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晚与孩子分房睡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新生的宝宝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呵护,会和爸爸妈妈睡在一个房间。那究竟什么时候,爸爸妈妈和宝宝该分房而睡?国内的育儿专家给各位父母的建议是:5岁是最合适分房而睡的年龄。太早分房睡容易让孩子感觉被抛弃,太晚则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生的宝宝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呵护

分房睡,3岁可考虑,5岁左右最适合

国内育儿专家表示,过晚分房睡有可能跟某些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有关,如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因此,他认为,孩子满3岁以后可以考虑分房睡,5岁左右较适合;如果上小学后还没分房睡,通常来讲,这可能就有些晚了。

不过,专家也提出,具体孩子几岁应该分房睡因人而异,还要看孩子的心理年龄、胆量、独立性、跟父母的依恋程度、家庭的具体环境等因素。

太早分房睡容易让宝宝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太早分房睡,孩子容易感到被抛弃

为什么说宝宝3岁以后才考虑和父母分房睡呢?通常在3岁前,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这时,如果跟母亲分离,孩子就可能会认为母亲没有了,或认为被母亲抛弃了,从而伤害到孩子。

对于不到3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了母亲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细心的家长可能会注意到,有部分孩子在3岁前,会有一件他特喜爱的东西,例如一个毛绒玩具或是一条毛巾,这是他每晚睡觉时一定要抱着睡的。如果你要拿走,他是坚决不会同意的,即使你用同样的新的跟他换,他也不会同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年龄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孩子的潜意识就把这个公仔或这条毛巾象征他的母亲,抱着它睡,这样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他,是一直跟他在一起的。所以,即使很旧很脏了,你也很难从孩子身边拿走它。

孩子不肯分房睡要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引导

太晚分房睡,孩子长大易患精神疾病

那如果孩子长大了,仍不分房睡,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专家表示,过晚分房睡有可能导致孩子发生某些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如各种焦虑障碍或神经症,人格障碍、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因为,5岁左右,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这成为确立自身性别认同(即:确认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或是双性)的基础,精神分析理论称这个时期为性蕾期(4~6岁)。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这个时期孩子的性行为相对较活跃,如手淫,大腿夹紧等。

弗洛依德认为,在性蕾期,孩子会对异性父母产生恋情,对同性父母产生嫉妒,以及由竞争而生憎恨,弗洛依德称这种三角关系为“恋母情结”,他认为恋母情结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这一情结是通过与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以克服的,并且在克服这种阉割焦虑的过程中,孩子拥有了“超我”。导致孩子性心理停滞在或固着在这个阶段,是孩子长大后患焦虑症、强迫症或神经症的核心原因。

分房睡,如何应对孩子的不配合?

对于坚决不愿分房睡的孩子,也不要强逼,家长要多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孩子可接受的办法,例如,可以通过给予奖励的办法诱导孩子分房睡,如果成功了,第二天,应对孩子的勇敢行为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通常,一周后,孩子就很乐意自己一个人睡了,并且大多不愿意再跟父母睡。

孩子没能及时 房睡,原因通常不在孩子,而可能是父母,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或是父母潜意识也有心结在影响。

过早入园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吗

过早入园会造成孩子心理问题吗?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在开始这个话题前一定要定义“过早入园”和“上学”。这个“过早”含两个方面:入学年龄低于大多数幼儿园设置的招生限制,无论是小小班还是小小小班都可能涉嫌;孩子比同年级/学段的孩子既定年龄小,属于小孩上“大学”。上学,就是上学校学习去呗。既然去学习,就要看学校能否提供系统的学习条件,一个要看学生能否掌握学校教的以及和伙伴能否有真正意义的同学关系,一厢情愿是不能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别以广义的学习观念来套这个,我们说的是正规的学习机构——幼儿园(学校)。当然超级天才或者李尔一样的早熟者除外。1、简单的推理——会有消极影响认为早入园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危害的道理很简单,看官IQ在70以上就足够了。A、早期亲子分离孩子越小对父母的依赖越大,通常情感是这个维系表达的要素,是一切消极影响的根源。发展心理学者往往通过习性学来影射亲子早期分析的严重后果,一般会表现为亲子情感疏离、易唤醒不安全感等。最既有恐怖色彩的是早期情感剥夺会导致个体婚后养育行为的异常。你看看,这样做你养儿防不了老,还会让人类物种走恐龙(史前物种,非现今MM)的老路。犯罪心理学和病理心理就更重视早期亲子关系了,认为如果早期亲情缺失会有不可逆的消极影响。他们会表现为社会情感淡漠、成人后易患心理疾病等。佛洛依德的一些说辞比我有权威,大家抽空看看。那不是今天早入幼儿园,将来早入监狱/精神病院?开头广义学习论者还会认为这些也是学习机构吗?中国人民是吓不倒的,我也这样认为。难道说真的是线性的因果关系?难道上小班就不早?非也,两个都非也。我给大家科普一样什么是心理学意义的异常。社会能力失能或不足;行为发生概率在5%以下。后者含两个部分,一个高端的,一个是低端的。消极影响属于低端的,肯定地说早期亲子分离不会有情感上的高端特例出现。我们都按部就班地读托班或小班,则因早期亲子分离的影响就是均匀分布于所有个体,也就正常了。君不见很多“老人”感叹“新人”的不正常,但社会仍然正常运转嘛。行为社会化是动态的,与时俱进。所以,随大流是最安全的。我老师曾经提示我——你看街头小媳妇干嘛?你要看她们的小孩子!多精辟呀。B、老师的“代养”由于幼托机构的主旨是保育,早入学,其实就是代养了。孩子就是孩子,遵循最简单的生存原则--有奶就是娘。所以,我相信,孩子会更亲近这些机构的老师。其影响是不确定的。积极的影响是比较独立,有生活能力的独立,也有家庭情感的独立,比较典型的就是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消极的影响就更多了,比较典型的是早期被拐的孩子,被解救回来后怎么人融入不了亲生父母的家庭。也又会说,那老人、保姆的住家看护就没有消极影响了?老人和孩子是有亲情维系的,这会通过方方面面被孩子捕获。住家保姆虽然很难表露处老人那样的真情实感,但熟悉的家庭环境和最大限度地同父母接触,可以抵消一部分。关于留守儿童的代养我们就不谈了,这不符合主流气候。我在论坛中遇到早期分离的孩子相关问题时,总是对网友强调——告诉你身边还没有养孩子的人,有孩子一定要自己养。C、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能力、社会交往和教学活动水平上,孩子越小个体差异就越大。幼儿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高中有明显的区别,就是保底教育。他们力争让 能力最低的学生也能完成,这样的教学虽然很人性化,但很低效,最低水平的同学以外的人是陪读者,这公平吗?最好的教育是同质性教育,这是班级集体教学的基础。由于孩子的任务情境控制能力很弱,那些陪读的孩子会感觉很无聊,老师会通过强调课堂行为规则来约束他们。这又和幼儿园的教学形式以欢快的活动带学习相左,不能让幼儿园变成童子军军营的。你也许会说,不是保育为主嘛。保育是什么?对,是吃喝拉撒。请你计算一下,2个老师换一圈尿布需要多长时间?更不要说喂饭了。老师就是变成蜈蚣,恐怕手脚也不够用的,所以全员早入学是不成立的。我们对孩子的能力判断是高估的,其实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强大。我们不谈最低底水平同学的感受如何,为了不为难老师,为了教学公平,为了孩子能享受细致的生活照顾,千万别过早入园。2、复杂的思考——好坏不确定人是复杂的,人的教育期望是不一样的,为了教育理想,出于火烧眉毛顾眼前,完全可以把孩子早入园。因为一个缘由,就把仅有的一个孩子送出去,结果必须是不确定的。这部分内容,IQ多少倒无所谓,主要在意IC、IP的量就足够了。A、为了生存,万般无奈当生存可能及其质量成为你的第一需要时,你就想武则天所说的——至亲皆可没(mo音)。马斯洛说前者属于最低的生理需要,后者属于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我感觉前者是时代的悲剧,后则是个人的悲哀。把孩子自己放在家里肯定不如放到幼儿园安全,所有的人都清楚钱买不了自己的宝宝。不说了,这个好像很特别地揪心。B、为了理想,千方百计随着地球村化的推进,我们很多人都开始审视本土的教养价值。生成了关于教育的理想,就是通常说的教育理念。这其中,自厌式的否定为众。加上成功人士特例的忽悠,参杂媒介道听途说的蛊惑,会是你感觉到如果再把孩子留在怀里就是老土,就是最不具备科学性的。为真理可以不要命,为理念可以不要儿,这样的父母太自我和自私。这个不确定首先表现为你的教育理想/理念的现实发展性是不确定的,谁都不是全智全能的人,如果坚信并执着地执行,那是你的人格有问题了。其次是这个理想或者理念在别人身上或者别的地域是成立的,到你这里则未必成立,教育属于社会学层面的东西,不是科学,是不能迁移的。拿别人孩子来实现自己理想的是教育家,那自己孩子来实验自己理想的是大傻瓜。是否有成功的特例发生?肯定会有,但概率会很低,这需要你思考。C、混龄教育的尝试在构想社会的时代,诞生了混龄教育,传说中的蒙事(非别字)教育和现实中的偏远上村的教育都是这样的。本条仅限于入学段高的同学家长。社会学习者认为,混龄教育可以让低幼学生更容易社会化,习得对应的规则;也可以让“高龄”的孩子更具有同理心。社会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同理心是心理利他的核心,都是好的,为什么不追求这个呢?我们每个人从初中到退休都在学习马恩辩证法,其中一分为二的观点很朴素。过早入学也是这样的,就看你的取舍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动物,那可以,但面对孩子你感觉这个两点论合适必要吗?一俊遮百丑的前提是定要有一俊,如果这个也不确定,那还是不玩好。

太晚分床睡易引发孩子性心理异常

据有关报道称“美国父母三年‘睡死’一对儿女,称窒息致死”“9个月大女婴与父母同睡被捂窒息身亡”等消息一时间引起广大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和热议。类似于这样的事例不由得引发我们的深思,孩子到底是和父母同睡好?还是分开呢?真实案例1:10岁分床,儿子常将姐姐内衣弄脏文文(化名)今年13岁。他母亲张女士说,学习常常心不在焉,成绩不好。但这不是最要紧的,让她操心的是儿子最近两年的一些奇怪变化。“他姐姐的内裤常常被弄脏。”张女士很无奈地说,她猜是儿子干的,但每次询问,儿子不否认也不承认,就是不吭声。今年,在儿子的手机里,张女士发现有不良视频。张女士还说,儿子10岁才跟她和丈夫分开睡,10岁那年还因偷看女邻居洗澡挨了打。真实案例2:17岁的儿子将性冲动指向了母亲由于丈夫早逝,从孩子小池(化名)2岁起,梁女士就一直与孩子同床睡觉。到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梁女士开始发现孩子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帮他擦澡时,他的下面总是勃起。近年来,情况日益严重。梁女士说:“晚上睡觉时,他故意和我挨得很近,有时候还用‘鸡鸡’贴到我的下身。我工作很劳累,喜欢让儿子给我按摩,他从有意无意触摸我的乳房开始,发展到开始爱抚我的乳房和大腿……”梁女士意识到孩子的这种情况不合理,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孩子17岁那年过年,两人都喝了些酒,在酒后,两人竟拥抱在一起……专家分析:心理障碍多与成长经历有关“有些孩子会在家里偷穿妈妈的丝袜,或者拿妈妈的内衣在自己身上比划。”专家说,她之前接触过不少类似案例,像这些孩子大多都存在一些心理障碍。文文出现的怪异行为,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文文10岁才和妈妈分床睡,还偷看过邻居洗澡,这些经历都会对他产生心理刺激,而他正处在对性最好奇的时期,又没有正常的途径了解有关知识,问题越积越多,引发了心理异常。对于第二个案例,国家二级心理专家说,这种情况的形成,成年的母亲一方要负主要责任。孩子的父亲去世时,孩子的年龄还小,对他而言,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对母亲产生了极强的信赖。而作为母亲的梁女士没有及时纠正这一倾向,没有督促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反而与孩子长期过度亲密接触,强化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心理。当孩子到了青春期,把朦胧的性冲动指向梁女士时,梁女士又无力抗拒,导致事态发展失控。不过梁女士意识到了严重性,并积极寻求帮助,经过半年的心理调整,梁女士开始寻求自己的感情归宿,孩子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本文Hash:8ea4a89c173a322eb8647165ca7227f419653532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