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宝宝秋季穿衣注意事项

常说“二八月,乱穿衣”,穿不好就会引病上身出乱子。把“乱穿衣”变成科学合理的增减衣服,就是秋季的穿衣原则。

秋冻的科学参考指标

秋冻的时令指标

即节气,我国传统的划分是从立秋至立冬前的六个节气三个月为秋季。例如今年8月8日立秋,11月8日立冬,这之间称为秋季。北方有句谚语“立了秋,北风溜”,气候开始变凉。就是说“秋冻”从初秋开始就让孩子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锻炼。

室内外温差指标

一般夏季室内温度低,室外高;立秋后室内外温度开始逆转,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2~3℃时,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如做户外运动,5℃温差也无妨。至暮秋11月,寒潮来袭,室内外温差超过7℃,应该及时添加衣服了,否则容易感冒。

昼夜温差指标

秋季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在小于8℃时,宝宝可以接受耐凉锻炼,不必急于增加棉衣厚被。暮秋早晚气温下降常在10℃左右,这时就应该给宝宝及时添加衣服和棉被了。

观察感受指标

父母家人认真观察孩子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情况,如果宝宝面红、气喘、烦躁、多汗,表明温度过高,应降温减衣;反之,面色发白、手脚发凉、打喷嚏、流鼻涕、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表示过冷,应添衣加被。如果妈妈经常把手伸入宝宝衣内,试试有无汗湿,摸摸手脚温度,只要没达到冰凉的程度,就表明孩子可以耐受此温度。

体质指标

“秋冻”应因人而异。体质较为虚弱的小儿不应实施秋冻锻炼,包括先心病及其它先天性疾病、贫血、营养发育不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一般表现为瘦弱、脸色发黄、食欲不振以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健全的宝宝,因为他们对气候比较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大时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盲目实施秋冻训练。

春捂秋冻宝宝秋季穿衣五大原则

专家强调,要遵守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的原则。

背暖: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发生。但不可“过暖”,否则背部出汗多,易因背湿凉而患病。家长应当经常检查幼儿背部是否出汗,温度是否过高,以便调整衣物。

肚暖: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为孩子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

头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幼儿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心胸凉:孩子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正常撑展,才能发挥吐故纳新的功能。

专家介绍说,新生儿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自己调节体温,如果这时给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所以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另外古人的“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养成,慢慢适应,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锻炼了小儿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

春季宝宝穿衣三大注意事项

宝宝春季穿衣:“春捂”四大标准

1、气温: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2、温差: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温度百变的春天,父母应得随天气变化为孩子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3、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晚了则犹如雨后送伞。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本文Hash:f7c179e39b70ea0aaf8c80772455a5b285c0ca78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