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我们知道分离焦虑是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后,当要与之分离时表现出来的痛苦情绪和不安行为。虽然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正常反应,但过度的分离焦虑对幼儿身心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大意义,家长应掌握正确的态度与方法,陪伴宝宝一起走过分离焦虑。

今天小编就来支招,帮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科学的教育方法

1.降低依恋强度

依附于比自己强大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是整个生物界的本能,孩子更是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安全港湾,但当宝宝过分依赖父母,所有的事都要完全靠父母的时候,必然会强化这种分离焦虑。所以在生活中适当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并让他们从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

2.积极的引导并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在宝宝入园和妈妈分离前,妈妈可以不断告诉宝宝,幼儿园是一个有趣的地方,有老师有小朋友,可以一起做游戏一起学本领,让宝宝对幼儿园和老师都有好印象并产生期待,告诉宝宝老师会爱你照顾你,有困难都可以告诉老师等,只有宝宝不排斥幼儿园不排斥老师,老师才能更好地接近和引导宝宝,才能与孩子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3.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每天家长来接孩子时,家长可以陪幼儿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上玩一会儿,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宝宝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有了第二天到幼儿园更强的动力。回到家里,爸妈也要问一问宝宝今天在幼儿园是怎么度过的,并在宝宝讲诉后,以很夸张和惊讶的表情说:哇,幼儿园这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和玩具,还有老师爱你们、和你们做游戏,妈妈都想上幼儿园了呢。这样都可以激发宝宝上幼儿园的兴趣。

4.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

焦虑的产生有时还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所以在入园前,家长可以对宝宝的生活技能进行刻意的培养,并让宝宝开始学会遵守规则,这样宝宝在进入幼儿园后就不会太手足无措。

5.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并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在每次和宝宝分离的时候,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并在生活中就建立“事先预告”的习惯,让宝宝更有安全感,不会为总是出现突发状况而担心。而父母每次和宝宝分开时,也要记得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哪怕在宝宝哭闹时也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这是对宝宝安全感很大的伤害。

6.预告回来的时间并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另外父母也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克服焦虑小妙招

1.让宝宝带上喜欢的物品或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有些宝宝有他独爱的玩具,或自己熟悉的小手巾。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的安抚物,可让宝宝找到熟悉的感觉,觉得舒服许多。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一些父母的随身小物件,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2.阅读教育

平时在做游戏和给宝宝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给宝宝讲一些关于分离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和趣味的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 p>3.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4.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并开始对时间开始有更具体的感受。

小贴士

带着爱能更好的陪伴宝宝一起度过分离焦虑,相信每个家长都更熟悉自己宝宝的性格,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宝宝的方式,同时家长在指导时也不要心急,因为你越着急,孩子就越紧张,越怕上幼儿园。

健康生活,快乐育儿,想获得最新、最全面、最有趣的育儿资讯,敬请关注。

教你如何克服宝宝的分离焦虑?

要想克服宝宝的分离焦虑。首先要知道什么的情况下,宝宝会有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就是指孩子离开父母或亲密的照顾者时所出现的负面情绪。父母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宝宝克服。

教你如何克服宝宝的分离焦虑?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

4.慎选临时照顾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带上喜欢的物品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6.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7.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8.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9.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10.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1.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国外父母分享:如何克服宝宝分离焦虑

父母要外出工作时,跟孩子难免要体分别的痛苦。不仅仅是孩子不舍得父母,父母也有分别的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少担心宝宝一点,不影响工作呢?看看小编推荐的一些技巧吧。

父母要外出工作时,跟孩子难免要体分别的痛苦。不仅仅是孩子不舍得父母,父母也有分别的焦虑。如何才能让自己少担心宝宝一点,不影响工作呢?看看小编推荐的一些技巧吧。

记住:和孩子分开对你而言要更加困难。而宝宝要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和陌生人在一起才会感觉不安,所以,你的宝宝如果只有2个月大,不必担心,小家伙还不会有任何痛苦的感觉。事实上,父母暂时离开,一些宝宝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仍然感觉自在,并没有大惊小怪。

选择照看孩子的合适人选。哪怕你对孩子的安全有一点点的担心,和孩子分开对你来说都会非常的困难。但是没有人能像玛丽·鲍宾斯一样完美,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对照看孩子的保姆,你的期望要现实一些。

往家里打电话。和保姆保持紧密的联系会让你感觉轻松一些;让保姆知道你打电话是因为和宝宝分开感觉焦虑。保姆从前很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当电话让你感觉舒服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再需要那么频繁地打电话了。

白天和宝宝的联络给孩子看照片

我和丈夫协调了彼此的时间,这样,我们两人可以总有一个人和8个月大的儿子待在家里了。但是,孩子还会因为想念不在家的爸爸或妈妈而哭闹。为此,我们把自己16x20寸的照片挂起来。现在,孩子一哭着要爸爸或妈妈,我们就把他带到挂照片的房间让他偷看一眼。孩子看到照片的时候高兴得又笑又叫。这样也让我和丈夫感觉好多了,即使我们不在家还是能和孩子在一起。

一天一封信

我出国的时候,给家里打电话不是很困难就是很贵。我不在家的时候,希望两个孩子能好好的,我给他们每个人留下许多我写的信,这些信供他们在我走后阅读。在信上,我告诉他们我那一天要做什么,然后还会写上个笑话。这样没有我在身边,孩子们的日子能好过一些。

一起吃午饭

在离我工作单位5个街区的地方,我找到了一家非常好的私人幼儿园。照看我2岁大儿子的工作人员非常好,她允许我每天中午和孩子一起吃午饭。这样,早晨和孩子分开的时候就容易多了,因为我们知道中午的时候就又能见到对方了。

一天一个惊喜

让我4岁的儿子待在幼儿园是场持久战。孩子总是紧紧抓着我的胳膊抽泣。于是,每天我都会在孩子的口袋里给他留下一些惊喜——都是些很简单的东西,像巧克力和小图片。这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即使不在一起,我们还可以保持联系。这么做真的非常有效。

成为一种游戏

我们发现了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这种方法能帮助3岁的小家伙度过时光,而且,孩子几乎根本没有哭过。儿子和保姆待在家里的时候,我和丈夫按事先安排好的时间从办公室给家里打电话:在孩子吃过午饭和睡过午觉的时候分别给孩子打电话。然后,我们和孩子在电话里做简单的游戏:我们猜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比如,孩子吃得什么午饭或者午睡时梦到了什么。保姆告诉我们,孩子真的盼着我们给他打电话,而且,挂断电话的时候小家伙还一直在笑着。

本文Hash:f86fb4f36076b89b328e85e43224e89c4c64b23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