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接孩子放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接孩子放个学居然对孩子的性格会有影响。而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的确如此。

某天,由于忙着工作的事情,把接孩子放学的事情忘记了,当我忙完后突然回过神来,糟糕!天色已晚,当我匆匆忙忙赶到孩子学校,老师们也已经下班,孩子一个人和保安叔叔坐在铁闸里面东张西望,走近一看眼睛鼻子通红,应该是哭了很长时间。孩子见到我的第一眼说了一句“妈妈,你忘记我了”就已经抽噎不止……当晚睡前一再跟我确认,第二天要第一个去接他。心里充满愧疚啊,从此每次接孩子都会调闹钟。

朋友小巴妈是个工作狂,她儿子小巴是个可怜的娃,小巴妈每天风雨不改,都是最后一个接他回家。小巴妈每次跟我们转述老师的话,我们都有种想揍她的节奏:放学铃一响,小巴从一秒前的活泼突然安静下来,随后就是站在教室的一角默默地看着其他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眼里满是惆怅。当最后只剩下几个小朋友后,他总会带头自主地搬起小板凳放在幼儿园的铁栅后面,然后坐下来,手里抱着书包,样子像极了一只受伤的小兽。

国外学者曾经有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一个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那些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如果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往往虚荣心较强;

相比之下,那些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那些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他们往往较内向,甚至有些少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

大人早出现,代表的是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孩子能体会到,相比起其他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由此带给孩子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也会高,“看吧!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自信。

但是如果家长总是第一个来接的,突然有一天如果家长不能第一个来接,孩子可能会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为孩子炫耀的资本。

尤其需要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走孩子,偶尔的一两次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接走,而自己总是最后被接走,甚至还要搬起小板凳在园区门前等候,无形中已经给了孩子一种标签——你是不被爸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一种被遗弃的感受,由此带来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至少每月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

对孩子来说,爸妈始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角色,如果孩子平时是老人接送的,请每周爸爸或妈妈最好亲自接送一次。因为这样的举动看似不足为道,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爸妈平时忙,所以大多数都是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总会来接我!这样的举动,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朋友圈里有个妈妈最近记录了她偶尔的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的时候,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抬起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出门口见到熟悉的小同学,情不自禁地说:“我今天也是妈妈来接我放学了……”那种喜悦和满足感让这个当妈的百感交集。她开始质疑自己是否一个尽责的妈。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影响吗?

上了幼儿园之后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不错的记忆力,尤其是一些他们在意的事情记得特别牢。记得电视里曾经看过这样的一个真实片段,说的是一位妈妈鲜少接孩子,偶尔一次答应了却忘记了,视频里记录的是孩子等待妈妈时那刻的 酸:

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男孩频频回头,生怕妈妈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身边的小朋友也被一个个接走离开了,小男孩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着急。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他开始焦躁地来回疾步,继而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下摔,抽泣了一会后,突然嚎嚎大哭,让身边的老师看得好心酸。

越小的孩子,心灵越是敏感而脆弱。如果大人平时比较早接孩子,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妈妈/爸爸今天有事情,可能会比较晚接你回家,但不要以为妈妈/爸爸忘记你了或不要你了,你始终是爸妈最爱的宝贝!”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准备。

什么影响孩子性格-楼层高低会影响孩子性格

国外研究发现,住高层的宝宝较稳重、动作较慢,常充当旁观者角色;住低层的孩子爱活动、动作敏捷,常是积极的参与者。对此心理学家指出,楼层高低的确会对性格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住在高层的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

“旁观者清”易让孩子变冷漠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医生武雅学指出,住在高层的宝宝更少到户外活动。如果孩子童年常隔着窗子在远处看着事情发生,久而久之就会建立一种强烈的非真实感――世界是遥远而不可接触的,导致他们长大后更愿旁观而不愿参与。他们更习惯以理性冷静的心态思考。但不擅沟通和动手操作,甚至不愿承担责任,社会交往能力会比那些在低层生活、更多在户外活动的孩子要差。而住低层的孩子一旦发现外面发生什么新鲜事,会尽快跑出去,容易养成活泼好动、好参与的性格。

家长要多陪孩子到户外活动

专家指出,楼层高低并非决定孩子性格的唯一因素,关键是给孩子更多的户外活动机会去亲近自然和社会,和小朋友交往并参加各种体能活动,模仿成人社会的游戏(如过家家等),这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很有帮助。住在高层的孩子的家长最好能陪着孩子一同到户外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促进邻里间的交往,也能够促进孩子间的交往。

学校生活影响孩子的性格

  学校中的世界,是一个单独的世界。虽然我们自己办幼儿园的经历十分令人愉快,我们在小学的工作也很令人增长见识,但是,我们对于13岁到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却了解得相当有限。这个年龄的少年人不愿意跟成年人谈论他们在学校里的经历。

  因为不能更好地了解在学校里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这限制了我们对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探索。在初级教育阶段,也就是从幼儿园到大约小学三、四年级的这一阶段,孩子的生理年龄和以及行为年龄是一个相当明显的线索,让人很容易预知他会在学校的环境下怎么行动。而对年龄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了。可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有两方面的因素会给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

  其一,是个体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明显。诚然,哪怕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有他明显而独特的个性;但是,一个智力水平不怎么样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甚至在小学里,不会显得如何突出,也不会显得多么落后于他人,然而一旦进入了更高年级,情形就不一样了。还有,因为根本不读书,或者不怎么爱读书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往往造成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的不均衡,可是在小学低年级却显现不出多少差别;接受能力慢的孩子跟人们所说的天资卓越的孩子相比,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同样小时候并不明显,但是到了高年级就会出现巨大的差距。

  其二,是环境差异的影响。虽然环境差异在任何年龄段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可是,在课后托管中心里,即使孩子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常·常能和谐相处,在这里你很少看见粗野的打闹行为。然而,13岁到14岁这个年龄段的大孩子,却变得大不一样。《黑板林立》以及《星期五别把老师推下台阶》这两本书中所描写的那种十分糟糕的学校,那种不沦老师还是学生都会遭到殴打甚至杀害的可怕学校,至今仍然存在,比如说,在中两部静谧的城市郊区就有。在那里、可真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跟三四岁的幼儿园小朋友说话时,可以相当自如,相当有权威。但是,跟13-14岁的孩子讲话,却不再是这么回事。

  一方面,很抱歉在描述孩子的学校表现方面我们实在有所不足,因为我们缺乏探索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更好路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通过这一章,把我们所获得的有关13-14岁年青人的学校生活的信息告诉你。这些信息均来自我们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跟我们的年青人本身的晤谈。

本文Hash:c7089274d6fe8b40806720b6c415dbcee3867f8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