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宅童怎么办父母该反省一下孩子的生活方式了

导读:宅童是指是喜欢猫在家里,整天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这些孩子没有什么爱好,不运动,整天对着各种电子产品,如今宅童年龄越来越小了,家里儿童成宅童怎么办,父母该反省一下孩子的生活方式了。

林溪的女儿11岁,除了上学、写作业,就“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基本上足不出户,周六、周日也不例外。刚上小学五年级,眼睛近视就达450度。体育测试跑步和跳绳,也是她的老大难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胖乎乎的小姑娘,一到换季必定感冒发烧。

以前提到孩子,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总是草地上、田野里一群群活蹦乱跳的小身影;可说起今天的孩子,很多人想到的却是对着电脑、目不转睛点鼠标的“小眼镜”。

“宅童”年龄越来越小

像林溪这样喜欢把自己圈在家里的中小学生还真不少。最新公布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听音乐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而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调查显示:27.7%的青少年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足1小时,相反有12.45%的儿童平日每天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更令家长们担心的是,不仅中小学生喜欢“宅”,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喜欢“宅”。明明5岁,因为体质较弱、性格又内向,很少出去活动,稍有不适,就不去幼儿园了。所以明明在家的时候特别多。平时爱看电视、玩ipad,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周末,妈妈想办法带他出去玩,可明明总是找各种借口待在家里。

4岁的悠悠最近也成了“宅童”,她迷上了平板电脑中的“切水果”游戏,除了玩游戏,她还喜欢看动画片,偶尔也缠着姥姥讲故事书、玩玩具,从事的仍然是室内活动。

电子产品越来越丰富,对孩子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在外吃饭聚会时,孩子调皮不听话,就会把iPad当做灵丹妙药丢给孩子。还有些家长忙于事业,在家没有时间照顾、陪伴孩子,也丢给孩子一个iPad或者iPhone,家长感觉是轻松了,孩子却很有可能从此对电子游戏上瘾,对其产生了依赖,平时在家玩电子游戏打发时间,孩子的“宅”,与之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有些孩子自信心不足,性格偏内向,缺乏安全感,很怕和小伙伴一起玩;也有不少家长觉得外面不安全,担心孩子出去运动有危险,所以把他们限制在狭小的家庭空间内。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家长喜欢待在家里,缺乏运动的家庭氛围,自然也不可能多带孩子出去;家长重学业轻健康的心态也会影响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当然,也不排除孩子回家后没有玩伴。

不知带孩子去哪儿玩耍

罗女士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她经常为孩子到哪儿玩而烦恼。家住北京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楼与楼之间挨得比较紧密,本来就不宽的小道上停满了私家车,平时很难找到一个能让孩子玩耍的地方。她告诉记者,邻居中大一点儿的孩子只能在马路边玩滑板、踢球,时不时还要跑到马路中间去捡球。每当有汽车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让人不由得为这些孩子捏把汗。

周女士居住的是一个新的楼盘,小区配套较好,家附近有一块比较开阔、可以让孩子晒晒太阳的空地,也有一个滑梯和秋千等简单的游乐设施,但这里早就人满为患,附近的居民都爱带孩子到这里溜达,地方太小。同时也缺少青少年需要的足球、篮球或轮滑场地。当然,也有的小区内或附近有健身场地、篮球场、足球场、网 场和游泳池,由于收费昂贵,孩子们大都望而却步。记者发现,“带孩子去哪里玩”其实是不少都市父母的共同烦恼。调查数据也显示,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的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

改变孩子的生活方式

英国一家慈善机构日前指出,因为长时间“宅”在家中玩电脑游戏,如今很多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迅速滑坡,他们看上去总是神色茫然、心不在焉,时间久了,面部表情也变得生硬、僵化,不会与人说话、交流。

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表示担忧,长此以往,我们的下一代可能变成足不出户的“室内儿童”。

要改造“宅童”,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走出去,多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具体说,就是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每次在半个小时内,而且要和孩子事先约好。家长周末最好带孩子到户外运动,爬山、郊游、散步、晒太阳,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接触大自然是最好的运动方式,让他们喜欢上户外活动,而不是整天赖在家里。

从小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孩子逐渐就能养成运动的习惯。户外运动不一定是激烈的运动,全家一起放放风筝、踢踢毽子、转转呼啦圈、跳跳绳、抖抖空竹等都可以,孩子运动了、身体强壮了,亲子关系也融洽了。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部主任、青少年网络成瘾专家孔庆梅表示,7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电脑游戏,而要在现实生活中多和小伙伴一起玩耍,让孩子在同伴中成长,培养社交技能,多做户外活动。有心理专家建议来个“社交离线日”,让孩子感受真实沟通的乐趣和意义,而不是一直盯着手中的iPad。只要孩子在户外和小朋友们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他们的健康状况就会一天好似一天。

父母皆过敏5成几率遗传给孩子儿童过敏该怎么办呢

小儿皮肤过敏以红、肿、瘙痒为特征的发炎性皮肤病,过敏产生后宝宝就会反复抓挠、哭闹、严重的还会造成食欲不振,进而影响精神状态。

1、遗传因素。容易过敏的体质是可以遗传的,如果父母对花粉、宠物或某种食物过敏,孩子也有50%的可能性患过敏症。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的话,孩子患过敏症的几率会达到75%,皮肤过敏情况也一样。

2、儿童皮肤娇嫩。儿童皮肤过敏现象比成人更常见,这是因为宝宝的皮肤比成人更加娇嫩,所以,更容易出现皮肤过敏、皮肤干燥等各种状况。

3、洗护用品过敏。当宝宝出现皮肤过敏,长了又红又痒的皮疹,可能很容易联想到是不是宝宝日常使用的洗护用品造成了皮肤过敏,其实皮肤过敏长红疹,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要简单以为停用或更换护肤品就行了,而忽视了造成宝宝皮肤过敏的真正“元凶”。

儿童过敏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

1-3岁

该年龄段最易发生的过敏是食物、皮肤过敏,尤其在一岁以内发生得最为频繁,一岁后趋于减少。不同的是食物过敏,一岁后发病频率下降较快,而皮肤过敏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

拿食物过敏来说,牛奶和鸡蛋最容易引起过敏,表现症状为呕吐、腹泻或湿疹等。

拿皮肤过敏来说,空气中的粉尘、花粉无疑是罪魁祸首,表现症状大多为湿疹皮炎。

3-7岁

过敏性哮喘是这一年龄段中最常见的过敏类型,且发病率较高。

过敏体质、呼吸道感染、环境因素三者都可能是过敏性哮喘发生的诱因。过敏原有很多,例如花粉、粉尘、鸡蛋、牛奶、羽毛、塑料等,过敏性哮喘常常伴随着阵发性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不时还会有发热的情况。

7岁以后

七岁以后,过敏性鼻炎发病率较快,这种高的发病率将一直持续到三十四岁。这种恼人的疾病分为常年性和季节性两种。季节性鼻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者甚至会“恶化”成常年性鼻炎,痛苦不堪。调查发现,季节性鼻炎(又称花粉症)春天时极易发病,一旦发病,常常出现鼻痒难耐、鼻塞流涕不止、狂打喷嚏等症状。

儿童过敏该怎么办呢

1、起码带孩子看一次过敏专科(有的医院是变态反应科或哮喘专科):专科医生的检查对明确诊断是很有意义的,家长要注意的是选择就诊的时机:

(1)咳嗽,尤其是伴有气喘发作但不伴有发热时。

(2)持续迁延的流涕、咳嗽超过2周,尤其是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时。

2、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每次发病的情况:最好做详细的记录,这将帮助你找出病因(过敏原),观察的要点包括:

(1)症状加重的地点,户外还是家中?

tips:户外症状重,常常是花粉过敏,此类花粉多源于风媒植物,此类花型较小,不鲜艳,所以不显眼,这些孩子建议在树木少,最好接近水面的地方活动,如河滩、海滩,大风扬花季节要减少户外活动;家中症状较重的孩子可能是屋尘螨过敏,要注意户内通风,干燥季节要经常拖地、擦拭家具,使用空调的要勤洗滤网。

(2)症状加重的季节?

tips:发作与季节相关的留意花季、霉菌、动物换毛的因素,并注意回避。

(3)症状加重的时间,日间还是夜间?

tips:夜间加重的可能对床褥、枕头中的螨尘过敏,可加强床上用品的烫洗和日晒。

(4)症状加重的体位,站立还是仰卧?

tips:仰卧时加重的可能存在鼻腔分泌物的倒流,可以改为俯卧或侧卧睡眠。

(5)有没有诱发的特殊情况,如运动、饮食、油漆以及任何可疑的接触 史?

3、不要频繁更换医生:请给孩子选择一个相对固定的医生,将你孩子的发病记录给医生看,让他尽可能地熟悉孩子的情况,包括遗传和家庭的情况,从而尽可能的准确诊断,治疗上也会有更长远的考虑。

儿童应该按“儿童的方式”生活!

谈起现在的孩子,人们无不发出啧啧的艳羡声:他们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有什么;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小太阳,是爷爷奶奶心里的小皇帝,捧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有钢琴弹,有高级画笔用,有外教陪着……我们那时候有什么啊?饭都吃不饱,更别想拥有电动玩具和好看的卡通书了……

听起来似乎真是如此,可是我们忽略了一点,现在的孩子缺少一样东西:快乐!我们小时候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在田野里狂奔、泥土里翻滚,捉迷藏、丢沙包、跳皮筋、打弹子……他们统统享受不到!

“8:00~8:40英语;9:00~9:40拼音;10:10~10:50珠心算;11:10~12:00写字……”看着这排得满满的教学课程表,你很难想象它适用的对象竟然是4岁的孩子。而事实上,现在大部分幼儿园的课程都安排得如此紧凑,而且除了这些文化课之外,还有绘画、舞蹈、英语等“特长班”、“兴趣小组”。总之,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尽管违背教育规律,可是家长喜欢,所以这种忽略对孩子行为习惯、自立能力的培养,忽略孩子对玩耍的需求,只注重灌输文化知识的风气,在幼儿园里愈演愈烈。

孩子的童年已被长辈们的溺爱与期望占有,他们成了家长们望子成龙、互相攀比的牺牲品。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五岁的“莫扎特”、六岁的“达芬奇”、七岁的“托尔斯泰”……于是,形形色色的特长班压得孩子气喘吁吁,甚至连三五岁的幼童也不放过,孩子的童年就这样被蚕食了。

其实,玩是孩子成长的维生素。如果我们以学习重要为由,压抑他们玩的天性,剥夺他们玩的权利,孩子就难以健康成长,这不但是一个孩子的悲剧,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科学的教育观是建立在正确的儿童观之上的,要让儿童首先“成为儿童”,让儿童按“儿童的方式”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东子给80后家长的建议――

1.放手让孩子尽情玩耍。

要知道,让孩子尽情地玩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同时,还能让孩子发现自我,提高其创新精神,这远比让其学个特长重要得多。据一项研究表明,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功只能起到30%的作用,而兴趣、爱好、性格、意志、心理素质、体格等非智力因素却能起到70%的作用。

幼儿的玩耍是自发的。多数情况下,他们玩耍不是在父母或其他人告诉、指示后开始的,而是自己主动开始的。玩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受父母的约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这样才玩得专心,玩得有趣。如果他们想玩的东西,大人偏不给玩,而让他们玩大人给的东西,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没有兴趣。因此,作为父母,最好是为孩子提供玩耍的机会和条件,而不要过多地去限制和要求玩什么内容。只有让他们自主地进行玩耍,才能较大限度地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

幼儿时期,孩子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外,大部分时间应在玩耍中度过。对于玩耍的作用,家长万万不要轻视。从儿童不同年龄玩耍的特点来看,玩耍与智力的发展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其玩耍给予正确的指导。

2.帮孩子充实玩耍内容。

各年龄段孩子玩耍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1岁以内的婴儿,喜欢的玩具带有明显色彩和音响,如红、绿气球,拨浪鼓、铃铛或一些有明显色彩、有音响、有光亮的玩具,这些有利于促进感知能力的发展。

1~2岁的孩子,喜欢推拉小车、玩皮球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走路能力的提高,而且对改善肌肉及关节的协调性有 很大作用。以后,慢慢开始喜欢玩积木、看图片、翻画册等,说明思维能力有所发展。

2~3岁的孩子,开始会做模拟游戏,这是想象力、思维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所要玩的玩具的种类、玩的内容逐渐增加。由于想象力的丰富,这时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玩具,如布娃娃、动物、玩具汽车、玩具手枪等,他们都很喜欢玩。

3岁以后,随着肢体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开始喜欢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如骑三轮车、荡秋千、滑滑梯、踢皮球等。至于看画册、看电视、看电影及听童话故事,则要到四五岁才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游戏内容的源泉。要使孩子玩得开心,玩的内容就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主要来自家庭生活。为了充实游戏内容,家长首先要组织丰富、有趣的家庭生活,如扩大家庭谈话内容,带领孩子访友、参观、散步,在家中进行“生日祝贺”、“节日庆祝”等活动。孩子见闻多了,开展各种游戏就有了认知的基础。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是上帝赋予人的生命阶段性状态,如同植物开花、毛毛虫变蝴蝶一样,自然规律不可更改,生命自然状态必须给予尊重,任何人都不具有占有和取缔它的权利。玩耍,是享受生命的重要内容,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把孩子带到世间都是让他来享受生命的,而不是让他来受虐、遭罪的;玩耍,是人感知和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孩子未来知识结构立体化以及情操、人格健全的原始基础,绝对不能忽视,更不能省略。

孩子千差万别,但是快乐是共同的渴求,喜欢游戏、玩耍是一致的爱好。因此,给孩子玩耍的时间,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是一条适合任何家庭和孩子的教育理念。

本文Hash:86c40e8b74103437008f17f89eda6bcb375fc6ab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