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宝宝叛逆期

随着宝宝长大,妈妈们是否发现宝宝突然开始对你“说不”了,这就是宝宝的“叛逆期”。面对叛逆宝宝,妈妈们该如何应对教导呢?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个烦恼,广州妈妈网的网友selena.hx发帖询问说,女儿一岁九个月,已经开始说“不”了,应该怎么办?对此,广州妈妈网的网友平凡之歌跟我们分享了她的经验。“可怕的两周岁”。差不多从2岁开始,孩子进入“第一逆反期”,自我意识变得强烈。我们通常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感到泄气和灰心。但仔细想想,这个小家伙正在尝试独立,试探自主,我们得跟上脚步,和他/她一起成长。第一逆反期两岁多到三、四岁的孩子,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对大人的提议说“不!”这个阶段,被称为人生的第一逆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可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了自己的主张,所以对于父母的要求常做出一些故意的反抗行为,表现为执拗、任性。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发展阶段。逆反期来临的迹象1、凡事要求自己干。2、喜欢发号施令,喜欢拿主意。3、对大人的劝告置若罔闻。4、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惜以哭闹来反抗。5、喜欢唱反调,对大人的提议,第一反应是说“不!”应付逆反宝宝的策略1、不要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这样只能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强烈。父母过分激烈的反应会给他一个错误的感觉,即当他说不的时候,他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2、用幽默来化解即将对峙的气氛,有意思的说法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你的要求。3、正话反说,针对什么都说“不”的孩子,设个小圈套给他吧。4、把任务变成有趣的游戏。5、适度的冷落。6、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每一点进步。7、给孩子选择和做决定的权力。妈妈爸爸要知道当你给孩子讲清楚道理时,他开始可能会似懂非懂,但时间久了,孩子心中就会肯宝父母的道理,并以此为行为准则。所以,以简明的语言讲道理,从长远看是非常有效的早期教育。想要知道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原帖链接。文章来源于广州妈妈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gzmama.com/thread-2996627-1-1.html

如何应对2岁宝宝的叛逆期?

孩子的第一个心理逆反期在两岁左右。不少妈妈这时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宝宝更有主意了,更愿意甩开妈妈的手自己做事情了。那么,当宝宝到了叛逆期,我们该怎么办呢?天津妈妈网网友可可妈妈在论坛发帖,分享了她家宝宝第一个心理叛逆期的经历,一起来看看吧。可可快要19个月大了。通过可可近期的表现,我发现,可可到了第一个心理逆反期。近来可姥总说可可上下楼不愿意被牵着手,如果姥姥为了她的安全执意牵手,可可会非常烦躁,并用尽全身力气甩开。在地板上更喜欢光着脚丫走,在家里穿开裆裤也会故意坐到瓷砖地上,大小便也不坐鸭鸭坐便器了,等等等等,与几个月前那个乖巧温顺的可可判若两人。既然遇到了,就不可以忽视。可可姥姥每天都会跟妈妈说说可可一天的情况,才知道小区里与可可同龄的孩子都有类似的逆反表现,而可可的表现并不是最挠头的。通过近期的观察,可妈认为逆反并不是坏事,相反,正是孩子自主学习的发展阶段。此时的宝宝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如何利用而不压制,是我们需要通过尝试解决的问题。1、一天晚饭时,可可突然把手里的勺子放到地板上。可妈腾的站起来把勺子没收,并严肃的讲明原因:勺子是用来吃饭的,不是放在地上的,这是非常不卫生的,明白吗?可可哇的一声嚎啕大哭,钻到姥姥怀里告状。可妈迫于压力,只能再找一把干净的给可可。谁知转眼的工夫,勺子又出现在了地板上。可姥一语道破,有主意了,想做什么就非做成不可。是啊,这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有目标,则一定会排除万难做成不可。但是原则还是要坚持,只是要绕道行之。于是,可妈“咦”的一声故做沉思状,然后拉过可可询问:宝宝,你说,小勺子是不是困了才躺在地上的呢?可可说:睡觉。对哦,勺子困了要睡觉,但是地板上凉,我们把她放碗里让她睡好不好?然后把一个碗塞到可可手里。这样做无异于冒险。因为,碗极有可能跟勺子一样被放在地板上,再或者,被摔碎了也说不定。只见可可攥着碗边,蹲下去把勺子放在碗里,“妈妈给----”交给妈妈邀功。“谢谢宝宝”。逆反期的孩子其实更加渴望来自家人的信任。被信任,而后被给予行为权,比限制说教要有效。并且,大人的语言僵硬无趣,可可这个年龄的小朋友不一定会懂。跟孩子一个高度看待事物,并用贴近他们的语言婉转表达并达到预期,孩子自然不会抵触。2、可可的腿脚工夫很强。逢台阶必上,甚至路旁便于行人推车的坡地也是她的游乐项目之一。每次走坡地,姥姥拉她,甩掉。妈妈拽她,甩掉。无奈,妈妈只好走在后面,双臂呈括弧状在后面保护。小家伙竟然如履平地,走的很稳。原来我们一直低估了孩子对危险的预估能力。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身为家长的我们更了解自己。3、可可喜欢在小区外的便道上奔跑,便道下是停车场,往来车辆,停停走走,而可可一直很喜欢大迪迪,经常一边叫着大迪迪一边开心的飞奔向停车场。可妈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让可可远离危险。拉回来,又跑回去。再拉,再跑,如此往复,可可的好奇心常在,危险不减。无奈之下,可妈绕着树开始跑,可可奇怪妈妈的疯狂表现,然后开始奔向妈妈,玩起了追逐游戏,一直到家门口。如果姥姥没有跟着,可妈是绝对不敢这么玩儿的。不过,对于这样的情况,转移她的注意力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4.每当妈妈扫地,可可总会过来抢扫帚。不给就哭,给了就抡。刚扫好的垃圾被摊的到处都是,既然这样,你干好了。于是,妈妈每次扫两下 主动把扫帚交给可可,或者干脆让她扫,小家伙的好奇心被满足,新鲜感一点点淡化,认真的扫几下,把扫帚再还给妈妈。爸爸妈妈姥姥就此给了可可很多干活的机会,扔废纸等的工作统统交给她来做。小家伙认真负责,踩踏板开垃圾桶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事例很多,每天都有新状况,每天都有不同的难题等着我们一起学习和解决。在逆反期中的孩子,粗浅的发展着自己的判断能力,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保证孩子的安全,第二则是尽量顺应而不否定。顺应,并不是要完全的服从,而是正向看待逆反现象。很多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去决定。比如:某天可可拉着可妈到小超市买东西。可爸在后面告诫可妈不能进去,进去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要什么买什么,坏习惯的源头。无奈可可力量了得,可妈只好跟着可可,可可进去后直奔火腿肠,挑了一个给妈妈。宝宝饿了?可可说嗯。想吃吗?可可说想。可妈拿起另一个更大的问,这个要吗?好大啊。可可摆摆手,不要。那好,可可把火腿肠给阿姨,妈妈付钱。可可乖乖递给阿姨,阿姨说这个辣。可可还给妈妈说辣。好吧,我们换一个不辣的。可可还是自己去选。然后交给阿姨的同时等妈妈付钱。第二天,可可又拉着妈妈过去,在超市门口站住了。妈妈问:饿吗?饿我们就进去。可可摆摆手,拉着妈妈转身离开。孩子不会说谎。“要什么就给什么”还是“给什么就要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要,需要理由,给,同样需要理由。万事皆有因,孩子从小就知道。第一个是我们大人的错误,第二个还是我们大人的错误。当然,可可目前还有一些问题可妈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例如在外面玩耍,可可从不开口说话。纵使喜欢某样东西,姥姥趁机以此作为交换试图引导可可开口回应,可可宁肯放弃而后扭头走掉也不张嘴说话。回到家里则充分显示着自己的语言飞速期的成果,甚至于指着国旗的图片说伊朗和巴西等。对此可妈也没有办法,不能强迫,陪可可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可妈装作对一切都很新奇的样子说个不停,然后蹦出几个问题求可可老师解答:比如这里有几只狗?大不大呢?可可往往会回应,但是仅仅是跟妈妈互动而已。总而言之,可可的逆反还在继续,可妈可姥等也在继续尝试,希望可可平稳度过逆反期,并在此过程中享受成长的快乐。看完可可妈妈分享的可可叛逆期经历后,对你是否有帮助呢?查看更多回帖,点击原帖链接:http://www.tjmama.com/thread-91127-1-1.html

宝宝叛逆期有何表现家长如何应对

人有三个叛逆期,两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宝宝叛逆期正在低龄化。宝宝叛逆期有何表现,家长如何应对呢?

幼儿叛逆期

人有三个叛逆期,两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七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1。情绪表现

处于“宝宝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性行为为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大人,所以什么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是一平起平坐的尊重,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指挥,被使唤,因此你叫他走东他走西。但2岁的孩子也会突然很粘人,害怕失去最亲的人。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剧烈,又变化无常。他会在两个极端摇摆不定:“要----不要,行----不行”,有的宝宝还很难接受新的事物,没有吃过的食物,没有穿过的衣服等他都不要。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3个叛逆期,2-3岁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叛逆期,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叛逆期正在低龄化。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反映无法很好的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总是不听话,不知如何去引导,所以就导致孩子的叛逆期不仅孩子在经历改变,家长也被这一改变“折腾”的烦恼不已,不知所措。

2。如何应对

首先要理解儿童做某件事的动机及愿望

幼儿期的孩子时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他们还不太懂什么是危险的事情,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当成人限制他们的愿望或制止他们的行为时,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意甚至反抗,与你背道而驰,喜欢说“我不”等。在这种情况下,大人便责怪孩子“不讲道理”、“不听话”等,其实是冤枉了孩子,因为这是孩子独立与探索的愿望强烈于服从,孩子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就是尝试新奇、刺激的事物。

作为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儿童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要求,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后,他们的叛逆行为,叛逆性心理自然就逐渐减少。当孩子的意见和我们的意见相矛盾时,可以利用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孩子吸引开,待问题解决后,再找适当的时机去进行说理教育。例如:孩子看见地上有一堆沙子,非常高兴,就抓起沙子往天空中抛洒,弄得地上、头发里、衣服上都是沙子,如去把他拉开,不让他玩,他肯定哭闹着不依,如果我们拿来铲子、漏斗、过滤的网等东西,孩子看见后,马上就会高兴地玩起来了。这样不仅避免了一场风波,而且孩子通过玩沙,既了解了沙的特性,又开发了智力由此可见,理解、尊重、暂时满足幼儿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

当然,适当满足孩子的要求,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味地迁就。否则会给孩子的身心发展投下阴影。

第二、要适当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当孩子没有道理而又不能满足他们时,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闹、让孩子自讨没趣,等孩子情绪好转,能听讲道理的时候,再慢慢来进行教育。这 方法反复几次,孩子自然知道哭闹、不满也无法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不理睬”是一种教育艺术,当今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不愿成人过多的参与自己的活动,束缚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经常对成人表示不满或产生反抗心理。我们不妨在没有危险伤害的情况下,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活动,让他们在尝试中吸取教训、经验,品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即使成人想帮助他们,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着自己独立心理及行为方式,我们作为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适当地学会“不理睬”,对幼儿的成长有益无害。

第三、要培养儿童的爱心、同情心。

幼儿的叛逆性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破坏性、挑斗性。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心、同情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同情心、爱心是人类共存共生的基础,也是人生观教育的关键。如对同伴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打人,不欺负人,敬老爱幼,同情弱者,尽量去帮助别人,保护动植物,疼爱父母等。这也是教育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有效手段。如果幼儿有了这种爱心、同情心他们的叛逆性心理就会大大的减弱。

总之正确对待幼儿的“叛逆性”心理是一门教育艺术,孩子只有在成人的精心培育下,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

本文Hash:5532598694c9fa3f3127c87839f1f5b0a3c5971c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