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剧集《雷霆扫毒》背后的教育理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父母对于幼儿教育的责任重于泰山,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大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然而很多父母却完全没有一个自己成熟的的幼儿教育方法和理念,以为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好,姑且不顾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以至于危害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该如何进行幼儿教育

剧集引入

之前在广东地区刮起一阵收视浪潮的TVB热播剧《雷霆扫毒》刚刚收官不久,有多少人还在为剧中林峰和徐子珊所扮演的角色感到纠结呢?又有多少人对于剧中的恶霸潘学礼潘SIR恨之入骨呢?有太多人不满结局中潘SIR竟可以死得如此痛快,或许人们已经惯性认为像这样十恶不赦的坏人就应该连死都不应该死的安乐。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人恨之入骨的潘SIR吧,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潘SIR这个人物性格的扭曲和变形,最终成为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坏人呢?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剧中的情节吧,这样有助于大家了解潘SIR的成长环境。

sandy在知道潘学礼贩毒后,找他谈话,sandy有说到潘SIR的爸妈,潘说了以下这一段话:

1.他的爸妈非要到他学校门口卖雪糕,让他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这个当然是因为潘同学内心不够强大,在这个如此残酷的时代,拼不过的孩子怎么才能内心强大点呢?

2.潘SIR的爸爸妈妈专门送老师吃雪糕,就是为了让老师关照一下潘同学,潘同学觉得他的父母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说到这里,其实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这样做了,给老师送礼,让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但是这样是不是也会让自己的孩子从内心深处有点自卑呢?上面第一点是否同第二点有关系呢?

从以上的两句话大概可以看出了一些潘SIR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他后来长大会变得如此人格分裂的主要原因吧!老是觉得自己没自尊心,很低微,怕被人瞧不起,而这些消极的想法竟然都是由自己父母的做法而引起的。现在我们回到正题,父母到底应该怎么样教育孩子才能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呢?

网友点评

广州妈妈网网友“全优+”:很多人如果能从电视剧悟出育儿的道理,这很好啊!在面对如何教育孩子时,必须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是要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平时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

广州妈妈网网友“失魂鱼鱼1985”:潘同学已经是歪曲了人性,他没想到爸爸这样做是想多看他一眼,多了解他的情况,但是很多父母确实不知道,这样子会让孩子觉得很自卑。

广州妈妈网网友“396898555”:家长对孩子都过分关注了,可能就是由于计划生育而导致孩子少的原因,现在的孩子个性太强了,不是好事啊。

广州妈妈网网友“亚米宝贝教育”:估计这潘SIR的家长从小就只会想要给他最好的,帮他去讨好周围的人,却是越帮越忙,没有在性格或人格上有所引导,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唉,父母之过呀!

专家意见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要想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父母应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为人父母者,理应尽教导孩子之责,通过言传身教给幼儿一个好的表率。家长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因为传递给孩子最重要的信息往往不是语言方式来达到的。因此,父母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影响到幼儿性格的发展,更要站在孩子的角 为孩子着想,不要一味逼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小编总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但父母一个不小心的不恰当行为,幼儿的心灵可能就会受到伤害和毒化,其行为又怎能不偏离良好的道德规范呢?人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形成的,幼儿从出世到成年的若干年中,父母要在各方面为幼儿提供大量的行为榜样,并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这种影响,也许一时尚看不出,但日久天长,却有“滴水穿石”的功力。剧中的潘SIR或许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吧,引以为鉴呀!

小编推荐:

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出色的宝宝

家庭教育的“七要七不要”

家庭教育家长应避免的十大致命错误

育儿新理念 探寻“虎妈”教育模式背后的育儿经

  年轻妈妈胡敏的苦恼,前不久上了报纸。她的女儿刚5岁,可怎么教育女儿,已经让胡敏纠结不已。

  她从网上得知,年初《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书摘文章,标题叫《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作者是美籍华人蔡美儿,内容取自她的自传体新书《虎妈战歌》。“虎妈”严苛的家规,比如不给吃喝迫使女儿学会一段钢琴曲的故事,一下抓住了美国人的眼球,由此引起轰动和热议。

  难道说美国的父母,真的认为“中国妈妈”更胜一筹,接受了这种强迫式的育儿经?胡敏为此感到困惑。因为不久前,她刚好读到一本育儿书,作者也是个美籍华人,也姓蔡,叫蔡真妮,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的育儿经历。但这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育儿观却与“虎妈”大相径庭。

  胡敏犯了难:两位年龄相仿的华人妈妈,两种迥异的教育方式,哪种更好,自己该怎么选择呢?

  每一个所谓成功的“虎妈”教育模式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本书,其实是关于我向我的中国移民父母,学习如何用一种传统方法,教育我的两个女儿。”在回复邮件里,蔡美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蔡美儿属虎,生于1962年,在美国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在是耶鲁法学院教授。她的丈夫是犹太人,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索菲娅今年18岁,小女儿露露15岁。姐俩3岁练琴,老大7岁获奖,14岁到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小女儿12岁就坐上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位子。姐俩被称为 “音乐神童”,且门门功课都得A。

  蔡真妮十多年前才移居美国。出国时她已经30岁,儿子小州6岁。在美国,她又生了女儿凯丽和儿子三猪,现在一家住在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大学、初中和幼儿园。在国内读了师范,又当过老师的蔡真妮,深谙中国式教育,也曾满脑子有望子成龙的念想,但到美国生活后,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中国妈妈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她将自己在美国育儿的“痛苦”经历,写成了书《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谈及“虎妈”一事,蔡真妮说前一阵儿,确实在北美掀起不小的风波,现在平息很多了。像美国人一样,不少华人也很关注“虎妈”。有人说她是个尽心尽力的好妈妈,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有人说她过分了,侮辱了中国母亲,骂声一片;甚至还有人认为她的心理有偏差,仅仅为了宣传书,才哗众取宠。

  “现在"虎妈"已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比如一个妈妈比较严厉些,大家就会说:她是个"虎妈"吧?”蔡真妮说。

  有一封台湾女孩写的信,在北美的网上广为流传。作为“虎妈”式教育的亲历者,这个女孩写道:

  “我们家70年代从台湾移民到美国。我妈妈是养育了4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对我们非常严厉。在我家里,如果在成绩单上有一个B,就被视为失败。很大的焦点和压力,都被放在最大的孩子身上,也就是我的大姐。”

  很久以后她才明白,母亲当时花了很多力气,用来把她大姐塑造成一个弟妹效仿的模范。“我曾嫉妒地称我大姐为:每对亚洲父母梦想中的孩子。”

  大姐的表现一直优异,参加了校游泳队、学生法庭,钢琴级别也很高,因为学习成绩很好,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毕业后到一家大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在哈佛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她的薪水是6位数,为人温柔,跟一个博士订婚,买了一栋房,然后结婚。”

  多完美的人生,多令父母骄傲的女儿呵!但她的大姐出事了。

  30岁时,也就是结婚一个月后,大姐将一根塑料管套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因一氧化碳中毒,自杀在新家的车库里。丈夫下班回家后,才发现了她的尸体。“姐姐在遗书上说,她很抱歉,她深爱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大姐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症,长达两年。

  她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热情被母亲剥夺了,一直都为父母的期望活着,等到了可以为自己活时,却不知活着的意义。原以为结婚会好,但发现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她选择结束生命。

  “姐姐去世6年了,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妈妈一直秉持着的"虎妈"理念也随之被埋葬了。如果今天你来问我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适不适合,她当然想用那一大箱成绩单、体育奖杯、钢琴谱和哈佛学位来换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我姐姐已经回不来了。”

  “每一个所谓成功的"虎妈"教育模式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这种模式取得了一时成功,但这种成功能保持多久,没人说得清楚。”

  这个台湾女孩把信直接发给了“虎妈”蔡美儿,希望她能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在美国的亚裔女性,有着全美最高的自杀率。“我知道,我姐姐的故事,是个非常极端的案例。我也不是说,"虎妈"的教育模式最终会引起孩子这样的悲剧。但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在蔡美儿炫耀自己成功时,为大家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华尔街日报》竟然发表这样一篇书摘,这让我很失望。”

  出乎意料,她收到了一个非常迅速的回复:

  “谢谢你花时间读我的文章。我对你姐姐的事表示遗憾。《华尔街日报》上书摘的题目并不是我选的,而且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好的养育子女的方式。我的书里表达得更加全面,而且大部分都是我在重新思考作为一个"严格的中国移民"的问题。蔡美儿”

  女孩对这样的回复并不满意:“好吧,我只能说《华尔街日报》那个取标题的编辑和书商,一定很满意现在引起的巨大争论。不幸的是,更多的人,没有看出作者本人对"严格的中国移民"的再次思考。很明显,因为不买这本书是看不到这些内容的。”

  “《华尔街日报》把这本书弄得看上去很邪恶,赢得了点击率。出版社则赢得了市场。而作者却说这只是在对"虎妈"这个问题开玩笑。每个人都获利了,也许这只是一场秀吧。”

上一篇

1/3

下一页

育儿新理念 探寻“虎妈”教育模式背后的育儿经

  年轻妈妈胡敏的苦恼,前不久上了报纸。她的女儿刚5岁,可怎么教育女儿,已经让胡敏纠结不已。

  她从网上得知,年初《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书摘文章,标题叫《中国妈妈为何更胜一筹》,作者是美籍华人蔡美儿,内容取自她的自传体新书《虎妈战歌》。“虎妈”严苛的家规,比如不给吃喝迫使女儿学会一段钢琴曲的故事,一下抓住了美国人的眼球,由此引起轰动和热议。

  难道说美国的父母,真的认为“中国妈妈”更胜一筹,接受了这种强迫式的育儿经?胡敏为此感到困惑。因为不久前,她刚好读到一本育儿书,作者也是个美籍华人,也姓蔡,叫蔡真妮,介绍了自己在美国的育儿经历。但这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育儿观却与“虎妈”大相径庭。

  胡敏犯了难:两位年龄相仿的华人妈妈,两种迥异的教育方式,哪种更好,自己该怎么选择呢?

  每一个所谓成功的“虎妈”教育模式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本书,其实是关于我向我的中国移民父母,学习如何用一种传统方法,教育我的两个女儿。”在回复邮件里,蔡美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蔡美儿属虎,生于1962年,在美国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在是耶鲁法学院教授。她的丈夫是犹太人,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索菲娅今年18岁,小女儿露露15岁。姐俩3岁练琴,老大7岁获奖,14岁到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出,小女儿12岁就坐上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位子。姐俩被称为 “音乐神童”,且门门功课都得A。

  蔡真妮十多年前才移居美国。出国时她已经30岁,儿子小州6岁。在美国,她又生了女儿凯丽和儿子三猪,现在一家住在宾夕法尼亚州,仨孩子分别上大学、初中和幼儿园。在国内读了师范,又当过老师的蔡真妮,深谙中国式教育,也曾满脑子有望子成龙的念想,但到美国生活后,她的育儿方法不得不改变。先前中国妈妈习以为常的手段,被硬生生地拧了过来。她将自己在美国育儿的“痛苦”经历,写成了书《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谈及“虎妈”一事,蔡真妮说前一阵儿,确实在北美掀起不小的风波,现在平息很多了。像美国人一样,不少华人也很关注“虎妈”。有人说她是个尽心尽力的好妈妈,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有人说她过分了,侮辱了中国母亲,骂声一片;甚至还有人认为她的心理有偏差,仅仅为了宣传书,才哗众取宠。

  “现在"虎妈"已变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比如一个妈妈比较严厉些,大家就会说:她是个"虎妈"吧?”蔡真妮说。

  有一封台湾女孩写的信,在北美的网上广为流传。作为“虎妈”式教育的亲历者,这个女孩写道:

  “我们家70年代从台湾移民到美国。我妈妈是养育了4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对我们非常严厉。在我家里,如果在成绩单上有一个B,就被视为失败。很大的焦点和压力,都被放在最大的孩子身上,也就是我的大姐。”

  很久以后她才明白,母亲当时花了很多力气,用来把她大姐塑造成一个弟妹效仿的模范。“我曾嫉妒地称我大姐为:每对亚洲父母梦想中的孩子。”

  大姐的表现一直优异,参加了校游泳队、学生法庭,钢琴级别也很高,因为学习成绩很好,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毕业后到一家大咨询公司工作,后来又在哈佛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她的薪水是6位数,为人温柔,跟一个博士订婚,买了一栋房,然后结婚。”

  多完美的人生,多令父母骄傲的女儿呵!但她的大姐出事了。

  30岁时,也就是结婚一个月后,大姐将一根塑料管套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因一氧化碳中毒,自杀在新家的车库里。丈夫下班回家后,才发现了她的尸体。“姐姐在遗书上说,她很抱歉,她深爱我们每一个人。”事实上,大姐隐瞒了自己的抑郁症,长达两年。

  她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的热情被母亲剥夺了,一直都为父母的期望活着,等到了可以为自己活时,却不知活着的意义。原以为结婚会好,但发现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她选择结束生命。

  “姐姐去世6年了,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妈妈一直秉持着的"虎妈"理念也随之被埋葬了。如果今天你来问我妈妈,这样的教育方式究竟适不适合,她当然想用那一大箱成绩单、体育奖杯、钢琴谱和哈佛学位来换回自己的女儿。不过,我姐姐已经回不来了。”

  “每一个所谓成功的"虎妈"教育模式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许,这种模式取得了一时成功,但这种成功能保持多久,没人说得清楚。”

  这个台湾女孩把信直接发给了“虎妈”蔡美儿,希望她能帮助读者了解,为什么在美国的亚裔女性,有着全美最高的自杀率。“我知道,我姐姐的故事,是个非常极端的案例。我也不是说,"虎妈"的教育模式最终会引起孩子这样的悲剧。但我希望这个故事,能够在蔡美儿炫耀自己成功时,为大家提供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华尔街日报》竟然发表这样一篇书摘,这让我很失望。”

  出乎意料,她收到了一个非常迅速的回复:

  “谢谢你花时间读我的文章。我对你姐姐的事表示遗憾。《华尔街日报》上书摘的题目并不是我选的,而且我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好的养育子女的方式。我的书里表达得更加全面,而且大部分都是我在重新思考作为一个"严格的中国移民"的问题。蔡美儿”

  女孩对这样的回复并不满意:“好吧,我只能说《华尔街日报》那个取标题的编辑和书商,一定很满意现在引起的巨大争论。不幸的是,更多的人,没有看出作者本人对"严格的中国移民"的再次思考。很明显,因为不买这本书是看不到这些内容的。”

  “《华尔街日报》把这本书弄得看上去很邪恶,赢得了点击率。出版社则赢得了市场。而作者却说这只是在对"虎妈"这个问题开玩笑。每个人都获利了,也许这只是一场秀吧。”

上一篇

1/3

下一页

本文Hash:70c7d2246d6197af8f470768d85a7db254ae85fb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