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托管班”其实是家长的无奈?

9月16日下午4点多钟,北京海淀区某知名小学门前挤满了前来接学生的人;数不清的私家车将小学附近的路堵得严严实实,就连人行道上也停了不少车,景象颇为壮观。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就在这人群和临时停车场中穿行,寻找着自己家长和接自己的人。

全职妈妈王女士告诉记者,上学来送的一般都是家长,放学来接的则大不相同:有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保姆,还有举着“某某托管班”一类小牌子的老师们,因为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像王女士这样的全职妈妈或老人每天接送,放学后他们需要一个临时的地方周转一下,等待父母下班来接。托管班因此显得颇为“抢手”。

何为“钟点”看护

“您这个托管班还有名额吗?”“对不起,已经招满了!”在学校门口,记者看到一位举着牌子的托管老师很快找到了八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她指挥孩子们排好队,领着他们消失在人海中。家长赵女士告诉记者:“我们5点半才下班,还经常加班,不可能天天请假接孩子。所以就给他找了学校附近的托管班,晚上8点半以前接都可以、有晚饭;孩子在那里能写作业、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费用不低但还可以接受。”

北京市的小学一般在下午3点半或4点半放学,每周还有一天因为老师参加教研活动,提前至2点50分放学,而家长们的下班时间多在下午5点左右,这中间的时间差着实令家长们头疼。

孩子年龄小,独自回家不放心,一些家长不得不请老人帮忙,也有的家长花钱雇人接送孩子,部分接送者出于成本考虑竟然使用“摩的”等不规范的交通工具,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此,相当一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上课后托管班,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消化一定的时间,方便自己下班去接。

目前,北京市场上的托管班基本上包括私人家庭式托管和由民办课外辅导机构开办的两种,根据学生分布情况在小区或学校周边设点。通常,每所小学附近的居民楼或者小区内,都有托管班,少则三四家,多则七八家。这种藏身居民楼的私人“作坊”式托管班主要负责看管、供餐以及盯着学生写作业,地点通常就在主办者的家里或临时租的房子里。主办者有学校老师也有全职主妇,前者对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通常能提供帮助,但后者通常只负责把学生看管在家里不出意外。

记者从一份发放给家长的托管班招生资料中看到,该班提供的服务很具“诱惑力”:下午放学有人专门接送、托管时间内有人照看做作业并加以辅导。而且,老师们都有教师资格证,吸引了不少家长。

私人托管隐患多

大多数家长找托管班是为了给孩子找一个“临时停靠站”,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空间,但事实上,这些规模不大的托管班,在生活条件上都存在很多无奈——拥挤似乎是一种常态;且消防、食品等安全问题则完全依赖于经营者的自律。在很多托管场所内、尤其是开办在旧楼里的托管班没有任何消防器具。此外,经营者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每个房间都尽可能多容纳托管学生,全部设施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消毒,健康隐患很大。

在一所小学附近的一个私人托管班位于老式居民楼一层,由夫妻两人经营着。女主人负责买菜做饭,男主人负责接孩子。两室一厅的住房装修得颇为朴素,只有客厅和阳台大概15平方米的空间被布置上了两张桌子,六七个板凳,孩子们就在这里写作业、吃饭。据女主人介绍,食材都是从附近的大超市买来的。记者看到,这些食材确实用超市的包装袋包着,不过有些蔬菜已经不太新鲜了。记者 问及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李女士,是否跟这些托管机构签有保障协议或安全方面的合同时,她摇了摇头:“这个没有,虽然有点不放心,但也没办法。我们就是这样一年年过来的,现在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

据了解,不少托管班就是“黑”着办的,只要不出事就没人来查,很多家长一般不会刻意去查询私人暑期托管班是否有营业执照等,离家近、方便接送是他们选择托管班的首要因素。

针对私人托管班的问题,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小区里私人开设的托管班几乎都没有资质,收费后也没有任何教育机构的收费凭据或发票,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很难界定。据其介绍,除了最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托管教育机构还应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相对稳定的专业人员队伍、合适固定的教学场所,而私人托管班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隐患。

对于这些问题,一位开办托管班的杨女士说,在安全卫生等方面,确实有很多不足。“我们也想做好,但现在托管市场非常混乱,很多都在低价抢生意,改善条件就要多收钱,我们担心家长不买账,只能这样子”。

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曾经向媒体表示,托管班到底是教育部门管还是工商部门管,或者是民政部门管,目前都没有一个说法。当前工商部门审批项目中也没有专门针对托管班的业务内容,课后托管实际上沦为三不管的尴尬境界。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托管班的时候一定要思虑周详。

需要纳入社会管理

从教多年的李老师告诉记者,以前小学里有课后“管理班”,但后来因担心家长投诉乱收费等原因,先后撤掉了。谈及如何“突围”,李老师认为政府应制定专门的政策,让有能力办“管理班”的学校尽快恢复起来,让那些一时办不了“管理班”的学校的孩子能走进正规化的托管机构,“这样既降低了家长的支付成本,又能保证孩子平安”。

长期关注教育问题的北大教授孙东东认为:按照义务教育法规定,超出规定的在校时间学校就不应该管了。他觉得可以将社会机构合法化。比如可以用企业的形式,办一些托管机构,给他们一个身份,定一个标准。他认为,纳入社区管理比较好。

2012年5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社区儿童工作站正式挂牌,开办了免费课后托管班,为该地区的小学生家长率先解除这一后顾之忧。马连洼社区儿童工作站有30个房间,每个房间约15平方米,功能各不相同,分为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等。站长李洁说,这里既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完成家庭作业、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也可以指导孩子们读书、交友、游戏,孩子可以在老师的辅导下写作业,也可以参加跳绳、打乒乓球等活动。儿童工作站还将定期为家长举办科学育儿讲座,“我们的小学生课后托管是免费服务,每天两个小时。”目前该站除5名专职工作人员外,其他师资力量来自大学生及小学教师志愿者。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参与管理。托管班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部门可以作为主管部门;若托管班还提供饮食服务,那么就应该取得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及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这样,教育、工商和卫生等部门都介入了监管,会使托管班得到规范管理。他呼吁:“教育部门要重视起学生放学后的管理,全社会要形成‘关爱学生放学后的两三个小时’的风气。当大家都在关注这件事的时候,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就到了。”

其实家长过度的保护孩子是种伤害

一次采访冰心老人,我请求她:“有一个杂志要编一本书,内容是决定一生的一句话,请您写500字,好吗?”冰心老人快人快语,“决定人生的一句话,就不必写500字了,只写一句我喜欢的话,‘没有爱就没有世界。’”

一、爱孩子是无条件的

父母生儿育女,自然就有了爱的责任。而爱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这样高远的想法,对孩子一时的得与失不会太过苛求,而是将爱心变成诚心与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长道路上一路向前。在这方面,我有些体会:

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期间,晚上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她沮丧地说:“老爸,你可要有点儿心理准备啊,我可能有一门功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功课不及格也没有关系。这段时间你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分析,不就行了?”

我说得很轻松、平静,女儿焦急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能考好?可是如果这时我一味责备,结果除了给她增加紧张与不安,还能有什么效果?再说,女儿已经尽力而为了,我没有理由怪罪她了。

回到北京,我带女儿去拜访了几位老师,他们分别仔细分析了试卷,一点点帮助女儿认识和理解。这以后,女儿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

所以,爱孩子,既要用心去爱,也要用脑去爱。

二、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话:“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

的确,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办,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您就切记:关爱不要溺爱。

三、呵护孩子的爱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不过,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 ,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的事。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拣松果;帮邻居拣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参加进来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我很感动的是瑞恩母亲的做法,她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使瑞恩实现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瑞恩成了名人后,他的父母也控制了很多活动,不让孩子在荣誉光环之下飘飘然,让孩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瑞恩虽然成了世界的一个小名人,但依然过着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伟大的妈妈赋予他的。

家长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邻居们都说女儿好带,我都没管她什么事,她就长大了,小小年纪,还会淘米做饭、扫地、洗袜子。

女儿1岁时,我就让她自己拿勺子吃饭,尽管弄得桌子上、满身都是饭粒。只不过是多擦擦桌子,多为她洗几身衣服罢了。

我常鼓励女儿出去找小伙伴玩,而在她跟小伙伴们玩时,我就不管她了。有时,她回家告诉我,哪个小朋友欺侮了她,或是哪个小朋友又说不理她了,我静静地听她说完,然后问她,你想怎么样呢?想不想跟那个小朋友好了?那我们来想个办法,然后,你自己去跟她和好吧!就这样,以后有什么事情,女儿也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在她能拿得住扫帚时,就爱满屋子乱扫,我也让她去,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她扫屋时,我不会在旁边说七道八的,往往是她扫一遍,我再扫一遍。慢慢地,女儿爱上了劳动。

女儿6岁时,我在淘米,就让女儿来看,告诉她怎么做,指导了她几次,我就能放手让她做了。有时,我故意躺在床上不起床,对女儿撒撒娇,女儿就起床去淘米熬粥,她为此特别有成就感。

女儿读小学了,问我题目时,我也说不管,你自己多看看,实在不会,明天问老师或同学。偶尔会有什么事情向我打小报告,我也说不管,你自己去解决。

我的不管,让我的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她活泼可爱,独立自主,我相信,她会是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本文Hash:4e21465bec45f2c846a57fc452f7d49891a2c75a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