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过剩的孩子心理压力大

孩子精力过剩的具体表现因人而异,但大多聪明好动、反应灵敏、好奇心强、感情丰富,但同时也往往比一般同龄孩子更为顽皮。其中不少精力过剩的孩子还被列入类似“朽木”的“差生”中。

一、精神过剩与遗传有关

研究显示,孩子的精力过剩主要受到了遗传因素影响,他们体内一种内分泌腺素——肾上腺素的成分就明显高于普通孩子。专家们还惊奇地发现,比起其他孩子来,精力过剩的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高得多,原因很简单:他们表现出来的好动、好问和淘气往往会被大人们视作“不听话”或“不规矩”。

此外,过剩的精力由于找不到正常、足够的渠道发泄出去,他们还常会处于一种类似青春期少年才有的烦躁、焦虑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之中。通过实施一项试验计划,科尔辛卡博士总结出了对付精力过剩的孩子的办法:建立亲密关系。作为父母和教师,主动和精力过剩的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其潜台词是:你并非人见人厌的坏孩子。此举可帮助他们大大减轻心理压力。

因材施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可以向他们提出较难的问题,或让他们参与比同龄人更需要体力、智慧的活动和游戏,这样他们就不会盲目地自高自大。

二、让他们多与大孩子玩

鼓励与大孩子为伴。正因为他们精力过剩,让他们与比他们大二三岁的大孩子为伴倒不失为明智之举。

保护他们的“独立性”。精力过剩的孩子往往较早懂事,也较早成熟,由此让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早些享受“独立性”甚为重要。

三、可能因出类拔萃而自负

帮助他们克服自满情绪。这类孩子很可能因出类拔萃而产生自负情绪,家长和教师须合力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只是在某些地方比较好。

扩大他们的视野。经常带他们去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天文馆等地方,让他们过剩的精力有足够的“通道”得以发泄,同时也可帮助他们知道“天外还有天”。

四、这类孩子往往太有主见

教育须耐心。要培养一个精力过剩孩子成才,在某种意义上比培养一个智力和精力平平的孩子更为艰难,因为这些孩子往往太有主见,此时耐心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孩子过早留学心理压力大

上世纪8年代,留学生在大众的心目中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群体。而今,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留学生的年纪也越来越小。父母沉甸甸的爱、异国陌生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体制,给年轻的留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向人求助。

事件回放

小惠高考时成绩不太理想,父母商量着卖套房子也要送她出国读大学。一开始小惠不愿意出国,经过几次说服后同意了父母的安排。小惠“大三”的时候,夫妇俩还特地去新加坡看望了女儿。女儿“大四”时,父亲陈先生给学校打去了电话希望问问女儿4年的表现。得到的消息却是,小惠在大二第一学期就申请退学了。

最终,陈先生夫妇通过小惠的同学找到了她。事实是,小惠的确退了学,回到了自家所在的城市,但是她保留了国外的账户,用父母汇的钱泡网吧、逛街、旅游……听说父母要到新加坡去看她,她立即想办法提前到了新加坡等着“接见父母”。回家后的小惠每天在家上网不说话,父母问她为何要欺骗,小惠只回答一句“不想让你们失望”。

A父母的高期望催生出的“虚假自我”

小惠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受到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巨资送孩子出国学习,但小惠自己却并不想出国。在平日的工作中,这类父母孙嘉仪也曾多次遇到。“他们为了孩子煞费苦心,但是他们的爱是有代价的,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要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徐勇则分析说:“从媒体报道中透露的信息来看,父母对小惠期望比较高,而小惠其实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付留学生活。她内心有很强的内疚感,她很害怕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徐勇指出,小惠的这种心理状态,与她的人格成长模式有关。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以来一直给孩子传递“你必须按我们的希望来成长”的信息,孩子就会发展出虚假自我。虚假自我使得孩子必须满足别人,比如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在他们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我必须让父母满意”。当他做不到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小惠偷偷地退学,这是因为她无法承受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在徐勇看来,小惠的行为纯粹是为了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她来说,可以暂时回避父母对她的失望。“在小惠心里,父母也许不是能提供支持、理解的人。”

B新环境的压力易导致逃避消沉心理

虽然在法律上,小惠已经成年,可是刚刚完成高中学业的她,心智发展方面尚不成熟。来到异国他乡,语言可能是她以及和她有着相似情况的留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一个严峻挑战。“设想一下,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来到国外,没有家人的呵护、人生地不熟、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不能完全明白,下课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又十分有限,回到宿舍面对一大堆作业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压力即使是一个心智成熟的硕士生、博士生也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消化适应,更何况心志尚未成熟、没有应对逆境经验的小留学生。”孙嘉仪表示,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两种消极的结果:逃避、消沉、沮丧;或者激进、易怒、充满憎恨的心理。

在日常的咨询中,孙嘉仪接触过多例年轻留学生的个案,“有的人是去华人比较多的国家留学,语言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可是他们依旧会觉得痛苦。一方面是他们适应了中国式的教 育体制,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很难适应。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常常会感觉到孤单沮丧。”

徐勇分析说,小惠最终选择退学,关键问题可能是学习不好或者与人交往有困难。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则会让她认为自己是个不可爱的人。“她的自我功能没有发展好,这使得她没能力去寻求各种资源来帮助自己,她可能都没有真正地向他人求助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向他人求助,在许多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就是,这个人有良好的自尊感,而小惠在这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

专家支招

-父母要鼓励孩子遭遇挫折时“多吐苦水”

孩子性格的养成和家庭的环境与培养有着很大关系,如果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出国就能使孩子在外国的环境中自动成才,那就大错特错了。家长们需要思考的是,你们曾经怎样教育孩子如何面对逆境?怎样培养孩子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国外是一个没有保护伞的真实社会,这固然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但也可以使他们的性格缺点完全暴露甚至爆发。

孙嘉仪建议,不妨先通过熟人、中介机构等对将要去的国家和将就读的学校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在国外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预判,列个清单,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商讨应对各种麻烦的预案。对于年轻的留学生而言,在异国求学时,父母家人是最重要的支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尽量让他们在电话或者书信里“多吐苦水”。孙嘉仪说:“曾有父母告诉我,他们听到孩子哭诉,就觉得非常焦虑。其实这大可不必。出门在外遇到挫折、困难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孩子传回的都是‘喜讯’,家长倒是应当警觉了。”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平衡压力

对于年轻的留学生们,孙嘉仪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处于失控的状态时,就该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了。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里,一般都会有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找他们倾诉压力,不必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破坏,或者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

尽快地熟悉和融入到新环境也是十分很重要的。要和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协会之类的组织建立联系,到使馆区进行电子注册,碰到任何问题及时寻求他们的帮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篮球队、足球队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融入团队会让人觉得不再孤独。孙嘉仪还特别强调,年轻的留学生们不要只抱“中国团”,要多和当地的孩子交流。

在外求学,学业当然重要,但在学习以外的时间,一定要会玩,通过运动、听歌、看电影、郊游、逛街等各种方式来平衡生活。要明白,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通道宣泄自己的压力。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那一个就好。

孩子过早留学心理压力大

上世纪8年代,留学生在大众的心目中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群体。而今,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留学生的年纪也越来越小。父母沉甸甸的爱、异国陌生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体制,给年轻的留学生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向人求助。

事件回放

小惠高考时成绩不太理想,父母商量着卖套房子也要送她出国读大学。一开始小惠不愿意出国,经过几次说服后同意了父母的安排。小惠“大三”的时候,夫妇俩还特地去新加坡看望了女儿。女儿“大四”时,父亲陈先生给学校打去了电话希望问问女儿4年的表现。得到的消息却是,小惠在大二第一学期就申请退学了。

最终,陈先生夫妇通过小惠的同学找到了她。事实是,小惠的确退了学,回到了自家所在的城市,但是她保留了国外的账户,用父母汇的钱泡网吧、逛街、旅游……听说父母要到新加坡去看她,她立即想办法提前到了新加坡等着“接见父母”。回家后的小惠每天在家上网不说话,父母问她为何要欺骗,小惠只回答一句“不想让你们失望”。

A父母的高期望催生出的“虚假自我”

小惠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受到他们认为的更好的教育,不惜花费巨资送孩子出国学习,但小惠自己却并不想出国。在平日的工作中,这类父母孙嘉仪也曾多次遇到。“他们为了孩子煞费苦心,但是他们的爱是有代价的,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特点,强硬地要求孩子必须要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徐勇则分析说:“从媒体报道中透露的信息来看,父母对小惠期望比较高,而小惠其实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应付留学生活。她内心有很强的内疚感,她很害怕辜负父母对她的期望。”徐勇指出,小惠的这种心理状态,与她的人格成长模式有关。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以来一直给孩子传递“你必须按我们的希望来成长”的信息,孩子就会发展出虚假自我。虚假自我使得孩子必须满足别人,比如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在他们心中,渐渐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我必须让父母满意”。当他做不到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小惠偷偷地退学,这是因为她无法承受父母对自己的失望。在徐勇看来,小惠的行为纯粹是为了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她来说,可以暂时回避父母对她的失望。“在小惠心里,父母也许不是能提供支持、理解的人。”

B新环境的压力易导致逃避消沉心理

虽然在法律上,小惠已经成年,可是刚刚完成高中学业的她,心智发展方面尚不成熟。来到异国他乡,语言可能是她以及和她有着相似情况的留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一个严峻挑战。“设想一下,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来到国外,没有家人的呵护、人生地不熟、上课时,老师讲的内容不能完全明白,下课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又十分有限,回到宿舍面对一大堆作业不知如何下笔。这样的压力即使是一个心智成熟的硕士生、博士生也需要花上一段时间消化适应,更何况心志尚未成熟、没有应对逆境经验的小留学生。”孙嘉仪表示,这样的环境,容易产生两种消极的结果:逃避、消沉、沮丧;或者激进、易怒、充满憎恨的心理。

在日常的咨询中,孙嘉仪接触过多例年轻留学生的个案,“有的人是去华人比较多的国家留学,语言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可是他们依旧会觉得痛苦。一方面是他们适应了中国式的教 育体制,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很难适应。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常常会感觉到孤单沮丧。”

徐勇分析说,小惠最终选择退学,关键问题可能是学习不好或者与人交往有困难。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则会让她认为自己是个不可爱的人。“她的自我功能没有发展好,这使得她没能力去寻求各种资源来帮助自己,她可能都没有真正地向他人求助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向他人求助,在许多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就是,这个人有良好的自尊感,而小惠在这方面似乎存在一些问题。”

专家支招

-父母要鼓励孩子遭遇挫折时“多吐苦水”

孩子性格的养成和家庭的环境与培养有着很大关系,如果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出国就能使孩子在外国的环境中自动成才,那就大错特错了。家长们需要思考的是,你们曾经怎样教育孩子如何面对逆境?怎样培养孩子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国外是一个没有保护伞的真实社会,这固然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但也可以使他们的性格缺点完全暴露甚至爆发。

孙嘉仪建议,不妨先通过熟人、中介机构等对将要去的国家和将就读的学校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在国外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出预判,列个清单,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商讨应对各种麻烦的预案。对于年轻的留学生而言,在异国求学时,父母家人是最重要的支持,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尽量让他们在电话或者书信里“多吐苦水”。孙嘉仪说:“曾有父母告诉我,他们听到孩子哭诉,就觉得非常焦虑。其实这大可不必。出门在外遇到挫折、困难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孩子传回的都是‘喜讯’,家长倒是应当警觉了。”

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平衡压力

对于年轻的留学生们,孙嘉仪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处于失控的状态时,就该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了。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里,一般都会有心理辅导老师。可以找他们倾诉压力,不必担心自己的形象受到破坏,或者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

尽快地熟悉和融入到新环境也是十分很重要的。要和当地的中国留学生协会之类的组织建立联系,到使馆区进行电子注册,碰到任何问题及时寻求他们的帮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篮球队、足球队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融入团队会让人觉得不再孤独。孙嘉仪还特别强调,年轻的留学生们不要只抱“中国团”,要多和当地的孩子交流。

在外求学,学业当然重要,但在学习以外的时间,一定要会玩,通过运动、听歌、看电影、郊游、逛街等各种方式来平衡生活。要明白,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通道宣泄自己的压力。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那一个就好。

本文Hash:ea64e59bf5abf8f3a6f12afc6270ca42e0d3a69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