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肯认错的心理原因分析

很多孩子做错了事情,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都不敢在父母面前承认错误。为什么多数宝宝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这跟什么有关系呢?父母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很多孩子做错了事情,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心的,都不敢在父母面前承认错误。为什么多数宝宝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这跟什么有关系呢?父母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四五岁的孩子不愿意爽快地承认自己犯的那些小过失,同时还能帮自己编造出各种理由和借口。面对这些小谎言和狡辩,很多父母都是难以容忍的,甚至还会给孩子扣上一些“帽子”――不诚实、不坦荡、爱说谎!其实,你也不必太紧张,不要觉得自己养了一个爱说谎的孩子。要知道,孩子说谎是有原因的,本文就为你揭开“孩子为什么不肯认错”的秘密。

心理1:“如果我承认了,妈妈一定会大发雷霆的!所以我可不能说是我!”

他害怕的不只是来自你口中的责备或手下的惩罚,而是你的愤怒、你的不满,你对他――你的孩子的失望的情绪,让孩子真正心生胆怯。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孩子,以为这些小家伙只是因为畏惧“皮肉之苦”或者“一顿臭骂”而不惜撒谎耍赖,做了错事不敢承认。事实上,真正让他们感觉受伤或者内疚的,是爸爸妈妈愤怒中隐藏的沮丧,是爸爸妈妈的难过。可我们也的确不能高估了这些孩子,因为这个年龄的他们相信可以借助回避责任、矢口否认来换取父母的不失望、不难过。

对策:

1、保持冷静。哪怕他把你从西班牙带回来的昂贵的披肩用作了蝙蝠侠的斗篷!心里默数10个数之后,问他:“这是怎么回事?我想听你说说。”千万不要上来就责难孩子,心平气和地、真诚地给他一些时间想想,也许孩子就会放松些,愿意跟你说刚才究竟都发生了什么。

2、给他安全感和不变的信任。吞吞吐吐的孩子希望首先能得到你的原谅――因为他实际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告诉他:“如果你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我。也许我会有一点点生气,但是,我会更高兴你能诚实地告诉我一切。”

心理2:“我不想说‘对不起’!……只要我不承认是我干的就不用说了。”

“对不起”不是人人天生就会说、就懂得说、就明白为什么要说的。道歉也需要一边成长一边学习。我们大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四五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只是他们还不能够正确地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它叫做“自尊心”,什么场合它就变成了“固执”和“无礼”。教会孩子那些不伤害别人,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做人之道。

对策:

1、告诉他为什么要说“对不起”。告诉他,当他做了让别人失望或者难受的事情时,道歉可以使对方感到舒服,并且有利于解决问题。让他试着体会“换位-同情”的道理。

2、等待他说出真诚的道歉。让孩子明白,能说出真诚的“对不起”对于成年人来说其实是同样困难的。当孩子学会了诚心诚意地道歉时,他也就不会去推卸自己的责任了。不过,一定不要强迫孩子说“对不起”,所有的一切是要让孩子最终明白,只有自己真心地感到抱歉了,你自己也才能真正地舒服和轻松起来。

心理3:“我说那不是我干的,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这时应该怎么办!”

孩子看来,推卸责任,很多时候是躲避麻烦最简单的方法!但事实上,他也许并不希望就此“灰溜溜”地“逃走”。勇于承当和“善后处理”,孩子还需 要父母的一点帮助和用心。他知道自己做错了,给他修正、挽回或补救的机会,同时还能保留一些面子。

对策:给孩子一个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你说那个做错事在墙上乱画的人应该想些什么办法来弥补他的过错呢?”你主动提出进入“弥补”的程序了,也就暗示了你虽然不满意但你愿意接受他的认错和补救,孩子用积极的态度来响应的――“我想那个小孩已经答应了一会儿就用刷子把它们刷干净!”

12

理性批评孩子犯的错误让孩子认识错误的原因

导读:自家小孩子经常都容易犯错,而我们有的时候,因为小孩犯的错指责他们,这样除了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极大阴影之外,还会造成孩子认识不到错误,而成长过程中容易一步步地错下去。

问题直击:“批评孩子是为了孩子好”、“要随时随地批评孩子,否则他们会忘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信奉的理念。都信奉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吗?

当我还在国内教书的时候,我姐姐的孩子正好6岁,小男孩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为此小家伙也没少挨批评。国人一向认为,如果孩子犯错误,你没有及时地批评教育他,他很可能过一会儿也就忘记了,下次还接着犯错。于是,在小家伙犯错的时候,家人都会不由分说,噼里啪啦把他训斥一顿,如果遇上他爸爸心情不好,一顿打就更是难以避免了。

按理说,小家伙在这么严格的教育下,应该变得听话才是,可出人意料的是,小家伙更加淘气,而且是变着法子淘气。比如,偷偷摸摸把爸爸的剃须刀藏起来,把妈妈的洗面奶拿去洗脚,盆子打碎了就把责任推到小猫身上……

那时,我也像家人一样,觉得这孩子实在是太不懂事了,真是一个不成器的孩子。可是来到德国之后我才发现,不是孩子不成器,是大人的教育有失误。比如,父母训斥孩子,总感觉是为他好,可是如果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训斥,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呢?

那当然是会让孩子感觉是父母拿自己来当出气筒呢!时间长了,孩子当然不会把你的训斥当回事了。

当然了,我能成为事后诸葛亮,还得从那次小欣欣“犯错误”说起:

那天,我带着小欣欣去超市购物。在购物之前,我已经学着蓓儿太太的方法和她协商好要买什么东西,其中包括她一直想要的布娃娃玩具。当然我的前提条件是,到了超市之后,不允许她再要其他的东西。

起初,她答应了,而且很高兴地和我去超市购物。可是一站在琳琅满目的玩具柜台前面,她的脚就挪不动了,非要让我买那个整套的芭比娃娃。我一看标价:108块钱。

“不行!”我当时就拒绝了。

“哇……”见我拒绝得如此强烈,欣欣立刻哭了起来。

我视而不见,继续往前走。见我没有理会她,便坐在了地上,大哭大闹起来。

明明是协商好的,现在却又要反悔,见她这样,我心里的火立刻“腾”地上来了,一把把她从地上拉了起来,噼里啪啦就是一顿骂。

正当我骂得起劲儿时,主管玩具的销售员走了过来,她对我说:“对不起,这位太太,孩子是不能训斥的,也不是用来训斥的。”

“为什么?不训斥她,她怎么知道她错了?”我心情不好,说话的口气也比较冲。

“是这样的,我看出她是有话想跟你说,只是你过于着急了,她都没有机会说出来。”售货员还是一脸谦恭地说。

“是吗,我怎么没有看出来?”我一边说着,一边蹲下来,问小欣欣,“你是不是有话想跟妈妈说?”

欣欣见我蹲了下来,便抹了抹眼泪,点了点头,然后着了看售货员,对我说:“妈妈,我是想和您商量一下,那个布娃娃的玩具我不要了,我想要买这套芭比娃娃,这个比布娃娃还便宜呢!”

“啊!”原来是这样,听到欣欣说出这样的话,我不知如何是好。但售货员高兴得把她抱了起来,连连说“真是一个好孩子”,并且亲手给她拿来了那套芭比娃娃。

孩子不善交往的原因分析

孩子不善交往,首先要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上找原因。由于现代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子女成长越来越关切,发展至今,甚至于事事代为安排已成为普遍现象,这往往使孩子失去发展合群性的机会。

例如,当孩子学习自己玩的时候(约六个月大),父母常过分注意他,拿东西给他、抱他,令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样的孩子很少向人打招呼,因为总是父母先开口,教他叫X叔叔或X姨姨,如此炫耀式的育儿方式,次数多了则令孩子感到尴尬。

而当孩子生病时,父母总是不眠不休的细心照顾。同样,当孩子顽皮时,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以致小题大做。凡此种种,使孩子日益缺乏日常主动交往机会,不懂如何合群与讨人喜欢。

即使入园以后,在上述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也难以适应幼儿园生活,不容易结识朋友。与同龄的伙伴玩耍时,也不能相安无事,不是争吵打架,便是畏缩,最后被群体孤立。

正因为以上原因,使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发展较缓慢。如果不能及时辅导,孩子便逐渐养成孤僻、内向、软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没有一般小朋友的天真活泼气息。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做事非常认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钻进“牛角尖”。

另一项使孩子不善于交际的原因,便是父母过于严肃。一些年轻的父母,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望子成龙之心亦过于急切,便常有管教过严的情形出现,这直接导致孩子的性格日显木讷和内向,不利于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就如一个初学骑马的人,心情紧张,不懂得如何配合马的动作,而对待马的方式也常常过于霸道。在这情形下,马和骑士两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经验的骑士,便知道应如何放松自己去顺应马的运动,怎样才能坐得稳,以及怎样温和地指挥马。带孩子与骑马当然是两回事,但是在精神上,两者是相同的。因此,父母应该放松心情,表现出和霭、友善的态度与孩子接近。

本文Hash:60b1cb99780de20bdf7901835e6705b41713d5a2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