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犯错误要体罚吗

虽然“赏识教育”日渐被一些家长和老师认可,但是体罚孩子的事件还是屡禁不止。

最近,有一位班主任打孩子打出了大问题。福州15岁学生被班主任扇耳光,最后导致该生身亡。面对调皮的孩子,体罚也许是很“有效”的办法,但带来的后果却很严重。

●孩子娇嫩体罚易受伤

“下手太重了,作为老师,孩子的任何部位都不能打。”看了报道后,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韩富根说。从人体科学角度讲,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打不得的。大人盛怒之下,下手不知轻重,轻则造成孩子皮肉红肿、软组织挫伤,重则造成骨头脱臼、骨折,甚至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人体科学告诉我们,孩子应教但不应打,孩子通常被打的部位其实都打不得。

比如有些大人拍打孩子后背,殊不知,人体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后背的脊椎骨中。如果击打孩子的后脑或后背都会因为击打、强压、震动造成某些神经受损。有时受损神经又不易被及时发现,最终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有人认为小孩的屁股肉厚不怕打,但坐骨神经正在屁股上,被重打受损之后,其后果也不堪设想。“体罚孩子,最危险的就是打孩子的头部、五官、双肋这些部位。”韩富根说,“打孩子头部容易造成头部水肿、出血、脑组织损伤,出现脑震荡。扇耳光最容易导致耳膜穿孔、听力下降、头晕。”

●经常受体罚的孩子自卑、不自信

“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百分之百会出现自卑倾向,因为他们在老师和家长那里得不到认可,甚至会影响日后的工作、生活和社交。”郑州福斯特咨询服务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彭熠说,“父母经常体罚孩子,孩子建立信任感比较困难,容易缺乏安全感,对别人不信任,出现社交障碍。”

孩子的年龄段不同,打骂后的效果也不一样。作为青春期的孩子,会加强他的逆反心理,对父母很抗拒,严重的话会形成反社会人格。从与父母的对抗,转向对社会的对抗,甚至出现犯罪行为。“暴力教育也包括语言暴力,不仅会导致孩子的不良心理,也会导致不良的行为,在咨询中,我们发现厌学、有网瘾、撒谎的孩子,与家长老师的暴力教育是分不开的。”彭熠说,“孩子犯了错不提倡体罚,但是要惩罚,通过一定的惩罚让孩子明白事理,并让孩子对自己犯的错承担责任。”

●动辄打孩子的人心理要调整

“有调查显示,教师是压力比较大的工作,面对压力很容易让老师出现焦躁的情绪,并把它带到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彭熠说。

有些家长、老师在人际关系、社交中出现问题,个性比较暴躁、性格比较偏执,就容易打骂孩子,其实这种行为就是他的心理障碍的投射。这时,大人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

彭熠说:“有很多老师家长不会调整压力,把压力带来的急躁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大人在工作、生活中受到的压力由最弱的孩子来承担,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孩子如果犯错家长你真的会惩罚吗?

很多父母都认为,西方人的育儿观就是“放养”。可仔细想想,哪个孩子不是父母教育出来的?“养不教,父之过”是中国古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语出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可见,无论哪国哪朝,教育孩子都是父母天经地义的责任。西方孩子犯了错误,照样也会被惩罚,只不过,惩罚的方式和态度与我们有些不太一样。

有奖就必然有惩,惩罚是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谁也不想养出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只要惩罚运用得当,就可以帮助孩子懂得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只是,我们真的会惩罚孩子吗?

设定规范

幼儿园老师向我反映,熊壮壮最近经常打小朋友。情况基本一致,都是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撞了他,他便以拳脚回应人家。

回到家后,爸爸批评他:“你不能打小朋友啊!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熊壮壮不服:“他们先招惹我的!”

我制止住孩他爸,问熊壮壮:“是不是今天乐乐搬小椅子碰到你了?”他点头称是。我又说:“那我觉得他肯定不是故意来碰你的,他只是不小心,你就把他打哭了,他多委屈呀!”

熊壮壮有些迟疑,但还继续嘴硬:“他就是故意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故意的?”我的语气严厉了一些,他不吭声了。当然,我也清楚,孩子有些时候的确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所以,我接着说:“今天老师已经批评过你了,我就不再多说。但我以后不想再听到你打人的事情发生,如果你分不清小朋友是故意还是无意的,我可以告诉你。”接着,我和他模拟了几出小朋友之间发生纠纷的场景,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几天后,我再问熊壮壮:“这几天跟小朋友友好吗?”

他说:“好着呢!”

“那人家要是跑过来把你撞了呢?”

“我就说,你小心点!他应该说‘对不起’,我说‘没关系’”。

这件事让熊壮壮知道了一个行为规范:如果别人只是无意中伤害你,你就不能去伤害对方。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由父母为孩子设定行为规范。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所隐藏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摔玩具。然后,再让孩子明白某些行为是不适当的,而且是不被容忍的,并指导孩子思考一些比较适当的方法来处理负面的情绪。

规范的“三区段”

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能够被接受的。因此,父母的职责是对行为设定规范。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给孩子立规矩,可考虑使用“三区段”方式:

绿区:是被认可及合适的行为。这是我们要求孩子采用的行为、允许孩子去做的行为。

黄区:是不被认可的不当行为。但是,由于特殊的理由也能被容忍。比如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可以睡懒觉、在周末的晚上可以多看一会儿动画片。

红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包括会危害自身或他人幸福的行为,也包括不法的、邪恶的、不道德的和其他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在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限制时,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遵从或违反了这些规定的后果。良好行为的后果可以是正面的关切、赞扬、特权或奖赏,不良行为的后果是不予关切、特权的丧失或没有奖赏。

全家遵守规范

我们定下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当然,这个规范要基于爱,要合理,要让孩子能够看明白,而这些规范通常指的就是“家规”。

朋友的儿子两岁了,能上餐桌吃饭了,于是她就要求他:“在吃饭时,不准随便离开餐桌,不准玩玩具,但可以坐着不吃。”作为规则,两岁多的孩子应该能明白了,至于合 理与否,朋友的解释是:“不吃只会影响到他自己,而离开餐桌、玩玩具,我们就得管他,影响了我们正常进餐。我就是要让他从小明白,你可以影响你自己,却不能影响别人。”

规则定好了,便要求所有照顾孩子的人都去遵守,否则,一看见孩子不吃饭,奶奶就急着去喂,那么孩子又怎么能接受和适应这个“家规”呢?

违反规范就惩罚

当孩子违反规范时,便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运用惩罚的方法时,必须注意下列几项:

1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当场予以批评

也就是说,对孩子犯错一定要“抓现行”,越小的孩子越应如此。否则,等你什么时候想起来再去批评孩子,小孩子也许已经忘了他干的坏事,而大孩子则已经想好了应对你的“策略”。

2要说明行为不当的理由和后果

到底是违反了规范本身,还是其他超出“家规”范围之外的、不能被接受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有什么后果,都需要给孩子讲明白。

3不宜采用“比较式”批评

也就是说,少说“小明都不睡懒觉,你为什么还睡呀”之类的话。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家庭环境也不同,这样的比较常常有失公允。

4不要批评孩子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学习中,孩子半天学不会,父母就容易说出“你怎么这么不认真”之类的话,其实孩子未必是不认真,只是暂时学不会而已。

5不要借助他人的权威来批评

“等你爸爸回来再收拾你。”“明天我把你的表现告诉老师去。”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看出你的苍白无力,他才不会怕你呢!

6批评要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有的父母长篇大论说了一车,孩子也没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孩子还没有那么缜密的思维来消化你的论述,最好的办法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到底哪儿错了、为什么错。

正确运用惩罚手段

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暂停”是一个很普遍的行为不端的后果。正确使用的方法是,孩子被短暂地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者有正面的接触。假如能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停止不当的行为,然后平静下来,并有一个比较正面的的新开始。

很不幸的是,太多家长和照料者都不会正确地运用“暂停”,他们除了隔离,还加上粗暴的言行,让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损伤人格的做法,其实并不会带来多大益处。

另一个家长常用的惩罚手段就是打一顿。许多打孩子的父母解释,他们这样做真的很见效,孩子立刻就老实下来。其实,许多孩子正是为了避免皮肉之苦才遵从父母的。这种责打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能马上见效,却葬送了教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机会。

另外,打孩子还常常会造成反效果。因为它使孩子感到无力、不公平,还有可能怨恨父母。在挨打之后,孩子思考更多的是报复,而不是自我改进。还有挨打之后羞辱的感觉,也可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或者计划如何避免在下次再犯时“被逮到”。

惩罚时父母的态度

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最好的态度是处之泰然,是平静的、不动怒的。愤怒的父母会教导出愤怒的孩子,安宁的父母才能教导出安宁的孩子。

任凭孩子大叫大嚷,妈妈还是可以继续抱着他,轻轻地拍拍他,使他明白,受惩罚时妈妈仍是爱他的。但是,请不要给孩子太多关注,这样他才会明白,不守规范是不会得到额外的注意的。

惩罚后切勿翻旧帐

惩罚完了,孩子静下来了,父母仍是那么平静,一切便可继续。如果父母对孩子有持久的不满情绪,时不时就提起这档子事 那么孩子也会持久地不高兴。

请记住,惩罚的目的绝不在于发泄成人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在于帮助孩子明白正确行为与越轨偏差行为之间的分别,帮助他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并且不需要外在监督就能自重、自持与自律。

灵活应对孩子的反应

孩子对于惩罚的反应很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不爱说话,当然也不会哭闹,但是他们对于父母说的话或做的事极为敏感,而且深受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好去多了解他们,而且尽量少惩罚他们。

有些孩子被责备时可能会一直号啕大哭,并发誓再也不敢了,这样看来,必要的惩罚对他们确实有效。

在惩罚那些任性、倔强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反抗。要管教这类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长期对抗,只要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哪里做错了就可以,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些活泼好玩的活动,尽快转移掉他们的注意力。

惩罚,要建立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孩子保留他们的自尊及权利。当孩子能明白家长设定的规范、同时又有控制自己的概念时,他们从小就不那么容易犯错。

孩子犯错了该如何体罚孩子比较好

所说的惩罚,是对做了坏事的人追究责任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讲,3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坏事呢?当这样被反问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追究责任是不可能的。

为了不让孩子第2次做危险的事情,打骂孩子让孩子记住,是体罚的理由。可是给3岁孩子创造环境,是父母的责任。应该负责任的父母不负责任,而把体罚加在孩子身上,那么体罚对孩子就是一种灾难。

现在我们居住的环境,还没有完备到对孩子来说,消灭了一切危险的程度。

孩子蹬上了禁止上去的窗子,撕破了父亲的重要书籍,这类事情不断发生。父母也是凡夫俗子,他们重要的东西被搞坏了,就会大发雷霆并常常对孩子加以体罚。

大发雷霆进行体罚,就是再深思熟虑也不如原谅孩子为好。为了让孩子知道所做的事对父母是多么大的麻烦,当场体罚对3岁孩子是有效警告。如果仔细想一想,父母就应该明白孩子做"坏事"的原因是因父母的防备不足而致的。把自己的过错用体罚孩子来禁止,这未免太残酷了。

大发雷霆而打了孩子的父母,过后一想,不至于那样对待孩子吧,又对孩子好了起来。因此,孩子就忘了父母在体罚时的可怕面孔,过后向父亲道歉说"父亲你生气了吧",而在孩子已经忘记这些不愉快的时候,父亲又为刚才的事情狠狠地批评了孩子,这种做法实在是太不可取了。父母的大发雷霆虽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对孩子出于生理需要所做的事进行体罚,是绝对不可以的。比如说夜里尿了床的时候;白天在外边玩,来不及小便尿了裤子的时候;吃饭时对不吃饭的孩子强迫让他吃,而孩子打翻了饭碗的时候;傍晚怕尿床不让孩子喝水,而孩子偷着喝了水的时候等等。

本文Hash:058d04ac2508f068c91fd3ef19b6f4190b3ffc5f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