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同情心重要吗

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有个阶段常常会咬人、打人,这时候他是在发展他的口、齿和手的功能。但这个时候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孩子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变得缺乏同情心,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这不是正向的培养方向,也会使人在社会中处于孤立状态,难以融洽与他人的关系,不利于其发展。

因此,当孩子有上述行为时,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鼓励,而要告诉他,打人,别人会疼的,“如果小朋友打你,你会不会疼?”要告诉孩子,小动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撕烂了,它会哭的”。用这样的方法一点一点培养出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的安慰行为能力,从而使他学会在别人碰到问题的时候,去安慰他、帮助他。

安慰行为是关心他人的一种表现。其产生基于儿童对他人的情绪具有理解能力,同时要有关心他人的意识,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行为对宝宝顺利融入社会、协调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安慰行为能力发展好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个性,成年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则会导致孩子的不良个性,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1—1.5岁是儿童安慰行为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因此,父母要在这个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慰行为能力。

宝宝同情心培养父母管教很重要

同情心是对他人的感受作出的一种敏感的心理反应,拥有同情心的宝宝往往在群体中更受欢迎与认可,而且,如果宝宝从小就很有同情心,那么未来在家庭中也能扮演好父亲母亲的角色;在工作中可以成为优秀的合作伙伴乃至领导者。那么,如何认识并对待宝宝们的好奇心呢,请爸爸妈妈们耐心看看下面小编为您总结的小知识。

同情心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很多情感沟通与交流就是赖于同情心,有了同情心我们就可以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了解别人,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更好调和人际关系,为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什么是同情心?

同情心,简单地说就是了解他人的感受,这种能力在人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学习、工作、管理、家庭中都需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我们具备敏锐地感受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罗森索针对儿童的非语言敏感性测验发现:敏感度高的儿童在学校比较受欢迎,情感也比较稳定,在校表现更好,即使他们的IQ并不比那些敏感度低的儿童高。

同情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培养宝宝的同情心

细心的妈妈都会发现,自己不到1岁的宝宝在看到其他的孩子摔倒在地哇哇大哭时,常常也会浮起泪水,甚至宝宝还会赶紧躲进妈妈的怀里寻求安危,仿佛摔倒的就是自己。在一些早教中心,有的宝宝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而哭闹时,其他的宝宝会皱起眉头同情地看着他,有的宝宝则会自告奋勇地走到哭闹的宝宝面前,给他玩具或食物试图安慰他。事实上,宝宝从出生开始,听到别的婴儿啼哭就会觉得难过,这是人类同情心表现的最早征兆。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儿还没有完全明了人我之分时就能同情别人的痛苦。1岁左右宝宝开始明白别人的痛苦是别人的,但是他自己依然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时候的宝宝看到妈妈哭,就会给妈妈擦眼泪,同时也会用手擦自己的眼睛,尽管他并没有掉眼泪。这种行为的模仿在1920年的时候被心理学家命名为"同情心"。

到了3岁半,宝宝不再做简单的行为模仿了,而是能够区别他人和自己的痛苦,也较能安慰别人。但是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对他人情感的敏感度出现分化,有的宝宝表现得很敏锐,有的宝宝则渐渐变得冷漠。

这是为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瑞耶若做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后显示:宝宝同情心的差异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有极大关系。

父母怎样影响着同情心?

心理学家建议父母在亲子亲密的时刻,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感觉是有感受的,是感同身受的,并能及时做出回馈。心理学家史登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模仿婴儿的动作只是表示你明白他在做什么,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你了解他的感受,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回应。"

小编总结:同情心来源于对外界敏锐的感知力,同情心一面源于天性,一面则来自于对他人的模仿行为。父母作为与孩子最频繁接触的人物,是孩子最经常模仿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年幼的宝宝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爸爸妈妈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宝宝们同情心的发展施以积极的影响。

准妈妈的心情对宝宝十分重要记得要微笑

导读:处于孕期的妈妈在无论是在心里还是生理上都有不小的变化,其中心理上面的变化容易导致妈妈心情烦躁,坐立不安,这样有点影响孕妇的生理健康,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介绍了三部曲来解决这一些问题。

准妈妈要调节心态

一部曲:淡然对早孕遇事心豁达

妊娠早期(孕第1~3月)孕妇可能出现各种身体和心理的不适,这一时期孕妇的心理变化较为显着,表现为情感多变,经常处于矛盾、烦恼、抑郁、焦虑和疑虑之中;心理变得脆弱,好激动,依赖性增强;好担心,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孕育胎儿或胎儿是否正常总是持怀疑态度;对自己曾接触过某些不利因素如射线、药物、电脑等过度忧虑;担心会造成流产,开始对性生活产生畏惧和回避心理等等。

孕早期是一个心情起伏较大、生理反应也比较明显的关键阶段,准妈妈要注意在以下两方面来进行自我调节:

1、调节早孕反应

早孕反应通常表现为口味改变、不喜欢闻某些气味,有的还会孕吐并伴随体重下降等症状。根据医生们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孕吐与心理因素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准妈妈厌恶怀孕,心理和情绪变化大,就比较容易出现剧烈孕吐和其他反应。而相反,如果准妈妈心理稳定,乐观开朗,相应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剧烈,或者一段时间之后,就逐渐减轻。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准妈妈只要放松心情,随口味变化做些饮食上的调整,就能够顺利度过。

2、遇事保持豁达

有些准妈妈盼子心切,又对将来的生活感到茫然,因为对住房、收入、照料婴儿等问题的担心,导致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这些不良心态致使准妈妈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甚至会表现出神经质,对胎儿十分不利。因此,准妈妈要尽可能做到凡事豁达,不斤斤计较;遇到不顺心的事,也不要去钻牛角尖,丈夫和其他亲属应关心和照顾准妈妈,使准妈妈的心理保持在最佳状态。

准妈妈要保持好心情

二部曲:定期做产检知情心更安

妊娠中期(孕4~6月)孕妇对生理和心理变化已经较为适应,心理状态一般较平稳,因担心自身健康状况和胎儿发育是否正常,可能产生轻度焦虑,但一般无不良影响。妊娠中期发现异常的孕妇,例如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发现胎儿畸形等,则因为面临该如何治疗、是否中期引产等决策,心理负担较重,可能使病情更为不利。对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所以,孕中期心理保健的重点应在于通过生活、工作和休息的适当调整,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方法如下:

1、坚持产前检查

孕中期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病理状况,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贫血等,放松对身体状况的注意,很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所以,准妈妈在这个阶段仍然应定期到医院接受检查。

2、预先了解分娩过程

虽然距分娩时间尚有一段距离,有些孕妇会从这时开始感到有些惶恐不安,过分恐惧并不是好办法,如果准妈妈预先学习一些分娩的知识,对分娩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就会减轻这种情绪上的不安。这时候,准妈妈可以和家人一起为未出世的宝宝准备一些必需品,这样也能使准妈妈心情好转。

本文Hash:033ff70cd3ee3ff2b8370d7306b81f60deda968c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