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教育是好还是坏



  
  前不久,杭州一家幼儿园因为把3至6岁的儿童进行混龄编班,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其实,这种早期教育的“新形式”天津早在6年前就开始试点,不过由于始终处在争议中,到现在仍然难以推广。

  混龄教育天津市早有试点

  幼儿园混龄编班的形式在天津其实并不是件新鲜事,早在6年前,南开区久华里幼儿园就实行了混龄编班,3到6岁的孩子在一个班级里生活、学习。在班里面,孩子们以“兄弟姐妹”相称,每个年龄大的孩子都有责任照顾“弟弟妹妹”们。在户外活动时,大孩子要带着“弟弟妹妹”们玩儿;在吃饭、睡觉时,大孩子要帮助“弟弟妹妹”们端饭、穿衣服,还要教“弟弟妹妹”们读书、做手工。而在“哥哥姐姐”们学习时,“弟弟妹妹”们也要保持安静。由于这种编班的方式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很多孩子都从入园时的“弟弟妹妹”变成了“哥哥姐姐”,从被人照顾到开始照顾别人。

  专家 独生子女难知“手足情深”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机会体会手足之情,让孩子产生了很多性格弱点。儿童教育专家卢稳子教授认为,很多孩子由于没有兄弟姐妹,所以不会谦让、不懂容忍,更不会主动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孩子们得不到被人需要的快乐,也没有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而且,独生子女大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没有哥哥姐姐,他们就缺少生活和游戏中模仿的榜样。毕竟,大人的教育和小孩子间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事物有不同的观点,年龄小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哥哥姐姐们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兄弟姐妹在一起有一种亲情,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在与同龄孩子相处时往往没有这种感觉。混龄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家长和老师可以尝试着多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

  家长 混班教育家长忧虑多

  久华里幼儿园曹园长告诉记者,这种编班方式推出后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反对,也有家长为此转园的。家长们最担心的主要是两点,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进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二是孩子“受欺负”的问题,孩子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年龄大的孩子如果要谦让,家长会认为“不公平”,而年龄小的孩子如果吃了亏,家长们就更觉得接受不了。

  现状 绝大多数园所不认可

  目前,本市混龄编班的只有一两家私立幼儿园,绝大多数园所并没打算尝试。一些园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幼儿园的管理规定都是按不同年龄分班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计划,混龄编班可能性很小。当然,也有园所负责人认为,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确有好处,孩子有榜样可模仿、有责任心,在户外活动时会给孩子们混龄游戏的机会。

幼儿园性教育尺度大是好是坏呢?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性知识,以至于到大了以后都不懂得保护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事情出来,那么对于小时候,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实施性教育呢?

郑州一幼儿园性教育引争议

近日,郑州一家私立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性教育”再引哗然一片。在该幼儿园的课堂中,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仿真布娃娃和图示来认识人类生殖器官,了解生育过程。而老师也会用肢体语言来和小朋友一起演示精子寻找卵子的过程。

在上课期间,“阴茎”、“生殖道”等大人对孩子一向讳忌莫深的词汇频频出现,老师们甚至会引导孩子去触碰和认识生殖器官,对比大人娃娃和小孩娃娃在性器官上的区别。而据园方介绍,该幼儿园的性教育课自2008年就已经开始了。

幼儿园负责人何峰曾向媒体表示,引起社会争议为意料之中,从很多现实来看,不教育才会让孩子因好奇而性早熟。

对于该园的说法和做法,却有不少家长表示担心。宝宝刚入园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我们这一代人算是生活在比较开明的年代了,但也没有那么早进行过性教育。让孩子这么早接触性,会不会反而过早引起孩子好奇心,事与愿违地把小孩子教坏?”

河南当地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人认为该幼儿园“性教育”的步子“迈得有点大”。心理专家也表示,对幼儿性教育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用成人的语言向孩子们讲授性知识,效果很可能过犹不及。

性教育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有关越早越好的说法也广为大众接受。但需要警谨的是,性教育的步伐要跟随孩子心理成长的速度,循序渐进,点滴渗透,性教育并不代表掌握充足的性知识。幼儿的教育尤其是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性别角色的认同上,如男女厕所分开,生活方式的区别等,这些都是性别角色认同的重要手段。

错误的性观念扼杀孩子好奇

幼儿对于他们的“来源”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最常见的是“我是怎么来的?”而大多数父母遮遮掩掩,编些话来搪塞:“拣来的”、“从商店里买来的”、“石头里蹦出来”;再就是打,“再瞎问,揍你”;还有的父母怒斥恐吓,“讨厌,羞不羞?”……其实,孩子提出这些问题并不带性色彩,只是一种求知欲。父母对性的错误观念,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破坏了孩子们的求知兴趣。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家长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主动去问、不主动去讲,有问必答、不说谎,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简略真实地回答,最好结合家庭成员之间的趣事及其相互关系讲。

学前幼儿性教育的缺失

在幼儿园开设性健康教育课,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学会爱护和保护自己的性器官,消除对两性差异的神秘感,解答他们“从哪里来”的疑惑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自己有个正确的性角色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性别,做愉快的男孩、女孩。

在过去的10多年内,中国的学校开始尝试着承担这一责任,不少教师开始尝试大胆的探索。但是,由于幼儿园内大多没有实行男女分厕,孩子们对于男女性器官的不同是充满好奇感的。一些幼儿园“不敢”开设性教育课程,大部分的原因是担心把握不好尺度,家长无法接受。

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原则

目前,一种说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所接受,孩子的性教育,不能全靠学校,父母必须早日承担起家庭性教育的责任,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性教育 要想顺利进行性教育,教育者必须与孩子建立亲切友好,互相信赖的关系,因此家庭性教育具有特别的优势。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进行性教育,如何掌握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性教育技巧呢?

性教育原则一:不要欺骗

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性问题时,不要欺骗孩子。许多父母对性的问题比较保守,喜欢以谎言回答孩子的提问,大多数孩子在受了欺骗之后,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加,慢慢就会识破成年人的谎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却有可能让他们也变得虚伪、不诚实,同时也让他们感到,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当的玩笑,也会使孩子对性知识有误解,这需要父母特别注意。

性教育原则二:用科学名称来解释性知识

0-4岁是孩子的身体认识阶段,孩子在这个阶段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性心理发育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二是好奇性。尤其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意识开始孕育,对性的愉快体验也开始从无意渐渐走向有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发觉自己和他人的区别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展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这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孩子们不同部位的名称。父母可参考一些专业书籍,利用图片让孩子们认识男女身体上的器官及其不同。

性教育原则三:备好资料讲解生命起源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询问生命及生育等问题。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对自己的归属感特别敏感,提问的重点主要是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怎么生出来的?这个时期的父母可以常备一套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图书,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和孩子一起翻阅图书。

对于孩子有关性问题的提问,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回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回应。只要遵循儿童年龄、心理特征,采取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生动活泼的方式,坚持将性教育与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诸多方面有机的相结合,相信孩子会健康地成长。

幼儿园超前教育是利还是弊?

当下,不少幼儿园让孩子学的东西是越来越多,有的幼儿园甚至加入了小学的课程。我们不禁要问,如此超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没有好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近一半的幼儿园都不得不应家长要求,纷纷在中班、大班开设数学班、英语班。记者最近发现,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程度越来越深。看来,时下的新新家长已经不满足孩子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会2位数的加减法,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幼儿园学会电脑操作,会三位以上的珠心算,会写尽量多的汉字等。若不,这些都会成为家长向幼儿园兴师问罪的理由。

电脑班早设置

其实,家长要求孩子能超前学习的意识,早已有迹可寻。5年前,广州黄金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在广州市7所省一级幼儿园中开设电脑专门课程,教学材料分别是其研发的教学课件,以及从软件市场收集的各类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于鼠标点击,而且是运用键盘、软件等。姑且勿论这些班开设的目的,但确实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口味,这些班才有生存的空间。

高深课程成新标准

不少幼儿园园长对家长的超前教育意识感到无奈: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写字只是小儿科,更多是学英文、多位数换算等。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认为,这已经成为行内园长们为难的事情,因为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把这些课程划分到衡量该幼儿园硬件标准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不得不开设一些程度达小学水准的课程。

不设班是为孩子好

近日,天河区名雅苑幼儿园的电脑启蒙学习中“仅仅教用鼠标”,而遭到部分家长的诘问。该园的何园长则表示,我们是不会改变电脑课程内容的。因为孩子们利用电脑色彩艳丽、形象有趣生动、解说言简意赅、音乐悦耳动听的特点,学习指法和鼠标的运用就足够了。过多学习,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2004年7月,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决定不再把电脑教学作为专门课程,而是变成教学的辅助工具。该园张园长解释,为了迁就增开的电脑班,孩子每天的活动量减少,同时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园方不希望硬性规定学龄前儿童学习电脑,如果再学习更深更难的电脑知识,更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负担。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会使视力大幅度降低,这也是我们暂停的原因之一。幼儿园是一个让孩子们开心玩乐,学会与人相处的地方,并不是提早、提速强灌知识的‘场所’。”

专家视点

“超前”并没好处

谢国生(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超前学习对一般孩子而言,并没有好处。从心理角度上说,学龄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还低,小小年纪就过早背上学习负担,是不公平的。儿童在幼儿园的年龄是3至5岁,这正是他们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若将过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超前学习中,自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要减少,结果是可以设想的。我们不是经常听到那些早年埋头苦读书的人往往EQ不高、情绪压抑吗?因此,我认为还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吧。

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

电脑、外语、应试教育等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家长让孩子早学东西无可厚非,但应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如电脑教学在儿童的教育中只应充当工具,孩子是“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 儿童的信息化教育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展,不要盲目跟风。

孩子在三四岁时没有接触电脑并不可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如果真的要接触电脑,父母或者多位小朋友可以同时操作一台“电脑”。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时间,多位小朋友一起操作,还能避免由于电脑“单人单机”的特性损害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家长反响

我认为超前教育可行

天河区干警黄继刚儿子7岁

我看那些哈佛女孩,网络神童等,都是父母老早就让孩子接触英文,学习程度较深的中文后的结果。既然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在前,那从某种情况来说,超前教育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好方法,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一定能收到成效。

因此,孩子自小就学电脑等。尽管孩子对于经常星期六星期日都要“加班”,偶尔也会对我表示为难,但是得到的收获却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很欣慰,我相信孩子对于自己有如此成绩也感到自豪———美术作品经常得奖,数学成绩得到提高,电脑方面更是成了我的“师傅”了。

名人家教

蒋雯丽:不强加太多东西

蒋雯丽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深受观众喜爱。她也想孩子能早点学到知识,让她脸上有光。

她原来刻意安排孩子学一些东西,买很多有关早期教育的书,还带他去听一些课程,请一些教育专家来给他辅导。后来她不这么做了,她觉得家长不能强加给孩子太多的东西,一个孩子在6岁以前不应有太多负担。现在,她有空就多带他到公园玩,与大自然保持亲密接触。

丁俊晖:放弃读书是正确的

去年4月,年仅18岁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夺得中国斯诺克(即英式台球)公开赛冠军。

由于成绩比较差,丁俊晖初中就辍学转向专心打球。“我只是认为当时放弃读书的选择是对的。以我的事业来说,不可能双方面发展,读书对我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用处。”丁父也声称:“既然孩子在台球方面有潜力,我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一味让孩子读书。”

链接

幼儿园不能以“艺术”“双语”冠名

山东

去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安厅和卫生厅联合颁布《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中不得带有与实际不符或者易产生误导作用的词语,如“国际”、“中华”、“中国”、“双语”、“艺术”等字样。

长乐市市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加强福州市民办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该市民办幼儿园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全国”、“福建”等名称,冠以“国际”名称的民办幼儿园只能以外籍人士子女为主要招生对象。若冠以“实验”、“基地”、“双语”、“艺术”等名称,必须从师资、办园条件、教学研究力量等方面严格审查。

重庆

重庆市教委近日对学前教育进行规范,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组织各种小学化培训活动,禁止幼儿园举办课程之外的各种特色班、培训班。

未经市或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任何学前教育机构不得冠以“国际”、“中国”、“中华”、“重庆”、“实验”、“双语”、“英语”、“艺术”、“体育”、“特色”等字样。

后记

4岁的孩子要学会2位数加减乘除,5岁的孩子要懂得如何操作键盘……超前教育 起跑线在前移,从小学教育挪到学龄前教育来了。

智能的总量是相对守恒的,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升高必然伴随着相对应的另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降低。而这种降低往往体现在心理调节能力上。

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孩子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这些“聪明绝顶儿”一旦完成了辉煌的学业而在工作中无醒目的建树,实际境遇的强烈反差必然使昔日的优越感变成失落感引发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由于超前教育而被一度视为“有天分的孩子”,到更高的学府时,由于失去优越感,竞争激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不难见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苦无宣泄压力之处,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之路!他们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难道家长还想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本文Hash:ff1bfa1b8625509f5305c681e1f96ae3d128a44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