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让孩子走出挫折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对遇到挫折,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挫折并且走出挫折,重新的站起来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儿童情商乐园专业情商训练师朱美珍,给家长很多有用的建议:

让孩子轻松走出挫折

●给孩子了解挫折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面对悲伤、沮丧等负面情绪的困扰。如果家长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挡住伤害与困难,那他就永远学不会如何应对挫折。专家建议家长一定要克制“想帮他一把”的冲动,给孩子提供了解挫折的机会。

●让孩子有机会放出光芒

你要努力去发现孩子擅长做哪些事情,并且鼓励他去做。如果女儿的算术总是不如别的小朋友,却很有舞蹈天赋,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虽然你的算术不是最好,芭蕾班你却是最棒的,我知道,你最喜欢跳舞了。”在某一领域里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挫败。

●让孩子知道失败是啥样

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龅牙兔《失败长得什么样》这节课,就是帮助孩子学习应付失败情境,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建议。比如:考试失败是因为“我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我的复习不够充分”而不是“我比别人笨”。

●给“努力”一个A+

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成功与教他正视失败同样重要。当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幅拼图,应该告诉他:“我知道你一直很努力,祝贺你终于成功了。”让孩子明白:成功意味着掌握了一项技能,获得了成长,而不只是在炫耀。

小编总结: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一些挫折,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些“风雨”的考验,然后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站出来给孩子鼓励、给孩子引导。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在家长心中,他们永远是最完美的,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个个挫折。

四招让孩子走出胆小怪圈勇气是这样练成的!

【妈妈网特稿】胆小的孩子与勇敢的孩子相比,多多少少会吃一些哑巴黄连,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以后,在人际上面会有很大的障碍。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帮助胆小懦弱的孩子寻找勇敢的阳光呢?

一、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和睦平等,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环境里,儿童也会养成开朗、勇敢、感情丰富、自信心强等积极性格。所以,要培养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就要先给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其次,要满足孩子的归属感,使孩子感到被爱、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的活动,要保留孩子对合理要求的选择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心情轻松愉快,言语无拘无束,有什么想法都敢于、乐于同爸妈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孩子胆小怎么办

二、认识新的小伙伴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同龄勇敢的小伙伴就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因为孩子在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放松,表达自己也变得比较容易。当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得合群时,爸妈要及时鼓励、强化,这样会对孩子形成开朗的性格有所帮助。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孩子,爸爸妈妈要鼓励他们多到同龄小朋友的家里做客。也可以为孩子邀请孩子的小伙伴到家里来玩。孩子尝到当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会兴奋、喜悦,会主动带小伙伴参观家里,忙里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这样不知不觉中他们就增强了自信心,塑造了开朗的性格。

三、从故事中学会勇敢

让孩子从故事当中的英雄人物身上领悟到勇敢的光彩,哪怕是抵御大灰狼的小白兔,也可以让孩子明白要勇敢战胜敌人的道理。妈妈要学会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勇敢。当图书中或电视节目中出现英雄人物时,妈妈要注意收集,过后给孩子讲述。当孩子听故事的时候,妈妈要密切地观察孩子的表情,然后要适时地对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给予肯定和评价,从而启发孩子学习这种勇敢精神。

让孩子直面恐惧很重要

四、正面恐惧的来源

有一些家长其实自己也在无意之中将孩子引导到胆小的方向去。家长要注意,不要用恐吓和欺骗的方法来误导孩子。比如在孩子害怕黑暗不敢入睡时,有很多家长会说:“再不睡,就有鬼魂来吃你!”,这样做反而让孩子害怕黑暗。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样的:“不要怕,关上灯才能不晃眼,好好睡吧!”国外儿童心理专家曾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4岁的男孩睡觉时梦见一条蛇要咬他,他告诉了妈妈,妈妈便拿出棍子“打蛇”。专家们认为,这样只能给孩子一个屋子里真有蛇的印象,反而更害怕。如果妈妈打开灯,让孩子看看屋里并没有蛇,孩子会安心睡去。可见,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消除孩子的恐惧是十分必要的。

挫折帮孩子走出天然自恋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之中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

有些孩子则是幸运的,他们离开父母亲人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

在0~2岁时,怎么满足孩子的需要都不会犯大的错误,但从2岁开始,做父母的必须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让他意识到,世界并非是围绕着他而转,其他人是和他一样重要的人。他要自爱,但同时要爱人。

爱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并且,这样做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两难的困境当中,一方面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独立,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需要认真思考,需要不断创新。相反,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而且一成不变。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放纵型溺爱的代价

冬天的一个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皮鲁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里后,皮鲁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果不见了。那块糖果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果。发现糖果没有了之后,皮鲁着急地哭了起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安慰他,并承诺第二天给他买他最喜欢的玩具。但是,皮鲁没有妥协:“我要!我要!!我一定要!!!”

皮鲁打着滚哭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看得实在心疼,便带上照明工具,“倾巢”出动,沿着回来的路进行“拉网式”搜寻。眼看到了午夜12时,糖果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到因绝望而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经历小小的失望就这样歇斯底里,预兆了未来灾难的来临……

皮鲁长大了,想找一个女朋友,但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滚哭闹,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

在医院里,皮鲁被抢救过来了,但是他却 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但是他恨恨地说:“我就想要她!要她!一定要她!!”

从一块糖果开始,皮鲁被无休止的满足温柔地包围着,直至失去了理性……

本文Hash:c4907ce276548fb3f049ea6d63bb6d070497526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