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焦虑可能影响孩子病情

专家:焦虑情绪会加重患病孩子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尤其是患病的孩子,任何的疼痛或不适都让父母担忧和揪心。然而,对于病中的孩子,父母的焦虑情绪不仅对孩子的病情无益,甚至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在刚刚过去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家提醒,病中的孩子情感更为纤细,父母要学会控制和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尤其是对患有儿童哮喘、抽动症、多动症、抑郁症以及肿瘤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学龄前和学龄孩子而言,父母的焦虑情绪会加重孩子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

案例一:只因女儿检查不顺利,妈妈要求做心理评估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钱兴国说,他上个月接诊的5岁小患者丽丽(化名)让他感触颇深。他说,丽丽最初是因为感冒住院,后又因为有点流鼻血,医生决定给她做个腔镜检查。可是,丽丽不合作,医生尝试了好几次,也没能让丽丽安静配合,最终检查也没有做成。丽丽的母亲于是就焦躁起来,先是责怪医生安抚孩子无方,认为整个检查过程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会给她带来心理问题,并影响她以后的生活。随后,她又带着丽丽到心理科做各种心理检查和气质评定。其实,在此之前,她就带着丽丽去做过包括儿童行为问题评定、感统训练在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

专家点评:容易导致过度矫治

钱兴国:经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和交流,丽丽根本没有任何心理上的问题,只是因为她属于“难养型”气质,适应环境比较慢而已。像丽丽妈妈这样盲目地带孩子做各种气质评定和心理检查,并非上策。“如果检测机构不正规,就有可能存在过度矫治的问题。最后受害的还是孩子。”

案例二:多动孩子频换医院求诊,仅因母亲疑药有副作用

今年读小学四年级的10岁男孩小浩(化名)患有“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多动症,需要吃药物提高注意力和减少多动。可是,当小浩服用药物几天后,他的妈妈却对药物的副作用担心起来。因为服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以后,孩子的胃口差了一些。小浩妈妈担心孩子因此营养不良,长不高,于是选择了中止治疗。换了一家医院求诊,结果,医生开的药物也是差不多,仍然含有影响食欲的药物,于是小浩妈妈又换了一家医院……焦虑万分的她带着小浩辗转于广州各大医院治疗,不停地换医生、就是不肯让孩子服药。几经折腾,小浩的多动症不仅没有任何起色,反而加重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都没能参加。

专家点评:不利于孩子康复

钱兴国:小浩妈妈也是典型的焦虑型母亲,对孩子的病情过分担心。这种焦虑不仅会表现在她带孩子四处求医的行动上,同样也会表现在她对孩子的态度上。这是很不利于多动症孩子的康复的。其实,国内治疗多动症的手段已经比较成熟,孩子如果坚持药物治疗,80%~90%的多动症核心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从而其社会功能的损害也能得到恢复。

影响:父母焦虑不利于孩子病情好转

“病中的孩子情感更为纤细,父母要学会控制和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父母的钱兴国说,一般而言,患有慢性病以及肿瘤等重大疾病孩子的父母比一般患者的父母更容易焦虑。然而,父母越是焦虑,越是不利于孩子病情的好转。尤其是对患有儿童哮喘、抽动症、多动症、抑郁症以及肿瘤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学龄前和学龄孩子来说,父母的焦虑情绪会加重孩子对疾病的焦虑、担忧,甚至是恐惧。“婴儿反而还好一点,他们对父母的焦虑没有大孩子敏感,而大一点的孩子毕 懂事了。”钱兴国说,有的儿童心理疾病如儿童焦虑症、抑郁症都跟父母的情绪有很大关系;而像对立违抗障碍、品性障碍等疾病本身就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还有一种儿童抽动症,比如挤眉、眨眼,家长越紧张,越经常提醒他们,他们的症状就越严重。

专家建议:别当着孩子“神秘”讨论病情

钱兴国提醒,家有患儿的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疾病有所认识,也要认识到很多疾病都会有发作期、缓解期等过程,不能盲目焦虑;

其次,一定要了解孩子所患疾病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比如孩子哮喘发作时,家长应该学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的急救;

第三,家长要有对医生最起码的信任,并学会跟医生做良好的沟通,不要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焦虑,最终影响孩子的康复;

第四,别在孩子面前低声、“神秘”地讨论孩子病情,“渲染”紧张气氛,以免让孩子感染父母的焦虑;

第五,本身患有焦虑症的家长,或者因为孩子患病而诱发焦虑症的家长,应该先治好自己的焦虑症。

父母影响孩子的三种可能

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英雄莫问出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寒家子弟多才俊,纨绔子弟少伟男英雄要不要问出身呢?当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承认了一个前提,有些“英雄”让我们感觉那样的家庭就应该出这样的英雄,而有些“英雄”则让我们感觉那样的家庭能走出这样的英雄简直不可思议。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内容上是不同的,而且在性质和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家庭,一眼就能看出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有的家庭,孩子跟父母的个性正好相反。孩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响,也不可能是父母分毫不爽的的复制,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能,但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那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结果究竟有几种情况呢?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孩子的发展如何取决于环境、遗传和孩子的自主性选择三方面的影响,而遗传很难测量、环境中的信息太多,孩子的自主性的变数又太大。在此,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呈给大家,供大家借鉴,也算是抛砖引玉。第一种:同向影响哎呀,这父子俩简直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简直就是一个“翻版”......我一直纳闷这孩子怎么小小年纪这么厉害,直到我见到了他父亲,有那么厉害的父亲必然就出现这么厉害的儿子……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所谓“虎父无犬子”“船家的孩子会凫水”。这种情况表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同向影响,比如,父母比较有抱负,孩子也从小有志气,父母尔虞我诈,孩子也从小狡猾。这种“同向”教育效果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1、父母对孩子教育要求颇具影响力2、孩子对父母的价值观、人格特质表示赞同和敬佩当然,与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但是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不起到决定作用,短时间的相处也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种:反向影响他一点也不象他父亲,他父亲多厚道的人呀,不象他没便宜的事儿不做,一句实话没有……没想到那个家伙还有这么厉害的孩子,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的,老子英雄一生偏偏养了个败家子,爸爸懦弱无能,可是儿子顶天立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肯,他的父亲鄙视知识、目光短浅,而林肯却求知若渴,自学成才,从小胸怀大志,在小卖部帮工居然去竞选议员。这其实也并不奇怪,一方面物极必反,一方面还有它的合理的其他道理。一般出现“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1、父母对孩子愿望和压制导致极端的逆反;2、孩子极端厌恶、排斥或者父母的价值观和做法,立志改变。有些家长性格极为外向,爱说话、爱表现,孩子却腼腆、内向,喜欢独处和深思。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孩子作为旁观者,发现了父母这种个性的不足,觉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某个方面过度发达和张扬反而压抑了孩子这方面的倾向。第三种:扬弃性影响真不知道这个孩子象谁,好像既不象他爸爸,也不象我……那次我跟他回他的家,真难想象他是从那样一个家庭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家庭的影子……他有点象他爸,但又有很大不同……有的家庭,孩子虽然广泛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有明显的扬弃和很大程度上的丰富,不知内情的人或者对于家庭影响不敏感、缺乏经验和观察力的人,会感到这个孩子的特点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父母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于前两种情况来言,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出现,一般具 这样的条件:1、孩子天生有开放式的可塑性;2、孩子很早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之外有着丰富而独立的阅历;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非如此不可的。事实上,三种不同教育效果的家庭,都曾走出过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向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努力。对于第二种情况,虽然父母的糟糕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能产生让孩子积极奋起的张力,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步调,有很多的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父母影响孩子的三种可能

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英雄莫问出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寒家子弟多才俊,纨绔子弟少伟男英雄要不要问出身呢?当我们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承认了一个前提,有些“英雄”让我们感觉那样的家庭就应该出这样的英雄,而有些“英雄”则让我们感觉那样的家庭能走出这样的英雄简直不可思议。不同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内容上是不同的,而且在性质和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家庭,一眼就能看出父母投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有的家庭,孩子跟父母的个性正好相反。孩子不可能完全不受父母的影响,也不可能是父母分毫不爽的的复制,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能,但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确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那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结果究竟有几种情况呢?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孩子的发展如何取决于环境、遗传和孩子的自主性选择三方面的影响,而遗传很难测量、环境中的信息太多,孩子的自主性的变数又太大。在此,我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呈给大家,供大家借鉴,也算是抛砖引玉。第一种:同向影响哎呀,这父子俩简直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简直就是一个“翻版”......我一直纳闷这孩子怎么小小年纪这么厉害,直到我见到了他父亲,有那么厉害的父亲必然就出现这么厉害的儿子……这种情况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所谓“虎父无犬子”“船家的孩子会凫水”。这种情况表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同向影响,比如,父母比较有抱负,孩子也从小有志气,父母尔虞我诈,孩子也从小狡猾。这种“同向”教育效果的往往具备这样的条件:1、父母对孩子教育要求颇具影响力2、孩子对父母的价值观、人格特质表示赞同和敬佩当然,与孩子与父母生活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但是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的长短不起到决定作用,短时间的相处也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种:反向影响他一点也不象他父亲,他父亲多厚道的人呀,不象他没便宜的事儿不做,一句实话没有……没想到那个家伙还有这么厉害的孩子,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的,老子英雄一生偏偏养了个败家子,爸爸懦弱无能,可是儿子顶天立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林肯,他的父亲鄙视知识、目光短浅,而林肯却求知若渴,自学成才,从小胸怀大志,在小卖部帮工居然去竞选议员。这其实也并不奇怪,一方面物极必反,一方面还有它的合理的其他道理。一般出现“反向”教育效果的家庭,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1、父母对孩子愿望和压制导致极端的逆反;2、孩子极端厌恶、排斥或者父母的价值观和做法,立志改变。有些家长性格极为外向,爱说话、爱表现,孩子却腼腆、内向,喜欢独处和深思。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孩子作为旁观者,发现了父母这种个性的不足,觉得父母不值得效仿,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某个方面过度发达和张扬反而压抑了孩子这方面的倾向。第三种:扬弃性影响真不知道这个孩子象谁,好像既不象他爸爸,也不象我……那次我跟他回他的家,真难想象他是从那样一个家庭走出来的,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家庭的影子……他有点象他爸,但又有很大不同……有的家庭,孩子虽然广泛的受到父母的影响,但是有明显的扬弃和很大程度上的丰富,不知内情的人或者对于家庭影响不敏感、缺乏经验和观察力的人,会感到这个孩子的特点和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父母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对于前两种情况来言,是比较少的。这种情况出现,一般具 这样的条件:1、孩子天生有开放式的可塑性;2、孩子很早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之外有着丰富而独立的阅历;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不是硬性的、非如此不可的。事实上,三种不同教育效果的家庭,都曾走出过了不起的人物,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向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努力。对于第二种情况,虽然父母的糟糕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能产生让孩子积极奋起的张力,但是这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步调,有很多的孟迁:劳动部高级育婴师资培训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本文Hash:508508ed0d18201e8ff7c7ef0e7d38e0ea821009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