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你的爱,给予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中国有句老话:有其父必有其子。而我想说有其母必有其子,母亲这一角色在孩子的人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以来,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大,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格,还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其实孩子的性格跟母亲有着直接的联系,据英国科学家称: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方式能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母亲的爱抚能永久改变婴儿的基因活动。

研究人员发现,母鼠的爱舔能刺激小鼠大脑产生一种在受到压力时安慰身体的基因。和没怎么受到母鼠关爱的小鼠相比,经常受到母鼠爱抚的小鼠长大后没有那么焦虑和胆小,分泌的紧张激素也较低。

专家们认为,虽然对人类而言,母亲的行为对婴儿所起作用可能与老鼠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理和机制是一样的,即基因表现会因母亲和婴儿的相互作用而永久改变,并对其行为和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因此,给婴儿多些亲吻、拥抱,您孩子的心灵将更加健康美好。

虽然长期以来,人类的一些研究已经发现母亲的关爱与子女日后心理健康的联系,但这项对老鼠进行的研究才首次精确测试出母亲的行为是否真的对后代产生影响,以及子女的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而形成成年后的性格。

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小的故事,假设,你把孩子送往游泳馆学游泳。最近的一个周末,你去到上课地点预备接回孩子的时候,发现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正努力安慰着你那已经哭成泪人的孩子。追问之下,你才知道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因一时疏忽,在游泳课结束后,将你的孩子锁在更衣室内,10多分钟后才发现,令孩子饱受虚惊。

  误区一:“保护型”

  一看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再也不让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你出去又打不过人家,还是在家呆着吧。”

  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将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对外人充满敌意,也会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交际能力。

  误区二:“攻击型”

  知道孩子挨打后,不管怎么回事,首先反映就是“这还得了,找他们父母去”,或者就干脆告诉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齐出动,给孩子壮胆。

  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报复”心理,不管是谁,只要“触犯”了我,都要给予回击,“以牙还牙”,决不手软。

  “理智型”的做法――交给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勇气,宽容也是一种力量

  “理智型”父母的作法是,先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客观地帮助孩子进行

  分析,在这件事上,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告诉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事件应该如何解决。

  首先,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尤其不能欺负比自己弱的人。

  如果别人欺负你,你可以躲过,也可以和他面对面讲理,甚至还手抵抗,总之你不要受到伤害。在外来侵犯面前,退让是怯懦的表现,是不勇敢;只会嚎陶大哭,听任拳头落在自己头上,是愚蠢。

  对一般孩子尤其是生性老实的孩子,父母平时应注意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除了给孩子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外,还要鼓励孩子多和别的小朋友接触,在游戏中建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

  有的孩子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得内向,畏缩,父母和老师要注意纠正孩子的这些不足,创造条件,使他们多接触人,接触新鲜事物。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勇于表达,敢于据理执争的勇气。

  要让孩子知道,有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对来自外界的欺犯予以回击是必要的。有时为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纯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也是应该的。

  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原谅

  现代的独生子女家庭,恐怕孩子在每一位父母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受气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天到晚惹事生非的“打架大王”。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怎样让孩子掌握好这个“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

  •要求孩子心中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

  •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相关资讯:

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我关注教育,源于长久的心结。

首先,是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比如我少年时最好的朋友之一,变成了几进宫的人。虽然在他自己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进去几年跟上大学一样,都是锻炼,都在成长,出来照样威风八面。但在我看来,在他父母看来,或者在读者朋友看来,这绝对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正因为我们是至好,彼此了解成长处境,我认为他的问题归根结蒂是家庭教育这一块出了问题。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我身边:一个与我以礼相待的少年突然变成杀人犯,只源于一次争强好胜的冲动(他的家族之风特别彪悍,不能受别人半点不是);一个沉默不语的少年,有一天才知道他的职业是小偷……这些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能源于家长不经意的某种引导。

我年少时有许多偶像。有一个杂技玩得特别好,他拿着一只碗去买豆腐,经过我面前时用碗耍各种杂技,让我眼花缭乱;有一个对乐器无师自通,不论是二胡还是笛子,稍微一摆弄就能玩得如痴如醉,实在无聊就用树叶吹出各种花样;还有一个对画画特别在行,给人家厅堂的白壁上画佛像、观音、孙悟空等,但最大的用处皆仅此而已。这些人在乡村都以不务正业、不勤劳而著称,以反面形象生活在最底层,长大后就见不到他们的神技了。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这些都是极好的艺术苗子,但环境遗弃了他们的才华。如果父母有心,这些小艺术家如今就不会如病树枯萎了。

以上所举,大多发生在乡间,是以前的事。那么如今的家长就一定懂得如何教育儿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家庭教育依然是大多数父母的盲点。年轻的父母们懂得教育是大事,但依旧是盲人摸象。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三岁的孩子特别好动,这个动一下,那个动一下,母亲就在一边不断地斥责、阻止,似乎他安静下来才是正常状态;母亲带着孩子,见人就夸耀自己孩子聪明、成绩好,孩子的内心也相当骄矜,人未长成,骄气已养;还有的妈妈忧心忡忡地问我,女儿很爱漂亮的衣服,非常臭美,是不是毛病?特别怕生,是不是毛病?儿子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该报个什么兴趣班呢?总之没有哪件事不焦心的。更多的是孩子上网、看电视、逃课、出走、成绩不好……家长不知所措。

诸如此类的所见与心结,让我一直关注教育,并且想写一本务实的家教书。因为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教育的基础,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如今教育著作很多,但家长们未必看得懂,看得懂未必实用。我强调的务实,是根据中国现实家庭状况,从实例去分析,推导出一些普遍规则,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即便没有阅读习惯的家长也能看进去。特别是让家长带着问题去看,明白症结所在,明白每个教育措施的原理。让家长懂得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对教育尺度能够自由把握,从而自主地去引导孩子。

但是,光掌握教育的原理和实用的方法,我认为这样的教育还不够有层次,为什么呢?

这正是我关注教育的第二个原因。我是一个对社会特别敏感的人,社会事件时时刻刻在刺激我。比如一个品学兼优的博士生,忍受不了就业压力,突然跳楼自杀。这说明什么?一个专业上优异的学生,在意志上却有缺陷。一个技术能力很强的医生,因为病人不给红包,就拖延病人的手术日期,甚至在动手术时动些手脚,何其残忍?副局长为了争取局长的职位,买凶杀人除掉竞争对手,权位何其高,素质何其低!诸如此类,刚开始认为是特殊事件,后来见多了,发现是社会现象。在 心痛的同时,推而断之,这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教育亟待提高――只有在一个人的成长期奠定人文教育的基础,整个社会素质才有可能提升。

任何手段对社会丑恶只能治标,而心灵的教育才能治本。

在本书中,我把人文的心灵教育与务实教育相结合,这种教育法则可以简称为“人文务实教育法”。“人文”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并非指读点所谓国学,背点古诗,而是渗透在一事一理中,渗透在每个具体的细节中,成为个人的准则和气质。无论一个专业素养多么高的天才,如果没有人文素质的匹配,人生的殿堂都有可能倒塌。这就是为什么世界首富能因业绩和慈善赢得世人尊重,而中国首富则有可能身陷牢笼的缘故。

本书在天涯网站连载时,有极个别的读者提出悖论,大意是:你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好人,可社会上有很多坏蛋,这不是叫我们的孩子吃亏吗?此言论我明显不屑批驳,但需要强调:世界是人的一面镜子,心灵广阔的人,世界亦是广阔的;心灵阴暗者,面对的世界亦是逼仄的。此书要培养的是拥有健全人格的孩子,面对阴暗的环境,健全人格者以健康的理念为应对之策,而不是看见别人作奸犯科,你也跟着扎进去分一杯羹,最终一块儿打包进号子。

有熟识我写作脉络的人,又道:“从前你总是批判社会,何以如今是言必教化,造福社会,莫不是改邪归正,莫不是被招安了?”言者甚众,大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和社会的关系,恰如一个男人与妻子的关系,吵架是常有的,但更多的是承担责任。一个对妻子百依百顺的男人,要么是妻子的附属,真的好脾气,要么是为了更好地伪装以创造条件干坏事。我是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的一代人,教室墙上贴着的鲁迅、居里夫人等画像至今犹在我心。

个人混得如何乃随缘分,但为社会分忧解难却是心底之夙愿。写这本书最大的动因是:在中国社会老龄化来临的背景下,中国能否继续强大与下一代人的素质息息相关。愿通过这本书与家长分享和交流,愿你们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同时你们也在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

李师江

2010年7月30日

本文Hash:638319b89f4f1bfbe2aeb4fe2406d323261afde4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