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啥家里家外两个样?

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可爱,在外却表现出胆怯认生,家长很是纳闷宝宝的“两面性”,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宝宝家里家外如此不同呢?本文给您解释和支招。

儿子刘恒今年5岁,在家里能说也能闹,但一出家门,就完全变了个样,不和院子里的孩子一起玩,去幼儿园也是一个人待在一边自己玩玩具。妈妈很着急,为什么在家里很活泼,到了外面就那么内向?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呢?

专家介绍,孩子的人际智能,随着心理的发展表现不同:1岁以下的宝宝,正处在行为能力的萌发期,对人和物的探索欲望比较强烈。这一时期,无需大人教,就愿意与人沟通,见到喜欢的人会伸出手要抱,也会冲着陌生人笑。然而,1岁过后,人际智能会出现“倒退”现象。孩子似乎变得沉默了,除了在家里活跃些外,不愿与陌生人多接触,在新环境里他会表现出木讷、不能适应的状态。这种变化并不是坏事,因为孩子的倒退和羞怯恰恰表明他长大了,认知水平比以前更加成熟,自我意识的萌发让他能区分自己与别人。

心动力教育研究中心的李广斌老师介绍,很多家长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与社会的不断接触,孩子的这种“沉默”会改变,其实不然,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引导和纠正,只会使这样的“症状”越来越严重,最终影响到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导致交际能力较差。孩子为何“双面”?

教育专家介绍,刘恒这样的孩子,除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外,还会表现出不愿上幼儿园、自我意识太强、自私、自大等等,导致孩子出现“双面”性格,主要和家庭环境有关。

独生子女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小朋友在一起玩,总是有大人照顾自己,不会与同龄人相处,同时家长的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和自由,使得各种自我服务技能不能很好发展。另外,家长过分宠爱孩子,什么要求都满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孩子不愿意与别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或是很蛮横地抢别的小伙伴的玩具或零食,都是人际交往能力过弱的表现。

儿童3至6岁是性格养成的良好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环境。比如,多带孩子去小朋友多的地方,比如公园、小区花园,鼓励他和同龄人游戏,在游戏中锻炼孩子与朋友沟通、交流的能力。家里来了客人,有意识地让孩子参与接待。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有机会也要适当地带他参加各种聚会,让孩子学习与大人打交道。这样,见的人多了、自信心也强了,孩子在人前也就显得落落大方。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孩子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相互学习怎样相处。不要为了安全问题、怕麻烦等,就把孩子圈在家中。在生活中也可以随时锻炼。带孩子上街,鼓励孩子问路。坐公汽,让孩子去买车票等。

其次,家长也要经常给孩子灌输“分享”、“讨论”、“团队”的思想,引导孩子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如何说、如何做。秦女士的孩子以前经常抱怨小朋友不和他玩,秦女士一问,知道是儿子的表达不讨人喜欢。比如说,他想要玩别人的赛车,就直筒筒地来一句:“把你的赛车给我玩!”其他孩子自然不买账。于是,秦女士引导孩子换一种说法,说:“我想玩玩你的赛车,保证不会弄坏。我也可以借一样玩具给你,我们交换好吗?”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孩子既和小伙伴搞好了关系,又玩到了玩具。

孩子为何家里家外两个样?

Q:我的孩子4岁半,在外面经常打别人,但在家里表现得非常好。这是怎么一回事?

A:打人这种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因素:

是否受到威胁感受到威胁的孩子,或者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者退缩。

以往摆脱威胁的成功经验曾经靠打人赢过玩具的孩子,在类似的情景下,还会打人。曾经挨过打的孩子,感受到过打人的力量,在不惧弱势的情况下,也会尝试用打人来摆脱困境。

对彼此的实力判断多数孩子会本能地欺负弱者。一般来说,孩子会知道大人比他厉害,因此很少攻击大人。但当孩子很清楚某个大人会对他百依百顺时,也会打大人。孩子对同龄人的实力判断比较差,有时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也可能会打比他强壮的孩子。

父母的态度父母焦虑的是“我的孩子受了欺负怎么办?”而不是“我的孩子爱打人怎么办?”有些父母甚至窃喜:“我的孩子将来不吃亏。”父母的这种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孩子的打人行为。

一般,我们也不主张过多干预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感受和同伴的反应,会帮助孩子学会交往。但对于明显是打人的行为,作为监护人,还是应该加以干预的,规则越早建立越好。

出门前有约定:“今天出去不可以随便打小朋友了,如果忘了,妈妈会让你停下游戏,想一想。”

行动与约定一致发现孩子打人时,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你刚才拿洋洋的小桶时,把洋洋都打哭了。我们要向他道歉。”如果孩子拒绝道歉,可以让孩子停下游戏3~5分钟,或离开游戏场地一会儿。

坚持道歉等孩子冷静下来后,成人要主动关心被打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作出示范。一旦孩子能够道歉,要放大他的声音,并表扬他。

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小桶是洋洋的,你可以和他商量,或者拿你的车和洋洋换着玩,但不可以抢。”

能够在家和在外表现不一样,说明孩子能迅速分辨出了两种不同的环境,并作出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的孩子学习能力应该不差。相信当家人的态度一致和明确时,孩子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孩子为何家里家外两个样?

Q:我的孩子4岁半,在外面经常打别人,但在家里表现得非常好。这是怎么一回事?

A:打人这种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因素:

是否受到威胁感受到威胁的孩子,或者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者退缩。

以往摆脱威胁的成功经验曾经靠打人赢过玩具的孩子,在类似的情景下,还会打人。曾经挨过打的孩子,感受到过打人的力量,在不惧弱势的情况下,也会尝试用打人来摆脱困境。

对彼此的实力判断多数孩子会本能地欺负弱者。一般来说,孩子会知道大人比他厉害,因此很少攻击大人。但当孩子很清楚某个大人会对他百依百顺时,也会打大人。孩子对同龄人的实力判断比较差,有时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也可能会打比他强壮的孩子。

父母的态度父母焦虑的是“我的孩子受了欺负怎么办?”而不是“我的孩子爱打人怎么办?”有些父母甚至窃喜:“我的孩子将来不吃亏。”父母的这种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孩子的打人行为。

一般,我们也不主张过多干预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感受和同伴的反应,会帮助孩子学会交往。但对于明显是打人的行为,作为监护人,还是应该加以干预的,规则越早建立越好。

出门前有约定:“今天出去不可以随便打小朋友了,如果忘了,妈妈会让你停下游戏,想一想。”

行动与约定一致发现孩子打人时,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你刚才拿洋洋的小桶时,把洋洋都打哭了。我们要向他道歉。”如果孩子拒绝道歉,可以让孩子停下游戏3~5分钟,或离开游戏场地一会儿。

坚持道歉等孩子冷静下来后,成人要主动关心被打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作出示范。一旦孩子能够道歉,要放大他的声音,并表扬他。

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小桶是洋洋的,你可以和他商量,或者拿你的车和洋洋换着玩,但不可以抢。”

能够在家和在外表现不一样,说明孩子能迅速分辨出了两种不同的环境,并作出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的孩子学习能力应该不差。相信当家人的态度一致和明确时,孩子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Hash:3fb64af01ac11d8d6658fa2d0e0ca9d30323f1db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