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攀比心理

宝宝的攀比心理_05.jpg"src="/attached/image/20150626/1435291203044093592.jpg"/>

每个人小的时候,总有一个敌人叫做“邻家的孩子”。他们总在互相比较,比谁吃得好,穿得好,谁的玩具多,谁的爸爸妈妈有本事;而他们的家长也在相互比较,比谁家的孩子学习好,谁家的孩子最懂事,谁家的孩子最争气。人们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比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攀比。提醒:这种比较可能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甚至下一代。

什么是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属于心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英文名称为:Psychologicaltreatment。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攀比心理又分为正性攀比(正能量)和负性攀比(负能量)。

什么是正性攀比

当一个人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时,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产生正当竞争,往往能激发正能量,使自己在竞争中产生积极的克报困难的源动力,从而达到超越对手、战胜对手的效果。例如在小孩子之间会有:他跑得快,我要比他跑得更快;他学习好,我要比他学习更好。在大人之间会有:邻家的孩子学习好,我们家的孩子也要向邻家的孩子学习,努力赶上和超过邻家孩子;邻家的收入高,生活得好,我们家也要勤劳奋斗,使自己家的生活更好。这样就形成了正性攀比。

什么是负性攀比

当一个人心态不好时,就会产生负面的心理障碍,思维会陷入死角。而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常常会钻牛角尖,觉得所有比自己强的人都不是好人,都不应该比自己强,进而产生不正当的破坏性竞争。例如在有些小孩子之间会产生:他有这个玩具不给我玩,我就偷走或给他弄坏;他爸爸每天给他许多零花钱,而我爸爸不给我,我就从家里偷钱,甚至从同学那里偷钱。而在有些大人之间、企业之间,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破坏性的、损人利己的恶性循环式竞争。这就是负性攀比。

结语

人的攀比心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父母有什么样的攀比心理,或者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什么样的攀比思想,孩子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盲目的攀比心理也会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当然,人不能没有攀比心理。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同样也要有攀比心理。否则,人就不会进步,企业就不会发展,国家就不会富强,民族就不会振兴。但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攀比心理,将决定自己的孩子这一生走什么样的路。畸形的、负能量的攀比心理肯定是不行的。要了解更多育儿问题,请关注。

孩子为什么会有攀比心理

宝宝的攀比心理_02.jpg"src="/attached/image/20150626/1435291440824022859.jpg"/>

大多数孩子小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邻家孩子”。那个“邻家孩子”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那样的完美,那样优秀,自己也永远活在那个“邻家孩子”的阴影之下。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也在被比较之下产生了攀比心理,甚至朝着负面方向发展,并逐渐将这些“邻家孩子”作为长大后的攻击对象。而这种现象正是由于缺乏成熟理性的自主意识与自主判断,从而导致攀比心理的畸形发展,进而导致许多悲剧的发生。孩子盲目攀比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但孩子的这种心理不是生来就有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攀比心理呢?

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广泛存在于孩子的生活当中,而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1.经济基础造就了攀比心理

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都会疼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衣食住行上都要比别的孩子好。父母的这种攀比心理为孩子的攀比心理提供了优越的经济基础。

2.孩子的判断能力造就了孩子的负性攀比心理

孩子缺乏成熟理性的自主意识与判断能力,不能正确认识攀比,因而在孩子当中表现出诸多的负性攀比心理。这种负性的攀比心理将阻碍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3.溺爱心理与自卑心理是孩子攀比心理的催化剂

每一位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掌上明珠,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小朋友当中被“瞧得起”,也为了自己有面子,显示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可是又怕自己的孩子被“瞧不起”,只要孩子说某某有什么东西,家长再苦再累,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买,哪怕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

中国式攀比心理

1.幼儿时代

当小朋友甲拿着父母买的新玩具显摆时,小朋友乙当即说:“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千多块钱的玩具,全在家。”小朋友丙不服气:“我今年收到了三千多元的压岁钱,想买啥买啥。”小朋友丁不屑一顾:“三千元算啥,我家有小轿车呢。”小朋友戊:“你家啥车?我家是奥迪。”小朋友N:……

2.学生时代

例1:王叔叔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你看你这个样子将来怎么办。

例2:你同学小明年年考第一,你考第几?我们的脸往哪放?

例3:同学都换成苹果手机了,我还拿个诺基亚,丢死人了。

3.成年时代

例1:父亲训诉儿子:张叔叔家孩子在北京给爸爸妈妈买了房子接他们去住,你现在还没有个稳定的工作,女朋友也没有,怎么办?

例2: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内部总结会:人家贵州人和都能赢中超巨无霸广州恒大,你们却被广州恒大主客场双杀(邻家孩子能赢恒大,我家孩子不行)。

结语

幼儿时在炫富式攀比中成长,学生时代在“邻家孩子”攀比式教育中长大,成年后深受“邻家孩子”攀比心理影响。这就是中国式攀比心理的氛围,无处不在。孩子有攀比心理也是大环境造成的。所以,小编提醒各位家长:在这个攀比的大背景下,管控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引导孩子的攀比心理才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正确途径。了解更多育儿问题,请继续关注。

什么是叛逆心理?

宝宝两岁以后举动反常,很容易发脾气。刚才还和风细雨,几秒钟后就有可能电闪雷鸣。他们大喊着“不要”、“不行”、“不可以”,肆意地任性撒泼,满地打滚,乱踢乱蹦,哭闹不止。可是几秒钟后又转怒为喜,活蹦乱跳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了。他们撒野的原因常常微不足道,而“熄火”的原因常常也很简单。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都很头疼,不知道是顺着他们的意思还是置之不理。鉴于如此,小编提醒宝爸宝妈多了解一下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的成因,好“对症下药”。

什么是叛逆心理?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其实本质依然是一种幼稚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是试图改变别人对自己原本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

什么是叛逆期?

叛逆期主要是指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所呈现出来的违反常规、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阶段。小编将带您了解一下孩子叛逆期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2至3岁的宝宝叛逆期

这一时期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宝宝的自主能力开始形成,自尊心开始出现。他们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非常任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需要秩序感,挑战原有的规则,总是和父母反着来;他们对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感觉东西给出去就再也要不回来了,因此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同一件玩具。简单点说就是:父母说东他偏向西,父母说“是”他偏说“不”,父母提出的“建议”常常在他那里被“否决”。

第二阶段:6至8岁的儿童叛逆期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准大人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目中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总是希望“走出去”——走出大人的视野,走出家的范围;做事喜欢独立,不希望父母参与自己所制定的任何活动计划;外出喜欢自己走,不让父母拉自己的手;喜欢别人叫自己的全称,以示自己的“大人”地位。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有“回归婴儿期”的表现,有时对父母非常依赖,做事不讲道理,非常容易哭闹。当“准大人期”和“回归婴儿期”同时出现时,预示着孩子“第二个叛逆期”的到来。

第三阶段:13至16岁的青春叛逆期

这一时期是孩子的“第三个叛逆期”。他们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有了对成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呈现出青春期的心理特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常常呈现出一种幼稚的独立性,然而并未成熟的他们,做事常常会产生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都在增强,对许多东西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由于学业负担加重,他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常常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与行为,做事不听劝阻,不计后果。

结语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行为举止往往会呈现出违反常规的自主表现,特别是在幼儿期的孩子,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孩子叛逆期的行为举止,给以他们理解,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疏导,使孩子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能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顺利进入儿童期和青春期,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要了解更多育儿亲子问题,请继续关注。

本文Hash:55890e0b345102c7c95ce2411acdf826059a031a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