见于5~10岁的女孩,多有家庭不和、教养不当、父母过分溺爱等原因,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好显示自己和暗示性较强的性格。临床表现形式与年龄因素有明显关系。学龄前的孩子多表现为情感暴发、躺地打滚、哭闹抽搐等,以引起父母的关注。每次发作,要求得到满足之后,会反复出现类似发作情况,使异常行为模式化地固定下来。

提示:父母平时要给孩子提供意志锻炼的机会,可以给孩子安排一些家务,创设有一定难度的情境,让孩子在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并要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社交技能,从而体会到平等与公正,更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无法宣泄而导致疾病

心理分析:孩子通过患病得到益处,虽然身体上得了疾病,但被压抑的本能意愿却得到一定的满足,减少了她的心理焦虑,有病还能得到所爱的人的关注和同情,并且可以逃避或躲开某些困难的情境或任务。苗苗被老师批评后,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出现,包括愤怒、羞愧、尴尬、不满等,但她无法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当晚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可以解释为抑郁的表现。随之入院,使她暂时逃避和回避了她不愿面对的困境,就在出院的时候,双腿又不能站立,是因为她又要面对现实了。这种现象就如同弗洛伊德的观点,没有得到满足的本能愿望和没有解决的心理冲突又被压抑,是造成神经症的基础。

提示:父母要给孩子安全、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的机会,哪怕这种表达是不合你的要求。然后再帮助孩子进行情绪和感受意义的分析,这种分析是孩子自己的,而不是父母强加给他的。让孩子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缺点,才可能使自己不断完善。

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

教育分析:家庭生活中,父母对于孩子要有要求,但是不能苛求,对于孩子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平时应允许孩子犯些小错误,但是需要不断地减少错误。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不爱说话等状况时,要用一种不太急切的声音询问:“怎么了,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在孩子告诉你事情经过的过程中,要做到不插嘴、认真地听,这样的态度表示了对孩子的重视。如果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想让幼小孩子忘记不开心,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提示:生活中,父母要通过事例,让孩子建立“每个优秀的人都有弱点,而弱点并不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的观念;如果孩子受到批评后,父母不妨通过提问的方式, 孩子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譬如“你认为老师为什么会批评你呢?”“老师一定会对她喜欢的孩子要求高,是吗?”让孩子在接受批评之后仍能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态度。父母还应及时与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

怎样避免由批评带给孩子的伤害?赶紧学起来!

在富裕而教养良好的家庭里,批评通常是遮遮掩掩,而非明目张胆的。我们全都了解严厉、负面的批评,像是“我真希望没生下你”,对孩子的自我意识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但在我办公室里却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批评的杀伤力,即使经过修饰并裹上糖衣,批评的伤害却并未削减。一般来说,这类针对孩子的批评,是父母自己感到不自在所致。当我们发出批评时,我们清楚宣示自己很难忍受不完美,并对面前的孩子表达出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感觉。批评是转移失望的一种方式,父母把自己的失望转而投射到孩子身上,这样的管教方式真的很糟糕。父母对孩子的批评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它是亲子间一种充满敌意的沟通形式。批评是亲子间由上而下的一种特定沟通,与孩子本身的价值有关。在此,并非说“不”,或表达不高兴,甚至失望的所有话语都是批评,当然我们偶尔会表达一下自己的失望,这是品德教育的必要部分(譬如说,“我对你对待朋友的方式真感到失望”),但我们的失望应该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或选择,而非他们本身。“你真让我失望”就是那种会让孩子坠入混乱忧郁或行为失常的情绪表达。纠正也是教养子女重要且必要的一环,但纠正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比方说,假设你十二岁大的孩子因为缺少准备,所以这一次的数学考试成绩很差。你有几种方式可以纠正他:1.不管他。通常可以接受,但也可能代表父母漠不关心,那就不是一件好事。父母愿意监督(并非代做)孩子的家庭作业,这些孩子在学校里会有比较好的表现。2.落实承担后果。“我们之前讲好,要是考不好,你就只能在周末看电视,平时都要拿来念书。”3.试着帮忙找出滑铁卢的原因。这就牵涉到怎么跟孩子谈他对自己功课的感觉。“我知道你平常数学表现得还不错,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次考砸了?你需要什么帮助吗?”不要直接问孩子,先听听他怎么说。4.对孩子的努力表达失望。“我猜,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儿,就可以表现得更好,我失望的是,你明明可为而不为,但分数是你的,下次是不是要更努力点儿,你自己决定。”5.以批评或拒绝来回应。“我就知道你会考得很烂,你就是没办法考得好,对不对?”纵然前四种反应都很正当合理(按照管教风格以及当下时代背景而有所不同),但批判性的反应只会造成伤害。之所以会伤人是因为这种反应于事无补,并无法处理问题,只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让孩子徒然觉得自己有缺陷。重复的攻击、抗拒和批评只会把孩子导向一个不幸的结论,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虽然找出最理想的亲情交流很具挑战性,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做得还不错。亲情交流是我们与孩子发展关系的第一步,也是最令父母喜爱和满足的部分。这或许是为什么比起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天之骄子们,比较年幼的富家儿童似乎比较没有不成比例的高比率情绪问题。大多数人的亲情交流都“做得”相当好,亲情不但滋润着我们,同时也滋润着我们的孩子。做得好的话,就是“双赢”的有效教养。反之,纪律则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感受,虽然我们都知道在孩子行为不检时处罚他们,或缺乏责任感时加以惩罚是正确的事,但在情感上却很难做到。惩罚孩子时,我们不会得到微笑、拥抱或“我爱你”的回应。相反,我们面对的很可能是退缩、愤怒甚至不屑的情绪表现。虽然跟亲情交流比起来,惩处的乐趣要差多了,但无论如何,纪律是管教子女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它对孩子具有至关重要的保护功能,就会明白把有效惩戒的能力 练到炉火纯青、挥洒自如的地步,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选自《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美)玛德琳·莱文著。

一个由名字而引发的故事

女儿刚一走出幼儿园,就在我面前呈现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见她稚嫩的脸上还有尚未擦去的泪滴,我立马蹲下身来问:“繁繁,怎么了?”她把小手一摔,理都不理我,径直朝家走去。

这孩子今天怎么了?平时我去幼儿园接她,她一看见我,便老远地喊着:“爸爸,我在这里。”生怕我没看见她似的,可今天……见状,我急匆匆地走到她前面,又一次蹲了下来,“繁繁,你今天到底怎么啦?是小朋友们欺负你了吗?”这时,她再也止不住委屈的泪滴,一头扑在我的怀里,边哭边质问我:“是谁给我取的这个名字?是谁给我取的这个名字呀?”

她这么一问,倒是问得我一头雾水,“名字”?5年前在她快要出生的时候,我和妻子左思右想才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好听的名字,她今天却不满意?我问她:“名字怎么啦?‘繁繁’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听的吗?”“好听有什么用?难写死了,我写了10天,到今天都还写不上来,老师说我下次再写不上来,就不让我回家了。”

听到这些,我才想起10天前,她们大班的老师叫她们每人学着在田字格里写自己的名字,老师还吩咐我们做家长的,回去的时候,多多帮助孩子,让她早日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竟将这事给忘了。

为安慰她,我说:“爸爸现在回去就教你好好地写,争取明天繁繁是第一个写好自己名字的小朋友。”女儿听了,这才肯让我牵着她的手,就在我们快要到家的时候,女儿突然仰着小脸对我说:“你看你和妈妈多没文化,人家‘丁一’这个名字多好呀,一下子就写好了。我们班上的同学都会写他的名字,他可是个名人啦!”

本文Hash:378093d706a51e4abc50fe9e5a2ee86929488285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