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与孩子进行良性心理沟通?

我们做家长的如何正确的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呢?现在不少家长反映,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我们开看看我们中心专家给您的建议。

案例叙述:

心境来访者咨询:

您好,我的孩子最近和我说过很多次了,想要一个比较先进的手机(他现有一个普通的),他想做手机研究。可我觉得他是学生,没必要用那么高档的,再说也不能他以这个为借口提什么要求我就答应。他这几天回来干脆说:“要是不买上手机就什么也做不了,每天只想这个,上课也走思。”我让他找心理老师谈,结果老师的建议是:买一个,平时放家里,周六日拿出来。我很生气,觉得他是要挟我,两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了,我很焦急,不知该怎么办了。

专家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主要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虽然来访者只说了这一件事,但父母与孩子之间肯定不是第一次争吵,之前一定有过类似的情况。亲子关系紧张,在于彼此不理解、不认同,走不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也许彼此都爱着对方,但对方感觉不到,于是便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和孩子不妨都主动一点,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切忌指责对方的不是,要先去理解对方,然后再让对方接纳你。这个案例中,看似只是孩子想要一个功能多一些的手机,事实上原因肯定不会这么简单,也许是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的手机实现上网聊天、游戏,或者其他什么目的,所以说深层原因可能是存在于网瘾、早恋或者厌学中,而究竟是什么问题,只有父母和孩子形成良性沟通才能发现。

那我们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呢?

郝女士您好,在您的描述中,首先我觉得您和孩子的沟通存在一些问题。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它方式进行相互的了解。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难免有碰撞的时候,(包括父母与子女)需要理解与谅解,只有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相互原谅,形成共识。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在这件事情中,首先您应该冷静下来,不要觉得孩子是在要挟您,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体贴谅解的语气好好跟孩子谈谈,鼓励他说出想买一个高级手机的真实原因。沟通过程中要巧妙地试用沉默和倾听,领略孩子谈话的要点或弦外之音。由于您的态度是诚恳及友善的,孩子也会大胆地说出想换手机的真正原因,然后您才可以逐渐引导孩子重新思考问题的核心,摸索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和孩子谈话时,您可以先试着肯定孩子的理由是真的,告诉孩子:“你想做手机研究的想法是好的,毕竟想钻研一件事情也正说明你不单纯地是想玩,而是开始感兴趣地研究学习了。但是现在你正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时期,还不太适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专业化的技术研究上,妈妈担心你会把握不好二者的关系,所以你能告诉妈妈你主要是想研究哪方面吗?也好让妈妈消除顾虑。”由此打开话题,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他想买手机的真正原因,看他是真的特别感兴趣还是因为攀比或是厌学等其他因素。

孩子有攀比心理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与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这种情形下父母可以抓住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上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方面进行攀比;另一种则可能是因为自卑。自卑表现为自己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与个人的 长环境,父母沟通教育方式及对自我认识不足,家庭经济因素,成长经历都有很大的关系。而自卑也往往和厌学、网瘾关联在一起,现实学习生活中自我得不到认可,就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由此获得自尊心的满足。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应该进行赏识教育,告诉孩子他在你眼里是多么优秀多么独一无二,告诉孩子他身上的优点长处,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把注意点重新移回到学习上来,以达到戒除网瘾、厌学等问题的目的。

沟通要素: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主要是父母与孩子长期的沟通不良造成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交流方式是不同的,交流的语言及方式也是不同的,父母需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沟通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说到了就是沟通了,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讯息对他来说是什么意思才重要。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

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会有最大的效果。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文字和方式去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当亲子关系发生冲突时首先要界定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属于谁,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的教导孩子模式里,亲子之间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是很不足的。家长以“权威”、“什么都知道”和“你受我管”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被要求“听话”,孩子完全被动,难以建立足够的自我价值(自信、自爱、自尊)。

既然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良好地成长,使他们有足够的能力用自己的双腿站立在他们的世界里,因此使他们培养出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是极为重要的。家长应该以爱、鼓励和支持去代替恐惧、羞愧感和犯罪感来推动孩子。就是说,家长需要给孩子一个平起平坐的地位,才能有所谓共同信念、共同价值的出现。

如果家长老是把孩子当作孩子,孩子又如何能够成长,他日变为一个“大人”?就是这个理由,所以十多岁的孩子多数“反叛”,瞒着家长在外面做很多顽皮事。其实,这是孩子让他们自己成长的方法。如果家长不喜欢这个方法,就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把他们当作“准大人”,给他们空间和地位。如此,也就可以建立共同信念与共同价值了。

专家建议:

我们正处于一个“小孩不好过,家长更难为”的时代。与我们自己的孩提时代相比较,今天的孩子受到的关注更少,但却要面对着更多的挑战和更艰难的成长环境。如今的孩子普遍学习能力下降了,情绪处理及社交技能更差,而且变得更神经质、更易生气、更情绪化、更消沉、更孤僻、更易冲动、更不听话。网瘾、厌学、早恋等问题普遍存在,家长更应该注意亲子教育,及时发现他们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运用专业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年轻父母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进行沟通

原因1:灾难化

一次,妈妈接妞妞放学,有点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妞妞回答:“不理你!”那一回,妞妞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好几次妞妞都对妈妈不理不睬的,“不告诉你”“不想说”成了口头语,妈妈担心极了,就这么一个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呀!

妞妞妈在消极地预测未来,却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结局,她的担心属于灾难化的“认知曲解”。

一些类似的认知曲解还有: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如果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以后还了得,如果现在就不尊重父母长大岂不是变本加厉……通常使家长的情绪变得敏感、焦虑、过激,继而无法做到与孩子的理性交流。

应对策略:

试着把“如果……怎么办”改肯定式,然后寻找反证。

我们可以试着把上面的认知曲解改一下:把“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改为“孩子性格内向,以后踏上社会百分百竞争失败”,针对这样一句绝对化的肯定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驳的证据,比如丁俊晖、周杰伦,他们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长而非性格外向。所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向就不再是勉强他们成为“另一个人”,而是鼓励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片独特的空间。

原因2:非此即彼

小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颇有艺术细胞,很想让儿子上电视,只要一听到哪里有招募少儿节目的小嘉宾,就带着孩子赶去报名。在她的感染下,小华也跃跃欲试。三个月过去了,毫无结果,妈妈失望之极:我的儿子就那么差吗!

这是一种两极化思维,小华妈妈以“全”或“无”的方式来看待事件或人,例如:没有全面成功就意味着彻底失败。试想,如果爸爸或妈妈的情绪被这样的认知偏差所左右,那么在安慰孩子的时候,失望的表情和沮丧的语调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刺伤孩子敏感稚嫩的心灵。

应对策略:

学会用百分比来作判断。

面对“失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孩子背唐诗的时候,错了两句,那么就是50%成功;如果孩子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答错了,那么就是30%成功,至少他有积极参与的勇气。当家长的眼睛里不再认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感受到家长和他沟通时流露出的接纳和赞许。

原因3:打折扣

骏骏6岁了,凡事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洗脸,收拾东西,帮家里扫地……时间一长,妈妈真的把骏骏当成了小助手,“儿子,把报纸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邻家阿姨夸孩子听话能干,妈妈则不以为然,说:“这算什么,人家小囡能认500个英文单词呢!”骏骏听了,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骤然间,母子情绪变得十分对立……

骏骏妈的认知曲解是——认为孩子所做的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孩子今天主动收拾玩具,或许在爸妈眼里,这原本就该做的,但在孩子看来,他是克服了马上出去玩的诱惑,把玩具收拾好,应该得到表扬。

应对策略:

学会“察言观色”。

即便是自己生养的孩子,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拥有和您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注意孩子脸上的表情,学会掌控好自己的反应。如果面对孩子兴奋的表情,我们毫不留情地泼桶冷水,这样的 通效果可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哦。

原因4:消极观

在妈妈眼里,琳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说,“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气的。”明天又会说,“大卫坐他爸爸公司的车来幼儿园,神气什么呀!”琳琳家的长辈都比较豁达,家境也还行,可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消极的细节上,却看不到良好的整体形象。如:孩子不合群,真是槽糕。拥有这样的认知曲解,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强化负面的东西,忽略正面的事实。尽管爸妈依然可以利用所学会的各种沟通技巧,但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应对策略:

聚焦解决,而非问题本身,大声问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还是一半满的”?

当我们强调缺点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那里,有时会忘记那或许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就像如何看待一只半空半满的杯子。事实上,那个孩子虽然在一个集体中显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远远优于其他孩子,整体上绝对不比其他孩子差,关键要看家长是否能拥有一双识别孩子优点的慧眼。就像琳琳,愤世嫉俗的背后有着一颗好胜的心,善加引导,完全可以化为向上的动力。

原因5:绝对化陈述

小泳2岁时,妈妈就教她唱歌跳舞,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每周六、日仍然带着女儿辗转各个培训班,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说好的时间不能迟到”,“老师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觉”……妈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精准的陀螺,这让女儿觉得生活好累,妈妈好可怕!

小泳妈妈有一个精确而固定的观念,认为“我和孩子就应该这么做”,并高估了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例如:孩子必须每天弹琴2小时,否则我们所有的心血将前功尽弃。这样严格和不容商量的语调,会令亲子关系过于僵化,缺乏足够的弹性。

应对策略:

用“更喜欢”来代替“应该”、“必须”、“不得不”。

或许您可以用“更喜欢”三个字来表达您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妈妈更喜欢你能坚持每天弹琴2小时,毕竟我们之前已经为此付出蛮多努力了。

常常在想:

其实,所谓的亲子沟通,如果自己还没有“通”,就无法拥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纵然有很多沟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再成长的机会,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年轻父母怎样才能更好的与孩子进行沟通

原因1:灾难化

一次,妈妈接妞妞放学,有点去晚了,回家的路上,妈妈边走边问:“今天怎么不高兴啊?”妞妞回答:“不理你!”那一回,妞妞妈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后来,好几次妞妞都对妈妈不理不睬的,“不告诉你”“不想说”成了口头语,妈妈担心极了,就这么一个女儿,以后可怎么办呀!

妞妞妈在消极地预测未来,却没有考虑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结局,她的担心属于灾难化的“认知曲解”。

一些类似的认知曲解还有: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如果这么小就学会撒谎以后还了得,如果现在就不尊重父母长大岂不是变本加厉……通常使家长的情绪变得敏感、焦虑、过激,继而无法做到与孩子的理性交流。

应对策略:

试着把“如果……怎么办”改肯定式,然后寻找反证。

我们可以试着把上面的认知曲解改一下:把“如果孩子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在社会上和别人竞争”改为“孩子性格内向,以后踏上社会百分百竞争失败”,针对这样一句绝对化的肯定句,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从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驳的证据,比如丁俊晖、周杰伦,他们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长而非性格外向。所以,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方向就不再是勉强他们成为“另一个人”,而是鼓励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片独特的空间。

原因2:非此即彼

小华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颇有艺术细胞,很想让儿子上电视,只要一听到哪里有招募少儿节目的小嘉宾,就带着孩子赶去报名。在她的感染下,小华也跃跃欲试。三个月过去了,毫无结果,妈妈失望之极:我的儿子就那么差吗!

这是一种两极化思维,小华妈妈以“全”或“无”的方式来看待事件或人,例如:没有全面成功就意味着彻底失败。试想,如果爸爸或妈妈的情绪被这样的认知偏差所左右,那么在安慰孩子的时候,失望的表情和沮丧的语调依然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刺伤孩子敏感稚嫩的心灵。

应对策略:

学会用百分比来作判断。

面对“失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比如:孩子背唐诗的时候,错了两句,那么就是50%成功;如果孩子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答错了,那么就是30%成功,至少他有积极参与的勇气。当家长的眼睛里不再认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时候,孩子就会真正感受到家长和他沟通时流露出的接纳和赞许。

原因3:打折扣

骏骏6岁了,凡事喜欢自己动手,自己洗脸,收拾东西,帮家里扫地……时间一长,妈妈真的把骏骏当成了小助手,“儿子,把报纸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邻家阿姨夸孩子听话能干,妈妈则不以为然,说:“这算什么,人家小囡能认500个英文单词呢!”骏骏听了,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骤然间,母子情绪变得十分对立……

骏骏妈的认知曲解是——认为孩子所做的积极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例如:孩子今天主动收拾玩具,或许在爸妈眼里,这原本就该做的,但在孩子看来,他是克服了马上出去玩的诱惑,把玩具收拾好,应该得到表扬。

应对策略:

学会“察言观色”。

即便是自己生养的孩子,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拥有和您不同的想法。所以,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注意孩子脸上的表情,学会掌控好自己的反应。如果面对孩子兴奋的表情,我们毫不留情地泼桶冷水,这样的 通效果可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哦。

原因4:消极观

在妈妈眼里,琳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说,“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气的。”明天又会说,“大卫坐他爸爸公司的车来幼儿园,神气什么呀!”琳琳家的长辈都比较豁达,家境也还行,可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消极的细节上,却看不到良好的整体形象。如:孩子不合群,真是槽糕。拥有这样的认知曲解,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强化负面的东西,忽略正面的事实。尽管爸妈依然可以利用所学会的各种沟通技巧,但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应对策略:

聚焦解决,而非问题本身,大声问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还是一半满的”?

当我们强调缺点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那里,有时会忘记那或许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就像如何看待一只半空半满的杯子。事实上,那个孩子虽然在一个集体中显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远远优于其他孩子,整体上绝对不比其他孩子差,关键要看家长是否能拥有一双识别孩子优点的慧眼。就像琳琳,愤世嫉俗的背后有着一颗好胜的心,善加引导,完全可以化为向上的动力。

原因5:绝对化陈述

小泳2岁时,妈妈就教她唱歌跳舞,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每周六、日仍然带着女儿辗转各个培训班,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说好的时间不能迟到”,“老师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觉”……妈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精准的陀螺,这让女儿觉得生活好累,妈妈好可怕!

小泳妈妈有一个精确而固定的观念,认为“我和孩子就应该这么做”,并高估了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例如:孩子必须每天弹琴2小时,否则我们所有的心血将前功尽弃。这样严格和不容商量的语调,会令亲子关系过于僵化,缺乏足够的弹性。

应对策略:

用“更喜欢”来代替“应该”、“必须”、“不得不”。

或许您可以用“更喜欢”三个字来表达您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妈妈更喜欢你能坚持每天弹琴2小时,毕竟我们之前已经为此付出蛮多努力了。

常常在想:

其实,所谓的亲子沟通,如果自己还没有“通”,就无法拥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纵然有很多沟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再成长的机会,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本文Hash:77d1d07e6c1d1b78cd92cc05741cee06af1029b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