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不该拿来作比较

导读: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完美的事物”就拿孩子的优缺点来说,相信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吧,所以说我们要正确看待孩子的优缺点,不该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来和自己孩子的缺点作比较,这样容易让孩子失去自我。

问题直击:在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念中,始终有一种“复制别人”的思维存在。看见别人的孩子喜欢数学,那么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肯定喜欢数学。如果不喜欢,则说明孩子不够好,那么就会强行让孩子喜欢。而在德国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点,没有必要和别人进行比较。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自从李艳红加入到我们家教处之后,我和她接触的机会也就多了。并且两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共同点……我们都是有孩子的人,又来自中国。所以喜欢在一起聊天,聊得最多的话题,自然是孩子,自然,也就容易聊到中国教育和德国教育两者之间的差异。

两个母亲在一起聊孩子,无非就是“孩子长孩子短”的,没想到的是,我们俩因此被康路“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记得那天,我和李艳红在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说到了欣欣不爱说话、不喜欢数学的时候,李艳红也说:“啊?我们家的洛塔最喜欢的就是数学,在北京的时候,就参加了小学生的奥数。不过,他不喜欢语文,特别是写作文,更是难上加难。你别看他口才挺好,但是真正要让他写起来,真的比登天还难。”

……

正当我们聊得起劲儿的时候,康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进了房间,一脸严肃地对我们说:“两位女士,我要向你们提出抗议:洛塔是洛塔,欣欣是欣欣,你们不要把他们放在一起聊。”

“为什么不行?”对于康路的抗议,我觉得莫名其妙。

“不行,就是不行,绝对不行!”康路的态度很坚决。

“那你得说出一个为什么啊!没有为什么就阻止我们聊天,你是不是侵犯我们的人权?”在德国这么长时间,我对人权这个东西很感兴趣。

“好,我告诉你,孩子和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都是独特的。洛塔有洛塔的优点,欣欣有欣欣的优点,如果你们总是把他们两个联系在一起来看,就会给他们造成不好的影响,最终的结果是洛塔的优点没了,欣欣的优点也没了。你知道吗?这是很严重的事情。李艳红,我不是告诉过你很多次了吗?为什么你还犯这种错误?”康路狠狠地批评李艳红。

“我……对不起。”李艳红无言以对。

“好了,今天看在李小小的面子上,我不追究了,但是下不为例!”说完,康路气呼呼地走了,留下我们两人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

“对不起啊,艳红,因为我害你挨了批评。”我向艳红道歉。

“不要紧,这也是我不对,他确实跟我说过:不要把洛塔和别的孩子联系在一起,他是独立的,他有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身上。”艳红解释道。

“这,我不太理解。”我疑惑地说道。

“因为德国人从小给孩子灌输的理念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与众不同的潜能和特质,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作为父母,既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又要看到别人孩子的优缺点,但最好不要将两个孩子的优缺点放在一起比较。否则,容易让孩子从此失去自我。”

“原来如此!”我惊叹道。

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缺点”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一样的,他们光着身子、哇哇大哭、不会说话、不会写字。可长大后 ,他们有的成了管理者、科学家,有的却成了民工、流浪汉。这和孩子的智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仅仅取决于孩子的家境,后天的受教育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 。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家教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这种说法似乎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常识,一些育儿的窍门,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幼儿“拿东西”不算偷

  案例一:蕾蕾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最近老是郁郁寡欢的样子,不愿意上学了,也不和妈妈讲和小朋友们的事情了。经妈妈一再追问才知道,蕾蕾在课堂上拿了邻桌的PSP游戏机,被老师和同学们称为“小偷”。

  事实上8岁以下儿童尚未有分清自己和别人东西的能力,由于意识不清,出现“拿东西”情况很正常,这是儿童生理发展水平决定的。蕾蕾拿邻桌同学的游戏机,可能只是出于好奇,想拿着玩一下,并没有占为己有的意思。因此对于孩子偶然“ 偷”走别人东西的做法,不能小题大做,过早给孩子贴上“小偷”标签。在众人面前道歉会使孩子失去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有可能患上“社交恐怖症”、“上学恐惧症”,有的甚至还会发展成为不良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保护孩子自尊心尤为重要。比如老师应私下找孩子谈话,和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把东西还给失主,并进行适当沟通,不要与孩子的品德挂钩;家长也要作心理辅导,了解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动机是什么,可通过减少孩子开支,让孩子自己用零花钱赔偿等方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下次要避免等等。

  啃手指甲是本能反应

  案例二:娇娇已经四周岁了,最近让妈妈极为苦恼的是,她老爱啃手指甲,妈妈为此采取过诸多措施,如:带手套、抹药水、转移注意力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弄的娇娇对妈妈也很不友好。

  看到孩子啃手指甲,很多家长不是无奈就是愤怒。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出生后第一年称为“口腔期”,并指出吸吮是孩子的一种本能,是孩子用嘴对手的一种探索行为,说明孩子支配行动的能力达到了手、口动作相互协调的智力水平。此外,这一行为对稳定孩子的情绪有很大作用,但如果3岁以上的孩子仍在吃手,就得在身体发育或心理发展方面找原因了。

  孩子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如锌、铁等,会引起异食癖,诱发吃手;压力过大或缺乏安全感时,可能通过吃手来降低焦虑,放松心情;孩子感觉无聊、或好奇心和模仿心理促使,也容易养成吃手的嗜好。

  家长如果强硬制止孩子吃手,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长大后容易焦虑、发脾气,缺乏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家长可通过检查微量元素、多陪伴孩子,留意孩子心理需要,了解吃手的动机,帮助孩子进行纠正,让他与“吃手”说再见。

  久久健康网总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永远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不要将孩子的特点看成缺点;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用心将孩子的特点变成特长,做个快乐的父母吧!

  (实习编辑:刘琴)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和尖叫

有些孩子习惯大声说话,弄得父母不得不经常叫孩子安静点。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和尖叫呢?

有些孩子习惯大声说话,弄得父母不得不经常叫孩子安静点。那么,父母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呐喊和尖叫呢?

吵闹

关键词: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吶喊与尖叫。

情境

我的孩子习惯大声说话,而且通常伴随着固定的行为模式。他似乎总是这样,我一天到晚都在跟他说:“安静点!”每天听这么多次,说不定他以为自己的名字真的叫做“安静点”。

思考

有些孩子拥有自然、充沛的能力和洪亮的声音。这一点通常是因为孩子的人格特质,而不是他选择要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也有好处:他将不会成为被同伴摆布的墙头草。

解决方法

1、对于这种孩子而言,如果给他的热情与能量一个出口,他将会表现得更好。可以找一个让他喧闹却不会吵到别人的地方,你可以考虑选择游戏室或者是卧室。在这个房间的门边加装一些隔音或密封的材料,以降低他的噪音干扰。每当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的时候,你可以直接要他进去那个房间。

2、当孩子越来越吵并且已经干扰到你,你可以打断他正在做的活动,要求他改做一些更安静的活动。可以让他开始玩猜谜游戏或者是盖房子游戏。

3、孩子很容易受到周遭的人影响而学习到某些行为模式。想想看在孩子的生活里有没有人常常大声讲话或者是经常大叫?你自己是否会因为要让孩子注意到你而说话越来越大声?家里是否有人会很大声地直接叫另一个在房间的人呢?订一个家庭规则,要跟人说话时得找到他,并且跟他面对面说话,而不是在另一个房间里大声叫喊。

4、有一点很容易做到的是:不要对孩子大叫,而要用温和、平静的声音要求孩子遵守你所说的话。通常,如果孩子已经注意到你在他耳边轻声说话,他将会平静下来听你说话。

5、如果你常抱怨“他从来不听我说话”,或者你发现要他做什么事时,必须一再唠叨跟他说很多次,孩子也许有听力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显现出听力问题的征兆是,他无法用很小的声音或很平的语调清楚且正确地表达他所要说的话。有听力困难的孩子会很常说:“什么?”如果孩子经常感冒而导致耳朵感染发炎,那生病的期间他的听力也许会暂时受到影响。如果你怀疑孩子可能有听力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尽快安排听力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孩子进行评估。

本文Hash:c0cd30de6dff078a00c8904e1a5a389ccf3bb485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