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在儿童心理的位置

3、对父亲缺失的其他相关研究

3.1、父亲缺失与儿童的分离-个体化发展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进程包括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进程。分离,指婴儿从一个安全状态转移到一个相对远离爱的主体的心理历程;个体化,指达到心理自动化和独特性的过程。Mahler提出分离-个体化包含几个次级阶段:区别(differentiation)、练习(practicing)和依附(rapprochement)。每个次级阶段都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行为上、情感上的特殊表现。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分离-个体化进程如果没有父亲的作用便不可能被真正掌握。Blos认为儿子从和父亲的关系中获得自信和安全感,它充当个体化过程中的激活动因;Jones等人发现父亲缺失的男孩心理分离在几个维度上与父亲存在的家庭间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如果控制了母亲-儿子和父亲-儿子的关系,这个差异就不再显著。表明父亲缺失的作用可以通过母亲-儿子关系的质量得到调节,良好的母子关系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父亲缺失和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Spivack和Shure编制了《学前儿童人际问题解决能力测验》(PIPS)用来测量学前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该测验包含两种类型问题:一个儿童想和另一个儿童玩另一个儿童正在玩的玩具;一个儿童被问如何在弄坏了母亲的东西后避免母亲生气。Stanley等用此测验测查了25名父亲离开超过8个月的4~5岁幼儿。发现父亲缺失的孩子的得分要显著低于父亲存在的家庭的孩子,表明父亲缺失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一个常用的解释是父亲缺失的儿童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样作用,但是在Stanley的研究中,据母亲报告,儿童都经常和成年男性接触,并且这个解释也不能说明女孩人际交往能力低的原因。因此,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3.3、父亲缺失与儿童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

在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结论上存在一定的分歧。Judy等认为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产生有害的影响。这一结论得到Teachman等许多研究的支持。但Svanum等研究了5493个父亲存在家庭和616个父亲缺失家庭,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家庭儿童的学业成绩和IQ分数,结果发现在非控制SES的状态下,父亲缺失和父亲存在的孩子之间在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控制了SES后,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父亲缺失的家庭中经济条件往往要逊色于父亲存在家庭,儿童受到的教育、所接触的环境相对贫乏所致。Soren等回顾了70年代以来对父亲缺失与儿童认知发展关系的28个研究,发现有16个研究认为有决定作用,有9个研究认为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无影响,有3个研究认为他们是交互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由于研究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十分复杂,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也是进一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4、对父亲与儿童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探索

一些理论也对父亲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父亲角色理论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儿童与父亲的游戏使儿童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而成功的探索经验又会使他们获得信心,面对陌生环境时表现出勇气;研究证明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对父亲与儿童关系的研究也发现父母在与儿童的关系上存在着差异,Paquette提出了父亲和儿童之间激活关系(father-childactivationrelationship)来描述父亲和儿童之间的关系,进而区别母亲与儿童的依恋关系(mother-childattachmentrelationshi p),认为父亲和儿童的激活关系是儿童积极能力发展的基础。Lamb等认为儿童与母亲的关系主要建立在母亲的抚养和敏感之上,儿童与父亲的关系更多建立在活跃的游戏中。儿童在遇到痛苦时更多地到母亲那儿去寻求安慰,而想玩时,则更多地想到父亲。父亲缺失就会使儿童缺少与父亲游戏的经验,缺少与父亲之间的激活关系的作用,进而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

5、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离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母亲-孩子”的单亲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产生父亲缺失现象。父亲缺失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成为一个亟待探讨解决的社会问题。但目前在我国,有关的研究尚未真正起步,更无可借鉴的研究结论。因此,探讨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干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父亲缺失的影响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中,父亲缺失影响的角度和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西方学者对父亲缺失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但相对于西方更开放的婚姻观,我国传统文化在对待单亲母亲的包容上更保守,给她们带来更多的压力。因此,西方学者的结论是否适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仍是尚待检验的问题。另外,传统上对父亲缺失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其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关注于父亲缺失对儿童道德和犯罪行为的作用等,对父亲缺失与儿童个体发展有紧密联系的人格特质,比如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等方面却很少涉及,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这些方面深入探讨。

在对父亲缺失作用的研究上,许多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甚至对立。这首先归因于社会的复杂性,父亲缺失家庭儿童缺少的恐怕不只是来自父亲的影响,父亲缺失往往导致家庭经济地位相对低下,儿童受到的监控、教育机会以及与母亲交流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同时,父亲的作用可能被儿童所接触到的生活中其他的群体所弥补,比如英雄人物、成人和同伴等都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并且在研究方法上,以往对父亲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主要运用调查法)也是造成结论分歧的原因。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父亲的作用从社会影响和家庭作用中分离,是未来尚需探讨的重要内容;同时随着当前质的研究的兴起,将深度访谈、个案追踪、个案分析等方法运用到对父亲缺失的研究上,必将能够弥补以往研究之不足,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父亲的作用和价值。

儿童心理揭秘最想父母读懂的27句心理话

身为父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特

长上都非常出色。为此,一句为了孩子好而严历的提出一些让孩子觉得“吃力”的要求。

孩子终归是孩子,贪玩、任性是他们的天性,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想法,从而导致了总爱对他们喋喋不休。

别老说孩子不懂大人的辛苦,不懂得体谅大人的累,大人的难。身为家长的我们你又是否知道,其实在孩子的心理,最希望你读懂的27句心理话?

【孩子的心声】

1、你要是觉得人家的孩子比我好,就让他(她)当你的孩子好了,何必老拿我和人家比呢?

2、“妈妈,我知道您担心我的学习,但是您不能老逼我,让我喘不过气来,这样我会学一次,忘一次。”

3、爸爸总拿我和电视剧里的小孩比,说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即使电视里的小孩做错了,爸爸也说他好,因为他知错能改,那我做错了也知道改正啊,为什么你不说我好呢?

4、爸妈天天唠唠叨叨叫我赶快写作业,这让我学习很有压力。

5、我多么想像课文中的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去旅行,可是妈妈能让我一个人坐的士已经不错了。

6、我“恨”爸爸,“恨”他对我的严厉,“恨”他对我自尊心的伤害,他让我这沉重弱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不要这样的爸爸,爸爸请别说了。

7、妈妈喜欢说脏话,可我不喜欢听她说脏话。

8、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和理解的妈妈,而不是出口伤人的妈妈。

9、爸爸妈妈对我谈的话题,做的游戏都不感兴趣。有时我想做个模型、画一会画、下一会棋,总被他们干涉,往往会吓我一跳。

10、我总是很心痛,为什么我不是个神童?为什么我不能总是第一名?

11、“妈妈,我想自己上学,不要您接送了,你总是送我上学,害得我在班上好惭愧。如果一直让您接送,一直在您的呵护下,那我长大了怎么办?”

12、父母天天教育我这个哪个,我觉得,首先他们自己就没做好,他们以身作则才对。

13、爸爸经常说我胖,本来很好的心情,被他弄得一团糟。

14、妈妈趁我上厕所的时候翻我的房间,结果什么也没发现,我觉得妈妈一点都不信任我,更不尊重我。

15、爸爸,请不要强迫我学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好不好,这是强迫不来的呀。

16、我觉得世界里就只有“不要”,没有自由,没有主见,什么事都是由大人来安排,没有了生活的乐趣。

17、每晚我都很孤独,会害怕,你们快快回家吧!

18、“老妈,我的学习我做主,你的计划不能执行!

19、妈妈每次不开心,气都往我身上撒,我不想跟她说话了,有时,我真希望妈妈能温柔一点儿。

20、“最近家里欠了很多债,我会知道节俭的,不要老是说我们没钱,许一个愿望——爸爸挣了好多钱,我们再也不欠人家钱了。”

21、“每次妈妈骂我笨猪,我气得牙齿都要掉了,这让我感觉自己很笨,和猪一样,以后希望妈妈不要骂我了”

22、“爸爸,请把25%的温柔+75%的严厉变成100%的温柔好吗?”

23、“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既爱您们,又怨您们。爱您们的是关心我的成长,怨您们的是为什么有时严厉得不合情理。”

24、我还是想告诉您(妈妈):我毕竟是儿童,儿童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难道死读书您就高兴吗?您也是从儿童时代一步一步走过的。希望三思。

25、请爸爸妈妈放大胸怀,不要小肚鸡肠吵闹不停,试着体谅、 忍别人的态度……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和蔼的爸爸,慈祥的妈妈,组成一个和谐幸福的家,一家人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26、“爸爸,我不想你老是抽烟喝酒,怕你们吵架,怕你们说要离婚,因为我怕你们互相伤害。”

“妈妈会累倒的,她常担心自己上班迟到,担心被老板解雇。爸爸,你要多回来看看我和妈妈。”

27、爸爸总是说:“今晚写完作业,先写日记,后拉琴,再做复习资料,不准看电视!”我整天都被他们关在家里。

(/)

父母是儿童心理的引导者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中心,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体好、学习好,认为这样就是样样都好。然而,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已经上升到10.78-15.16%,这组数据在提醒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在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心理专家呼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让每个孩子的内心充满阳光。

-现状一:儿童心理健康不受重视

孩子每一步成长牵扯着每位家长的心,然而,许多家长发现,尽管自己操心受累地拉扯孩子长大,突然有一天竟然发现,自己离孩子越来越远,越来越不了解他们,甚至还遭到孩子的厌烦。“我们已经给他们够多的了,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还想怎样?”、“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越来越不听话”……家长们总是不断地抱怨。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是家长们大多对孩子的躯体发育、智力开发和文化、艺术等教育予以足够的关注,却往往忽略了那些潜在的儿童心理发育问题,致使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却出现了明显的心理卫生问题。”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专家井丽娟分析,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有加重的趋势,这不仅困扰着孩子的父母及其整个家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这与家长不注重儿童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现状二:儿童心理诊疗状况不乐观

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是精神类疾病,而是儿童的心理发育偏出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也就是说,这种儿童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相比,性格、脾气、情绪、行为、人格、注意力、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然而,目前人们对儿童心理的认识十分有限,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姚绍敏认为,目前儿童心理问题不断加重,与家长、老师关注儿童心理发展的意识淡薄有关。姚绍敏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孩子小亮(化名)性格比较内向,在学校上课时不听老师的话,事事与老师对着干,脾气暴躁,当老师发现口头教育不管用时,就对小亮进行了体罚。结果这件事被小亮的父母知道了,其父母将老师告上了法庭。打官司期间,小亮去做了精神鉴定,结果显示,小亮患上了狂躁症。得知这个结果后,小亮的父母和老师都目瞪口呆。在姚绍敏多年的行医生涯中,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家长们往往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才会想到“试试看一下心理医生”。

同时,各种医疗机构所开设的心理门诊大多只关注成人心理疾病,专门针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治机构、心理辅导机构也不够健全,从而出现了有“病”无处医的情况。

-分析:独生子女心理问题多

据统计,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平均每月接诊的儿童心理病例达40多个,姚绍敏介绍说,这与以前相比,数据还是有所提高的,这说明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正在不断提高。

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姚绍敏发现,独生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最多。主要表现在一些生活优越、学习比较好的孩子身上,他们经受不了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关系出现问题等都会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平日在家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小学时,无法适应、融入到学校的大环境,一时无法接受老师、同学对自己的“不关注”,从而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比如盲目追星、开好车就算成功的思想等等,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的误导。

-方法:心理健 须从小培养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需要从小培养,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维持和增进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以预防心理异常和身心疾病发生。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身心发育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可塑性很强,但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河北省人民医院儿童保健专家井丽娟提醒,家长在关心孩子躯体健康的同时,还应当重视心理健康。以下8个方面是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一、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

二、孩子的性格活泼开朗,能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掩饰内心的喜、怒、哀、乐。

三、对生活充满信心,情绪的稳定性好,心境经常处于欢乐愉快的状态。

四、孩子求知欲强,喜欢观察事物,探索周围环境,思想敏捷。能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做一件事。

五、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缩,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受到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都能很快释放,不抑郁于心里。

六、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七、与人交际真诚,和谐相处,团结友爱,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

八、适应纪律约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接受新事物。

同样,儿童不健康心理也会表现在行为、学习情况、精神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行为障碍。退缩行为:其典型表现有胆怯、畏惧、孤独等,会严重影响他的学习和社交能力;儿童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拢头发、手淫等;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和动作过多影响学习;儿童的反社会行为:有这类行为的儿童,均称为问题儿童,除那些明显的违法行为外,还包括粗暴、不尊重别人、不服从教导、不遵守纪律、表现攻击性或反抗性行为。

学习困难。除智力落后、儿童多动症、躯体疾病等原因外,还有一个令儿童学习困难的常见原因,即特定心理能力发育障碍,这种孩子智力正常,但某方面的功能缺乏,如阅读困难、缺少“数”的概念、语言感受或表达困难等,这是一种病态,应尽早作心理治疗和特殊训练。

儿童神经症。患儿有焦虑、恐怖、强迫、睡眠不良等神经症的表现,或有某一查不出原因,却又久治不愈的躯体症状,如心悸、头痛、腹痛等。一般来说,儿童神经症预后良好,但如症状持续存在,则必然导致学习障碍和适应困难。

婴儿孤独症。主要表现为极度孤独,言语社交能力差,对无生命的物体或动物特别依恋,而对亲人则特别的冷淡,以及强迫地坚持对环境、日常惯例和行动的同一格式,不允许变更等,如不早期发现予以积极治疗,预后极差。

儿童精神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性情改变、经常发呆或由活泼变得呆板沉默、学习成绩下降等,逐渐出现奇特行为或言语。

-关键:父母是儿童心理的引导者

河北医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姚绍敏认为,在培养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过程中,关键在父母。

在姚绍敏接诊的病例中,大部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好总吵架、父母脾气暴躁等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最多。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是在家庭氛围、父母的各种行为和想法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尤其是学龄期前的孩子。

因此,提高父母文化水平,营造家庭和睦气氛,保持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加强对孩子 的教育等,是预防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重要前提。井丽娟建议,要想使自己的孩子保持心理卫生,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入手:父母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客观地观察、分析和处理事情,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控制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出发,有规律地生活,避免持续的精神紧张和脑力的过度疲劳,提倡积极的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孩子广交良师益友,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本文Hash:f42345bb9b0fad7928b2829d5d098edf19286d95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