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已影响到了孩子

  “总是要等到长大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这是我们童年时候都哼过的《童年》里的歌词。今天,恐怕歌词内容得变了――总是要等到长大以后,孩子们的感悟,不仅让大人感到苦涩,还让人因为孩子的感知能力太过敏锐,对如何教育好孩子产生迷惑。这绝不是妄言“六一”儿童节期间,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在想,究竟送给孩子一份什么样的礼物,才能让这些小皇帝们高兴、衣服、肯德基、麦当劳,还是百元现钞?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还不明白“精神食粮”。

  我们给了孩子什么?

  实事求是地说,几乎所有家长都会心疼自己的孩子。但是,激烈的升学、就业、升职竞争,让越来越多的家长狠下心来,在“孩子真可怜”的叹息声中不断给他们增加压力。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教育领域的一种普遍现象。39健康网最近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2000年开始的“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行动作用不大,孩子们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压力过大是他们的普遍感受。天津市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市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孤独、畏缩、害羞、具有攻击行为、忧郁行为等等,这些儿童行为问题恰恰源于家长们对孩子过高的学习期望值,源于孩子们过早、过多地读书、认字、上各种学习班。

  不过,这更能让人想到孩子们的苦楚。不止在一个场合听到!这个“苦”,总是离不开作业多、考试多、升学竞争激烈。其实,这只是表象,孩子最苦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自己无法做自己的主人。你看,孩子们所有的时间,都被老师和家长安排了,而自己却没有时间仔细看一眼小草、痛快地踢一场足球……他们不被家长放心,十来岁的孩子,从前会在家里当半个爸妈了,现在连自己乘车上下学、去超市买点油盐酱醋也成了奢望;他们不被教育部门放心,不被社会放心……围绕他们的,是诸多的“不许”、“不准”,是形形色色善意的掩饰甚至“谎言”。其实,孩子早已看穿了这些把戏。一个刚参加过声称是“让孩子做主”的少儿活动的小学生就生气地说:“我们说的话,根本没有人当真,说是让孩子做主,都是假的!”是的,一方面,我们太“重视”孩子了。一家一个宝贝蛋儿,养育成功或失败,都是百分之百,逃无可逃,一个孩子的未来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因此,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都以百分之百的精心与细心去呵护、关注、指点着他们。但当这一切过度时,就变成了沉重的压力,使孩子成了一具会呼吸的“木乃伊”。另一方面,我们又太轻视孩子了。轻视他们的思考能力与自主能力,总认为他们什么也不懂,能瞒就瞒,能糊弄就糊弄,能强迫就强迫。于是乎,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的反弹与不满也分外强烈,说不得也碰不得,以至于两代之间的代沟愈来愈深。

  孩子给我们回报了什么?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我们当家长的共同愿望,我们常常听到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们有这样的困惑,为孩子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有时却事与愿违?

  一位赴美执教的中学教师在给她旧日同事的一封信中说,美国学生在尊重老师、遵守课堂纪律方面没法和中国学生相比,但美国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非常平等。在美国老师看来,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但有特长或是生活能力强,这个学生和其他学生是一样的。对照我们仍在“师道尊严”的遗训下演进的中小学教育,这位老师 呼吁旧日同事:“善待我们天使般的孩子吧!”他感慨地说,我们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做多少道题,掌握多少考试技巧,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信,找到人生的亮点,找到自我价值。

  善哉!斯言。这位老师从在国内外任教的切身体会中得出来的感悟,应当成为我们当前对儿童教育的一个共识。

  事实上,责任不在孩子身上。如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方方面面。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又带给了孩子多少让他们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呢?

  前段时间,北京市同一天就曾经发生两名学生自杀事件,这使许多人大受震动。

  其实,类似中小学生不堪各种压力而轻生的新闻已经不鲜见了。有资料显示,在我国青少年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一个个悲剧不禁使人发问――为何他们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什么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

  此外,“无知女生怀孕生产后将婴儿杀死”,“中学生将乞丐殴打致死”以及校园里各种血腥事件也不断见诸报端,这更让人惊讶――为什么这些未成年人面对宝贵的生命,竟然如此漠视?

  手头还有几组关于青少年问题的数字,更是令人不安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二是非常叛逆的“十五岁现象”呈上升和提前趋势。如些,就不能不让人反思、思想就如此脆弱吗?

  我们该怎么办?

  应该说,中国的父母活得实在太累。为了让孩子有出息,谁也不敢有半点松懈。然而,事物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幽默,我倒要说,我们最缺的是心理学。我们不以孩子的心理揣摩孩子,接近孩子,却要接过父辈们传下来的威严和棍棒,一再疏远孩子,监视孩子,您说,孩子们能服我们吗?教育孩子的过程,也让我们反省成人社会,我们首先得改起来。

  我们不指望禁播一些警匪片,关掉几家网吧,下一代的思想道德水准就迅速提高。就像许多地方强调城市“软环境”、“硬环境”那样,成人对于孩子们心灵成长所提供的,除了尽量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外,还存在着更重要的“软”的一面。

  中央近期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的确,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何以为生”只是教育的初级目的,“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随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推进,我们期待“生命教育”能被更多的地方重视。更期望,“生命教育”能被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战略,能给一代又一代的受教育者带来心灵的启蒙。

钙补多了影响孩子长个

在孩子补钙的问题上,有些妈妈选择为孩子大量补钙,一天不落;而有些妈妈认为孩子的食物中有充足的钙,不需要另外补充。到底该如何科学补钙呢?我们有请相关专家为您详细解析。

你知道吗?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补钙的量不同。而且补钙绝不是越多越好,钙补充过量还容易导致智力下降,影响孩子长个。

补什么?

主要补维生素d

补钙补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乍一听有点可笑,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吴红敏教授表示,许多父母虽然对补钙很重视,但是在补什么的问题上存在误区。

其实,缺钙只是一个民间说法,真正的名字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以说,缺钙这个说法把人们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钙上,而忽视了背后帮助钙吸收的维生素d。

吴教授表示,单纯补钙人体很难吸收,只有在维生素d的帮助下,才能达到效果。因此,儿童补钙,应该将重心放在维生素d上。

给谁补?

孕妇、婴幼儿、青春期少年

所有儿童和孕妇都需要补钙吗?答案是否定的。

沈阳市妇幼保健所儿保科主任文江舸分析,并不是每个儿童都需要补钙。一般来说,3岁以下的婴幼儿、青春期少年、以及怀孕中后期的孕妇,是集中补钙的对象。

文主任表示,儿童在母体里的中后期、3岁以下,以及青春期的生长发育是最快的,需要的钙量也最大。因此,在这三个时期特别需要家长进行监测,看有没有缺钙的表现,例如早期的多汗、哭闹、睡眠不好,到青少年时期腿疼、抽筋等表现,以便及时补充。

补多少?

依年龄段和缺钙情况而定

补充多少钙以及维生素,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家长。文江舸分析,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情况,需要的钙以及维生素d的量都是不同的。

像孕妇,需要从怀孕后三个月开始补充。在中后期,由于体内的宝宝迅速成长,需要更大量的钙,每天约为1600毫克左右;1~3岁的幼儿,从出生后两周开始就需要预防性地补充维生素d,一天在400个国际单位。而不缺钙的宝宝,在3个月内是不需要补钙的,因为母乳中的钙含量已经足够婴儿的需要。

咋监测?

遵照“421体检”法则

文江舸主任分析,防止缺钙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体检,这样能帮助及时把握住孩子缺钙的前兆,提前做好预防。一般来讲,有一个“421体检”法则。幼儿在1岁以内,应该做4次体检;1~2岁时,需要做2次体检;2~3岁,1年做1次体检。

除了注意多汗、哭闹、抽筋等症状外,检查也是监测缺钙的一个好方法。文主任表示,对于幼儿来讲,可以做骨密度或者x光检查;少儿可以做超声骨密度检查;少年可以通过验血来监测是否缺钙。

另外,户外晒太阳、饮食结构的调整也是防止缺钙的好办法。文主任表示,每天2小时的户外运动,就能让体内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

注意啥?

钙补多了容易不长个

钙的补充绝不是越多越好,吴红敏教授表示,钙补充也得有个量的限制,盲目补钙不仅易造成肾脏的负担,还会引起心脏疾病,影响孩子长个。

文江舸认为,钙、铁、锌作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在消化时“走”的都是同一条“路”,因此过多的钙会影响铁、锌的吸收,导致孩子缺铁、缺锌。严重时还能造成贫血、智力下降、厌食、不长个等表现。

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在3岁以下、青春期进行及时监测,只有在缺钙的情况下,才进行合理适当的补充,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另外,多参加户外活动,多吃含钙、磷多的食物,例如肝类、虾皮、木耳、海带等,都是不 错的预防缺钙的方法。

孩子玩具多了影响注意力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日前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玩具过多容易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学者全都是“0―3岁项目”的成员,该项目受美国政府资助,专门研究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计划。学者之一克莱尔?勒纳说,“给孩子们过多的玩具或不适当的玩具会损害他们的认知能力,因为他们会在如此多的玩具面前显得无所适从,无法集中精力玩一件玩具并从中学到知识。”孩子玩具多了影响注意力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凯茜?茜尔娃所做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她历时数年,对3000名年龄在3―5岁之间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玩具较少的孩子,由于父母与他们一起阅读、唱歌和游戏的时间更多,要比那些家境优越、玩具成山的同龄小朋友智力水平高。茜尔娃认为,“玩具太多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而当他们精力不集中时,就不能更好地学或玩。”同样是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奥汉?伊斯梅尔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圣诞节,他10个月大的儿子卡梅伦收到了大量玩具礼物,结果却变得“不会玩儿了”。“他不停地拿起一个玩具,摆弄两分钟就放下,再拿起另一个,没过多久又失去了兴趣,最后往往是拿起一只拖鞋之类的东西来玩,而以前他每个玩具能玩上十几分钟。”其实已经有许多家庭开始限制孩子们玩玩具了,梅芬薇?亚历山大夫妇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共有6个女儿,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4岁。夫妇俩都鼓励她们到户外活动,如果在室内玩,就让她们玩纸板游戏而不是芭比娃娃,他们认为太多的玩具反而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一个牙医芭比只能作为一个牙医,而纸板游戏则有无穷的变化。”辛辛那提大学儿童教育教授迈克尔?马龙也认为,“玩具并不是多多益善。合理地控制玩具数量,可以促使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或交换玩具。”小编总结:至于孩子们到底应该拥有多少件玩具,专家们的意见还不统一,但许多人认为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两打(24件)就足够了。但这其中不包括图书。研究发现,阅读对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帮助,与此相反,电脑和电子游戏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它们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正是孩子们最宝贵的天性。(兼职编辑:邹利军)

本文Hash:4a1ca8eca502a223e6b4e8180e24a15a54796a55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