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做?

1、更新爱的观念,改变爱的方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宝宝。培养宝宝自理的能力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为其今后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这种爱的观念和方式往往被许多父母所忽视。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宝宝的疼爱表现在细致周到的照顾上,并事事代劳。殊不知这些父母在不经意间丢失了宝宝动手学习的机会,造成宝宝的依赖性,使其失去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实在令人遗憾。改变爱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宝宝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

2、确定适当范围,支持宝宝“自己来”。凡是宝宝能自己做的事,必须支持他自己做,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自己来”的范围。如1岁的宝宝吃饭时要自己来,便可满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饭洒到桌上;2岁左右的宝宝要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爬楼梯、穿脱鞋子等等,均应支持,允许他自己做。这样既可锻炼宝宝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又可增强宝宝自理的能力。

3、耐心指导,教会技能。由于宝宝年龄小,能力差,在尝试“自己来”时往往搞得一塌糊涂,不要对孩子的“异想天开”、“以下犯上”横加指责。容许孩子“篡”一下权,天塌不下来。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但孩子却经历了新的历练。父母应耐心指导,做好示范,教会宝宝“自己来”的技能,帮助宝宝进步、成功,从而获得足够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责,否则势必导致宝宝胆怯、消极、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经常提醒,持之以恒。许多事情宝宝要自己来只是凭一时的兴趣。而宝宝的兴趣广泛却并不稳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兴趣了。因此要使宝宝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必须靠父母的帮助和督促。经常提醒宝宝按时去做该做的事,如“该洗脸了”“该洗手了”等。若宝宝不愿自己做时则可说:“妈妈知道宝宝很能干,一定会做的。”或说:“宝宝上次做得那么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以此来强化爸爸妈妈的指令,激励宝宝持之以恒,以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另外,当宝宝在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时,父母应看着他做完这件事,不要让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废或不负责任地乱做一气。事情做完后应及时评价,特别应多给正面的赞扬鼓励,以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宝宝愿意自己来做的事情确属其力不能及时,要耐心讲清道理,让宝宝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制止。

父母如何做好老师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老师。父母应该如何做好老师角色呢?看看下面专家的介绍吧!

孩子的成长,父母是很重要的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孩子的成长是快乐的。作为家长,要持什么观点和做法,才能让孩子轻松愉快的成长,从而发现自己的潜力。看看本文就知。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家长要接受下面的几个观点:首先人能不能客观地感知外部世界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结论,人能否客观地知道自己,人能否客观地知道孩子,这也是一个相似的问题。家长到底怎么做对孩子成长有帮助,虽然主流的儿童教育书籍会给我们一些指导,但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这样的引导却又是不确定了。哲学的终极问题正是:“我是谁?”人类终其一生的努力全在了解自己是谁,所以连自己是谁都不甚了了,怎么就可以知道别人是谁?要接受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我们就不得不相信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他自己。每个孩子都是个别,我们每个人也是个别,我们生活在过去的经历、经验和社会意识中,我们从孩子身上更多是看到自己,看到自己曾体验过的情绪与行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每个孩子从母体中新生也必然携带了全部自然的信息。在未被人类文化、语言、价值体系影响以前,孩子是以自然的知觉在感知外部世界。很多知觉的模型早就蕴含在生命体系中,孩子是在大自然信息引导下从生命内部唤起生命的智慧。家长要相信自然蕴含的智慧远胜于人类科学表达的智慧,所以让孩子亲近自然,接受自然的滋养正是提升孩子心智能力的最佳途径。不管理性的知识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多重要,但由于社会现实中人类文化比比皆是,家长要有一种补偿意识,尽可能让孩子在一种更自在的方式中成长,尽可能地给予孩子更饱满的自然信息。我们的孩子将以成年的方式生活在2030~2050年,那是属于他们的世纪。家长需要思考的是把孩子引向过去,还是把教育导向未来?未来取向的教育必须在未知中去寻找,因为孩子一定比我们更适应未来,你不能比孩子更贴近它。我们习惯在已知中去寻找看问题的方式与问题解答,现在我们要学习在未知中去探索与解决问题,放弃头脑中一些既定的知识和概念,才能沉浸在孩子的世界里和他分享成长的快乐。学习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而非理解孩子,用感觉去互动,以接纳去分享,而不用价值观去选择并推销自己的生活哲理与忠告。孩子的福祉在于整个社会的人性进步。不管多么起劲地去教育和引导孩子,真正让孩子能够得到幸福保证的是社会。家庭的文化、习惯、情感的传承可以部分决定孩子对生活的感受,但不能替代社会对孩子生活、行为、人际关系的决定。为了孩子我们今天要开始承担社会的责任,让孩子在一种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感激的人文环境中长大。我们今天如何创建这个世界,我们的孩子未来就会在什么样的起点开始创造他们的世界人,这是所有家长们要为孩子们做的最重要的事。

父母如何做到“慢养”孩子?

相比于超前教育等功利性家庭教育模式,现代很多家庭都流行“慢养”孩子。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是做任何事情的基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同样需要这样。那么如何才能成功“慢养”孩子呢?本文将一一介绍。

《圣经》里说,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有时。

养育我们的小孩,就像成长,就像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这是一个飞快发展,急速变化的时代,这是一个时间宝贵,效率至上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匆忙得让人焦灼的时代。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像巨大水泥搅拌机里的石子,身不由己地跌跌撞撞地跟着快速运作。这样的匆忙和催促,也带进了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当中。成长只能是缓慢的,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与口味。缓慢在植物那里是成长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却成了稀缺元素。所以有时候,妈妈必须提醒自己,慢一点儿,慢慢来。生活的慢养急着要求孩子控制大小便:“怎么又尿湿了裤子?再这样要打了啊!”——儿童一般要2岁左右才会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接受如厕训练,在此之前出现尿湿裤子的情况都是正常现象,何况不同的孩子发育快慢也不一样。过早强迫训练孩子规律排泄,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甚至遗留长期的身心问题。“妈妈太忙了没空做饭,去吃点炸鸡炸薯条吧!”孩子的味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偏爱快餐店里高糖高油高盐的口味,如果经常吃快餐,一旦养成味觉习惯,他会觉得天然的食物没味道,不好吃。妈妈做的饭,比起快餐来说当然很“慢”,很麻烦,要买,要洗,要切,要煮,但除了营养全面,烹制过程放心,饮食的心理习惯也是最重要的所在,一家人快快乐乐聚在一起用餐的时间,天然的甜味清香代表了妈妈的耐心与爱心。而快餐,因为来源迅速,会给孩子一种错觉,食物来得很方便,只要想吃,就应该马上吃到,体会不到对食物的珍惜,和对他人劳动的感恩。还有,这样的话语会不会让你感到熟悉?“快点吃别磨蹭了!”“快点穿衣服,我来帮你拉拉链!”“玩具,就得像妈妈这样收拾,瞧,又快又好!”……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德国从事“7岁儿童认知世界”课题研究的教育专家多纳塔艾申波茜认为,一个7岁的孩子,应当有这些本领:单独修理一件东西(修补图书、给玩具按一个螺丝钉);能整理物品,分门别类地使用纸箱、塑胶袋、抽屉和木匣;研究过皮包上的拉链和门上的锁,会使用插销和钥匙;不会将自己不小心反锁起来;拧过螺丝,替电器换过电池;能倾听别人把话说完,排队时也能够耐心等待;体会过等待的滋味,懂得不是所有愿望都能立刻实现……这一切,都需要孩子亲自去体验才能学习,是旁人催促不来的。1234

本文Hash:b0ec6d947d681455d9455f95035a5903503e6af5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