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事情有什么呢?

父母要怎么进行孩子的性格心理指导才好呢?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育呢?如何做才好呢?

很多父母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最爱孩子,也最了解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长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心里也有着父母所不知道的秘密,他们的有些行为举动也是父母所不能理解的,也常常会因此而发生误解。这种误解往往会让孩子伤心委屈,甚至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和教育效果,所以父母不能片面地、粗暴地对待孩子,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事情

“妈妈,我不笨!”

晓晓的性格像个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喜欢跑跳攀爬。妈妈为了熏陶晓晓的性情气质,送她去学习钢琴。面对枯燥晦涩的五线谱和单调重复练习,晓晓常常心不在焉,一学期下来没弹好几首曲子,视唱水平也在班里排名倒数,愁得妈妈逢人便说:“我家闺女怎么总不如人呢?”

其实晓晓并不笨,只是妈妈没有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有时并不合理正确,晓晓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应该多安排运动、舞蹈等动态内容以消耗其多余精力,而妈妈却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种抑制孩子天性的做法必然导致晓晓无法适应、表现失常,造成妈妈误以为孩子“很笨”的结果。

家教提示: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不符时,切勿急着埋怨、愤怒、伤心,更不要轻率地给孩子下定论,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助于避免误解的发生。

“奶奶,我不坏!”

强强在跑跳追逐中,不小心把表妹撞倒在地,正想上前扶起她时,被奶奶看到了,奶奶不由分说责备强强说:“你怎么能欺负妹妹!快点道歉!”强强连忙解释:“我是不小心的!”奶奶扬手作势要打:“还顶嘴?这孩子现在越变越坏了!”强强“哇”地一声哭了……

强强虽然确有失误,但这种犯错并非出于本意,而且也主动补救了,奶奶不但没有问清情况,还不听解释,仅凭主观判断就给强强贴上了负面标签,给孩子心灵造成了伤害。家教中,最忌缺乏耐心和分析,一见孩子失误就凭经验给他定性,误解也就由此产生了。

家教提示:孩子闯祸后先别急着斥责,多考虑几种可能性:是不是孩子能力有限所以弄砸了事情?是不是孩子渴望探索才不小心造成破坏?是不是我没有分析和倾听就妄下定论呢?三思而后行,有助于避免误解。

“妈妈,我能做!”

妈妈在做饭,妮妮在一旁想帮忙,妈妈连忙把她赶出厨房:“别碍手碍脚的,到外面玩去。”早上出门前,妮妮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自己穿鞋,急性子的妈妈忍不住说:“瞧你这笨手笨脚的样子,妈妈帮你穿,马上又迟到了!”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妈妈却总抱怨说:“妮妮可没用了,在家里一点忙都帮不上,连个鞋子都不会自己穿!”

这是很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实孩子并非做不到,早早给孩子贴上“不行”的标签是一种误解,虽然她可能暂时还做得不够好、不够快,但只要家长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指导,孩子一定会熟练和能干起来。

家教提示:避免这种误解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放心,有时候过度关爱也会阻碍孩子能力的发展。适时放手,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其实孩子比我们想像中更能干、更优秀。

防止父母误解孩子的小策略有什么

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性格是需要父母多加注意的,尤其是在早期教育的时候,父母更是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

防止父母误解孩子的小策略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1、多点耐心,常怀宽容

教育孩子确实是件辛劳疲惫的事情,需要操心的方方面面太多,家长难免急躁焦虑,容不得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闯祸。正因为我们把孩子看得太重,所以常常将他的缺点和错误扩大化,急不可待地要扭转纠正,而忽略了成长本身所需要的时间和阶段。因为渴望孩子更加乖巧优秀,所以我们总是欠缺一份宽容和耐心,孰不知,这种宽容的家教心态才是最有助于孩子成长学习的法宝。能够容忍孩子偶尔的失误,耐心分析每次闯祸、每个缺点背后的原因,才是积极的教育良方,让我们都尝试做孩子心目中宽容的好家长吧!

2、善于倾听,换位思考

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以为自己完全了解、掌握了孩子的所有思想活动?其实不然,孩子不会一成不变,他们每天都经历着成长和体验。善于倾听是理解孩子、避免误会的第一步,更是每个好家长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能适时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观点视角出发,体会他的思想情感,也许就会发现,许多看似顽劣鲁莽的行为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可爱而正当的理由。

3、控制情绪,调整期望

有时候其实并不是家长无法判断孩子所作所为的对错,而是我们常常被一片混乱的现场和孩子令人失望的表现所激怒,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心中的期盼不符时,家长总会不由分说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谁都不想成为独断专制的家长,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自己都情绪,理智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成长密码,及时根据孩子的心智发展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强迫孩子完成力所不及的事,也不要以为一次说教就能永不再错,更不要妄想孩子一夜之间就长大懂事、完美无缺,给予孩子空间,是爱孩子的最好方式。

4、及时反省,修复心结

当误解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听着孩子委屈的心声,这时家长该怎么弥补和纠正?首先,我们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主动了解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是孩子偶尔犯错、能力不足、性格缺陷还是家长自己本身过于激进?其次,无论被误解的事情大小,我们都应该主动道歉并安抚孩子,不让他留下心结,以免激起孩子更多的逆反和消极心理。最后,家长还需要就事论事地进行反思和积累经验,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误解孩子并不糟糕,糟糕的是始终无法掌握正确认识孩子内心、引导孩子成长的方法!

父母容易误解孩子的细节

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父母,越能了解孩子当前的状态,就越能使自己的教育切中要点,也能使孩子感到被认同的愉悦。

然而,平时,孩子们的一些做法,需要父母俯低视角细心的体会。

一、追求完美不是笨

生活镜像:

妈妈叫乔乔把小凳子搬来,乔乔走向凳子准备搬,这时姥姥拿起凳子,递给乔乔,乔乔大叫着:"不是这样的。"他把凳子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搬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乔乔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二、实施破坏不是错

生活镜像:

洲洲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于是,父母对洲洲大声地指责,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三、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生活镜像:

艺可妈觉得很奇怪:给艺可讲的《灰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灰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艺可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四、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

生活镜像:

甜甜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甜甜粘着自己。在甜甜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教子感言:

父母不宜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掂一掂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读他的作品,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

本文Hash:853314a4807e74258767e189c9fa92dfc488b16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