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背负“称赞”也是一种压力

情景剧上演

有一天,洋洋帮妈妈扫地,妈妈说:“你是个好孩子。”又有一天,洋洋从幼儿园带回自己的画,妈妈说:“你真聪明。”妈妈相信,经常夸奖孩子可以帮他建立自信,有安全感。

当洋洋和妈妈一起画画的时候,他每画几笔就会停下来问:“我聪明不聪明啊?”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地表扬他“聪明”,洋洋就不愿意再画下去了。

周末,一家人出外游玩。大家坐在草地上野餐。六岁的牛牛一个人静静看着风景,陷入了沉思。妈妈对牛牛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今天你乖极了。”片刻之后,牛牛拿起一个西红柿扔向了妈妈,把妈妈的衣服弄脏了。

妈妈错在哪里?

如果孩子常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因不想冒险失去高分,而不大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夸奖也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著名的心理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分为两大类:即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其中死的本能,常常代表了一种破坏的本能。后来,牛牛慢慢说出了自己捣乱的原因:野餐时,妈妈一直抱着弟弟喝牛奶,此时他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妈妈不小心将弟弟掉到河里,那么以后就只能疼爱他一个人了,他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很害怕,很内疚。就在这时,妈妈夸他乖,这样的夸奖让他觉得惭愧,于是他就不顾一切地表现出自己不配那个夸奖的样子来。

许多孩子经常会有针对家庭成员的破坏性愿望,比如他也许正在希望妈妈赶快消失,当父母跟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时,他会感到无法接受,因为他对自己的这些想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为了显示他的“真我”,他只好不做“好孩子”,而表现出不端的行为。

“你是个好孩子”、“你真乖”这样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有时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

心理学家支招

当孩子帮助妈妈扫地后,说他辛苦了,或者说地面看起来多干净呀,这样的评论才是平常的,自然的。但如果夸奖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没有你,妈妈该怎么办呢”则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他也许觉得自己离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还差得远呢,接下来他们可能会用不端的行为表现来减轻自己的内心负担。

称赞就像青霉素,绝不能随意用药。在对孩子进行夸奖时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尽量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尽量少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就会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学会面对艰难的任务坚持不懈。而对品格的直接赞美,如果没有孩子的努力作为明确而充分的理由,那就像建沙上的塔一样没有基础。

与其说“你画得真好”,不如说,“你画得很认真,我很高兴”;与其说“你真棒,数学考得这么好”,不如说“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与其时时告诉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不如让孩子知道,“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你有你的优点和弱点,强势和不足,喜好和厌恶,而且我知道你在努力进步”。这两种赞扬之间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区别,其中的分寸要靠妈妈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把握。但总之,我们想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们喜欢和欣赏他们的努力,工作和创造,我们也能接受他们的局限和不足。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赞扬让孩子们对自己有一个现实的认识,从而避免受到外界的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

父母过度的称赞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压力

称赞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可是过度的称赞,往往使孩子做出不端的行为。那父母应该怎样做才是适度呢?让专家给我们支招。

情景剧上演

有一天,洋洋帮妈妈扫地,妈妈说:“你是个好孩子。”又有一天,洋洋从幼儿园带回自己的画,妈妈说:“你真聪明。”妈妈相信,经常夸奖孩子可以帮他建立自信,有安全感。

当洋洋和妈妈一起画画的时候,他每画几笔就会停下来问:“我聪明不聪明啊?”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地表扬他“聪明”,洋洋就不愿意再画下去了。

周末,一家人出外游玩。大家坐在草地上野餐。六岁的牛牛一个人静静看着风景,陷入了沉思。妈妈对牛牛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今天你乖极了。”片刻之后,牛牛拿起一个西红柿扔向了妈妈,把妈妈的衣服弄脏了。

妈妈错在哪里?

如果孩子常被称赞聪明,那么他很可能因不想冒险失去高分,而不大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夸奖也可能导致紧张和行为失当。著名的心理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分为两大类:即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其中死的本能,常常代表了一种破坏的本能。后来,牛牛慢慢说出了自己捣乱的原因:野餐时,妈妈一直抱着弟弟喝牛奶,此时他冒出了一个念头,如果妈妈不小心将弟弟掉到河里,那么以后就只能疼爱他一个人了,他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很害怕,很内疚。就在这时,妈妈夸他乖,这样的夸奖让他觉得惭愧,于是他就不顾一切地表现出自己不配那个夸奖的样子来。

许多孩子经常会有针对家庭成员的破坏性愿望,比如他也许正在希望妈妈赶快消失,当父母跟他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时,他会感到无法接受,因为他对自己的这些想法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为了显示他的“真我”,他只好不做“好孩子”,而表现出不端的行为。

“你是个好孩子”、“你真乖”这样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有时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对培养孩子自立、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响的品质没有帮助。

心理学家支招

当孩子帮助妈妈扫地后,说他辛苦了,或者说地面看起来多干净呀,这样的评论才是平常的,自然的。但如果夸奖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是妈妈的好帮手”“没有你,妈妈该怎么办呢”则可能让孩子感到不安,他也许觉得自己离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还差得远呢,接下来他们可能会用不端的行为表现来减轻自己的内心负担。

称赞就像青霉素,绝不能随意用药。在对孩子进行夸奖时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尽量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尽量少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那么他就会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学会面对艰难的任务坚持不懈。而对品格的直接赞美,如果没有孩子的努力作为明确而充分的理由,那就像建沙上的塔一样没有基础。

与其说“你画得真好”,不如说,“你画得很认真,我很高兴”;与其说“你真棒,数学考得这么好”,不如说“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与其时时告诉孩子“你是个好孩子”,不如让孩子知道,“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你有你的优点和弱点,强势和不足,喜好和厌恶,而且我知道你在努力进步”。这两种赞扬之间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区别,其中的分寸要靠妈妈根据孩子的情况来把握。但总之,我们想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们喜欢和欣赏他们的努力,工作和创造, 们也能接受他们的局限和不足。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赞扬让孩子们对自己有一个现实的认识,从而避免受到外界的评价性赞扬的压力干扰,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

陪孩子时玩手机也是一种“冷暴力”

波士顿医疗中心行为儿科学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带领研究小组观察带小孩在快餐店就餐的父母。统计显示,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进餐过程中不时使用手机;73%的父母进餐过程中至少使用一次手机;超过15%的父母在进餐过程接近尾声时使用手机。孙岩女士家有1岁的小宝宝。自从家里安上无线网络,孙岩和老公总忍不住打开手机刷微博、玩微信,卧室里、马桶上甚至看电视时也“机”不离手。孙岩说,孩子在边上闹腾,自己觉得无聊,也忍不住抱着手机上网玩,喂着奶她觉得无聊,也总惦记着玩手机,渐渐地,孩子似乎也对手机产生兴趣,看到父母玩手机就爬过去拼命抢,竟然学会了用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孙岩坦称,玩手机时孩子来抢,自己通常会表现得不耐烦,过后想起来挺后悔。其实,父母患手机依赖症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郭公社说,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拉德斯基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不过也有孩子“自娱自乐”的个例。英国《每日邮报》10日援引拉德斯基的话报道:“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而孩子在自娱自乐时,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也会分心关注父母的举动,以及想知道父母使用手机的原因。“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真正的沟通不是特意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进行的。”郭公社说,“单纯呆在一起但不去关注孩子,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外出游玩参加活动。”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如何摆脱手机依赖?为了摆脱对手机的依赖,首先要改变认知。心理医生认为,手机和网络只是社交的一个虚拟手段而已,跟朋友见面聊天、与朋友相约运动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改变自己的生活圈。心理医生的几条小建议:关键在于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要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流,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健身等,尽量通过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样化的娱乐活动释放压力,生活丰富多彩了。建议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着离手机远一点。例如,在坐长途车或者公交车的时候,很多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来玩,其实可以带一本书、报纸或者杂志上车,在车上静下心来,看看书报,欣赏车外的风景,放松一下身心。尝试出门不随身携带充电宝,由于智能机耗电较快,这样就可以逼着自己减少手机上网的时间,是个很有效的办法。甚至可以为自己换一个非智能手机,功能单一、无复杂操作,对手机依赖的毛病或许慢慢就没有了。对于中小学生,由于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还不够强,家长们最好 要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手机,最好就是只能简单地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手机,这样可以人为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手机对孩子们的影响最后,专家建议,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可以考虑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小编语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最美好的,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7大主要问题,其中一项尤为值得人们关注,就是“年轻父母,失陪不失趣”,其中手机开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所以爸爸妈妈们放下手机全心全意的陪孩子玩会儿吧,别让手机疏忽了家人与朋友。

本文Hash:800d054a90fd1d01a6ed5a78dd8510411bb5167a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