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太听话也是病!

孩子太听话也是病?很多人听了肯定大为惊讶。专家表示,孩子由于各方面的不成熟,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淘气的迹象。当一个孩子太乖、太听话时,应该警惕孩子有心理障碍。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名乖孩子,养育起来比较“省心”,殊不知,孩子太过“乖巧”会导致心理损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家长,当心“乖孩子”的心理损伤。4岁的张倩是个乖巧听话的孩子。有一次,老师让他们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用彩纸叠三个纸青蛙。回到家,张倩不敢和看报纸的爸爸说,也不敢和正在做饭的妈妈说,有几次,她鼓起勇气,想说却又咽了回去。吃过晚饭,要睡觉了,她却一直不肯回自己房间。“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爸爸训斥她。张倩哭了:“老师说,要你们帮我做纸青蛙。”听了张倩的回答,爸爸愣了一下,看看墙上的钟:“现在到哪去买彩纸?明天再说。”张倩想争辩一下,说邻居张爷爷家有,却没敢说。就这样,张倩的纸工作业并没有完成,最后,还是妈妈答应,第二天和她一起到幼儿园向老师解释,她才安心地睡了。没想到,第二天妈妈单位临时安排她出差,她把张倩送到幼儿园门口,就匆匆忙忙地走了。上午10时左右,妈妈在出差的车上,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说张倩没到幼儿园。妈妈忙给爸爸打电话。中午,焦急万分的妈妈终于接到爸爸电话,说张倩找到了,原来,她怕老师批评她没完成作业,所以没敢进幼儿园,就在不远处的一个街心花园里哭呢。妈妈这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孩子很乖、很听话,可就是太听话了……其实,张倩妈妈除了叹息,并没有深入地寻找孩子这种行为的心理根由。张倩原本并不是这样的,二三岁的时候,她非常好奇,也喜欢冒险,但每当她要淘气或和大人辩驳时,妈妈就会骂她,说她不听话,爸爸甚至还打过她两巴掌。慢慢地,在家长的管束下,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乖巧听话——这也简单,完全按大人的意志行事就行了。大人们是喜欢了,可是,由此孩子也添了毛病:遇事没有主见,独立性差,而且胆小怕事。这样“听话”的孩子,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提不出来、或不敢提出来,说东他往东,说西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满意,也会适应、服从别人的想法。特别是对长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敢与之辩论,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自己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听话”的孩子,有的是遵从、礼貌、是对赞美的追求,遇事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孩子,性格已经被扭曲,被家长教育出了一种“奴性”的心理。这样的孩子,不由令人想到猎鹰。猎人捕到鹰后,不给它吃,不给它喝,在它反抗时,就打它的头,“扇”掉它的野性和傲气,直到最后,它屈服了,顺从了,由博击长空的鹰,变成了捕兔的猎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然而,遗憾的是,一般家长还是把这样的孩子当成听话的好孩子,把培养乖孩子的方法称之为成功的教子方案,争相效仿,几乎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孩子也是有问题的儿童,他们的心理,正被家长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造成损伤。温情提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观察事物,记得快、记得住、记得对。能就具体直观的事物进行概括。肯动脑筋,想像力 丰富,善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并能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问题。爱父母,爱老师,爱小朋友。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人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有同情心,适度怕羞。跌跤或受点轻伤都不哭,游戏输了不胡闹。不惧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异的小动物。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过分的要求。热爱劳动,爱惜物品。喜欢种花和饲养小动物,喜欢听音乐、看图册、唱歌、跳舞、绘画和参加各种智力游戏,并能从中感到快乐。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具体、简单的评价,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服从约束。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与大家在一起时比一个人独处时愉快,能遵守游戏规则和顺序,在玩法上服从大家的意见,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别人的麻烦,肯帮助其他小朋友,能为小朋友取得成绩而高兴。在新环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过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东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买一些简单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车辆较多的马路旁的人行道上独自行走。

孩子太“听话”警惕是听力障碍

一直被街坊邻里、亲朋好友赞为“懂事、听话的好孩子”,现在却因6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只能发出伊伊呀呀的单音,愁坏了一家人。近日,易辰(化名)跟随父母到武警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进行听力检查,发现双耳呈重度耳聋,家长无法接受孩子不会说话的现实,表示将要倾尽所有治疗孩子的耳疾。

先天性后天性因素都可能导致听不见

该院董玉礼教授介绍,5、6岁不会开口说话到医院检查的孩子,通常是因为听不见,无法学语继而无法张口说话。这种听力问题,除先天性因素外,部分是后天形成,如儿童鼻咽部问题,喝水、喝奶时被呛、腺样体肥大、鼻窦炎导致中耳炎引起听力下降等;另外,极少数地区家长因对药物毒性了解不足,误给孩子用耳毒性药物导致耳聋。疾病的治疗需要检查明确病因后,才能对应治疗,有一部分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恢复听力。

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

新生儿听力是否正常,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耳聋进而早干预,新生儿听力筛查对预防和早期诊断小儿先天性非遗传性聋很重要;对于2岁以下的幼儿,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家长在给孩子服用药物时,需认真阅读说明书,若是耳毒性药物,应尽量避免;必须用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不能执意让患儿服用;家长发现孩子耳聋通常在孩子出生后学语期,也就是1-3岁间,家长观察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行为、言语、表达能力的区别后,发现小儿耳聋。据了解,家长发现孩子耳聋,也是因为孩子反应迟钝、听语木然、开口咿呀不成句。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听障患儿的早期干预

易辰父亲表示,孩子从小都很听话。很少哭闹,知道父母忙的时候,会静静坐一边独自玩帅。一家人都很健康,没有聋哑的情况,儿子怎么会耳聋,不会说话呢?

“稍等片刻,待检查结果出来,看有什么方式可治疗。”董玉礼教授安慰道,“有的家长在知道孩子耳聋的情况后,情绪很激动,孩子虽然听不见,但是眼睛看得清,家长的情绪影响孩子对自己病情的认识,导致孩子一见到穿白大褂的情绪就异常激动,大哭大闹,不愿意配合检查。这样无益于治疗,一方面家长对耳聋缺乏正确认识,将消极的情绪带给孩子;另一方面,面子问题,觉得有个耳聋的孩子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对孩子耳聋问题回避,家长回避,孩子懵懂,邻里误传……以讹传讹,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董玉礼教授建议,家长放下心理负担,正视孩子残障问题,用积极的心态感染患儿,摆脱恐慌和被动的羁绊,对患儿实施早期干预,成为聋儿康复的强劲力量。

从检查结果看,易辰属于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聋儿,可通过配戴助听器补偿听力,通过康复训练获得、听力言语康复。“耳聋其实不是什么不治之症,没有想象中恐怖,耳聋的性质不同,有的可逆转,有的不可逆转。如传导性耳聋可以通过手术改善甚至恢复听力,若因各种条件不能接受手术或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配戴助听器;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药物治疗、配戴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听觉和言语训练来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尽量保存并利用残余的听力;混合性聋患者针对不同病因及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董玉礼教授介绍。

当发现孩子已过学语期,无法表达或表达不流畅时,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矫治、早教育。

孩子不听话,也许是父母“配不上”孩子的听话!

孩子不听话父母可头疼了,那么孩子不听话的理由是什么呢?孩子为什么老是跟你对着干呢?究竟是孩子真的不听话还是父母自身的原因呢?今日就让小编为你揭秘吧!孩子不听话,也许是父母“配不上”孩子的听话!

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吗?关于“一条线”的故事。讲的是:

美国福特公司的一台机器出了毛病,严重影响生产。于是,请来德国技术专家斯坦门茨。斯坦门茨在电机房躺了三天,听了三天,要了一架梯子,一会儿爬上去,一会儿爬下来,最后在马达的某一个部位用粉笔画了一道线,并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人们照办后,毛病果然消除了。

当时我们从这篇课文里学到的“中心思想”就是:“知识就是力量”。殊不知,这个小故事背后,还有未讲完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现在看起来,是更重要的事:

斯坦门茨技术高超,福特公司想要把他从原来所在的小公司里挖走,但是斯坦门茨拒绝了。他告诉福特先生:是这个小公司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自己,所以自己不能走。一走这个公司就可能面临倒闭。

福特先生被斯坦门茨的责任感与知恩图报所感动,并最后做出了一个让福特公司董事会吃惊的决定:收购斯坦门茨所在的那家小公司。

故事的后半段,是被原来的课文简单两句忽略带过的。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灌输、技能培养。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想象力、创造力,且缺少更宽阔的视野与格局。

从根本上说,是我们把教育物化了。教育过程中,更多是把孩子当做无知的、需要被驯化的小动物去看待,并没把孩子当做一个人,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独立、完整、有血有肉的人。如此,孩子们的心理层面、人格层面,长期缺乏关注与引导。

一直记得一年多前看过的一则“熊孩子”的新闻:

孩子10岁,在读5年级。当时独自在家看动画片,仅仅因为觉得窗外楼面作业的工人吵,他直接剪断了悬在8楼的作业工人的安全绳索,差一点酿成惨剧。

我们可以往这个孩子身上贴很多的道德标签。但是,他为何会做出如此残酷的举动?可以断定,孩子在那个时刻,并未把外面的工人当做一个有生命的人看待,而只是把对方当做了一个“影响了自己”、“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物件”。

一个无法把别人当做真正的生命去尊重的孩子,他自己一定也是在“物化”的环境中长大的。

何为“物化”?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初开始为了活下去,必须要善于利用外部资源为我所用。这是物化,或者叫工具化。我们也可以管这叫生存。

然而,生存,这是连动物都会做的事。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必须学会发现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懂得尊重他人,珍惜他人。这是我们成为一个人的基础。这也才是生活。

多少育儿中的冲突乃至悲剧,都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了一个物化的工具。

譬如,一个母亲,她为孩子做很多事,希望孩子读书好,功成名就,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实际上,这个母亲跟孩子就不是健康的“我”和“你”的关系。她不和孩子谈作为一个人的内在感受,只会和孩子谈学习。最后,孩子成为了这个妈妈自我实现的工具。

譬如,那些很容易看到孩子问题的父母,那些经常指责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父母,内心时时刻刻都有一个“理想孩子”的标杆。他们根本没有看到自己孩子的真正模样,更多是在拿孩子去跟外部世界各种“条件”做比。 最后,孩子要么跟父母完全闹僵,甚至反目成仇;要么就会被父母的指责催眠,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这也不好那也不行”的“废品”。

这些被物化的孩子,未曾得到过真正接纳的、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也就缺乏同情他人、爱他人的能力。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连与自己内在的真正需求保持链接的能力,也被深深地压抑。而这样的事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也恰恰是这些“物化”孩子的父母,最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但是,要我说,孩子“不听话”就对了。不听父母的话,说明这些孩子还有救。

所有父母都必须知道下面这些真相:

❶一个早年被父母真正接纳与爱惜的孩子,一个被尊重的独立的个体,自己就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

❷不懂爱与接纳的父母,最好减少“教育”,因为你的教导很可能不过是控制、限制。相反,父母不主动向孩子施教,却具备谦卑的爱人的能力,孩子反倒容易成长为更加杰出的人。

❸真心爱孩子,希望孩子过得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父母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因为一个孩子:

更愿意听一个他喜欢的、甚至崇拜的人说的话;

更愿意听能够接纳自己、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说的话;

更愿意听一个富有能量的、具有感染力的人说的话。

所以,若孩子不听你的话,多半父母需要自己觉察:我是否该维护一下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了?

再苛刻一些说,孩子不听话,是否意味我配不上孩子的听话?

本文Hash:2a2d810e13ce85a75ed3d6535579a5f100ab9d4f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