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别把孩子耳朵吃聋了

秋日的北京,天空蔚蓝,古老的天坛祈年殿在阳光的照射下庄严而明媚。一位一袭白衣、像天使一般的姑娘虔诚地点燃了圣火。她宛若带给人类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将残奥会的圣火从天上引到了人间。这位宛若圣女一般的姑娘就是被称作“安静天使”的姜馨田。在小时候,因为一次感冒,不慎使用了导致耳聋的抗生素,可爱而美丽的姜馨田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实际上,她并非唯一的一个受害者,众所周知的“千手观音”邰丽华,也是因为小时候用了链霉素导致双耳失聪。在表演“千手观音”的21名聋哑演员中,竟有18位是由于药物使用不当所造成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扼腕痛惜的结果。

在我国,耳聋的患者居全部残疾人的第一位,目前我国每年新生聋儿2万~3万。其中药物因素引起的耳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临床上有许多药物都可以引起耳聋,例如利尿剂、抗肿瘤的药物,还有某些中药,例如含有乌头碱的药物和一些含有重金属的中药使用不当也可以引起耳聋。然而,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还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这些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链霉素、妥步霉素、新霉素等等。

为什么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能够引起耳聋呢。在我们内耳当中,有数万个头顶上长着纤毛的细胞,它们被称为毛细胞。我们内耳对听觉的感知依赖于内耳的毛细胞,每个人大约都有15000个左右的内毛细胞,还有内毛细胞三倍的外毛细胞。内耳就像一架精巧的钢琴,不过琴键是由数万个组成。这些琴键可以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然后将声音转化为电能,通过神经的传导,最终到达大脑皮层,我们就可以听到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

内耳的毛细胞非常娇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以损害这些可爱的毛细胞,无法感知外界的声音,从而引起听力下降。而且这种听力损害一旦发生,往往是不可逆的。虽然老百姓把这种耳聋俗称为“神经性耳聋”,但是其实听觉神经并没有太大的损害,真正损害的就是这些毛细胞,所以正确的称法是“感音性耳聋”。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医疗知识的提高,现在城市中已经很少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我们的孩子距离药物性耳聋这个魔爪已经越来越远。然而在某些小诊所,还有不少的农村地区,仍然有人还在使用这些抗生素。即使在城市中,新霉素滴耳液还在使用,对于鼓膜完整的患者并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对于鼓膜穿孔的中耳炎患者,一样有可能导致耳聋。近年来,结核病又开始卷土重来。链霉素在抗结核治疗中处于二线药物,在一线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就会被推到前线。但是在抗结核治疗中,链霉素的使用也需要注意药物性耳聋的情况。

临床上,有些患者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非常之敏感,哪怕极少量的使用,都可以导致极重的耳聋。通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对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极度敏感的人群中存在遗传性,它是由于人类的线粒体DNA上的基因变异引起。这种遗传往往是母系遗传,就是说妈妈的基因有问题,会传递给孩子,而爸爸的问题,则一般不会继续向下一代传递。所以这种有家族史的人群,对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就更要谨慎。

一旦出现药物性耳聋后,要积极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这种情况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药物的治疗效果非常的令人不满意。对于这些患者,如果听力损失是属于中重度,可以佩戴助听器。对于极重度或者全聋的患者,可以早期植入人工耳蜗,代替受损死亡的毛细胞,临床上都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感冒药,别给孩子吃重了

进入冬季,患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又开始多起来,于是,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自然就成了主角。由于这类药物大多属于非处方药,大家一直认为它们安全性比较高。可是近来很多报道又宣称这类药物,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毒副作用,使家长很是担忧。其实,再安全的药,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意外情况。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

两岁的晴晴最近感冒了,白天流鼻涕,晚上鼻塞,而且还发烧,这种情况已经持续3天了。这几天孩子不仅胃口差,而且夜间睡眠不好,情绪也非常急躁。妈妈已经给孩子服用了“泰诺林”和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物,可是孩子的情况没有明显见好。着急的妈妈在朋友的推荐下,又给晴晴服用了治疗感冒的“泰诺感冒糖浆”。服药后1小时,晴晴就开始睡觉。起初妈妈认为是药物起作用了。可是过了五六个小时,晴晴还在睡觉,而且睡得很沉,很难叫醒她。这时妈妈有些害怕了,越紧带着孩子到诊室检查。

大夫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严重问题。但经过与妈妈的交谈,了解到妈妈给晴晴服用过退热的泰诺林、治疗感冒的泰诺和小儿克咳以及白加黑,还有一些感冒冲剂等。据此,大夫给晴晴做了抽血检查,结果发现血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血液浓度增高,说明孩子的睡眠是药物过量引起的。

虽然经过治疗,孩子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可是妈妈却感到很困惑:每种药物都是按照说明书上标明的剂量给孩子服用的,怎么会出现过量服用的症状?对乙酰氨基酚不是很安全的药吗?以后怎么给孩子服用才能保证安全?

药名不同≠成分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是用于治疗发热和感冒的常用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又称为扑热息痛、醋氨酚、退热净等。由于这种药物非常安全,所以很多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中都含有这种成分。比如经常给孩子使用的泰诺林、泰诺感冒糖浆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除这两种药外,许多复方制剂中也含有这种成分,比如:白加黑、帕尔克、克感敏、速效伤风胶囊、感冒灵、去痛片、散利痛、扑感宁、儿童退热片等等,每种药物中所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不同,约120~500毫克不等。

由于这些药物都属于非处方药物,不仅是治疗常见疾病的,而且使用起来非常安全。因此大家都认为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很高,副作用相对较小,使用时就放松了警惕,没有特别注意其中所含的成分,埋下了服药的隐患。

吃药太杂,容易过量

由于目前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多以复合药物为主,每种药物的复合成分和比例不同,加上各个生产厂家不同,所以每种药物的商品名称也是多种多样。家长在给孩子或自行选择非处方药时,往往只记药物的商品名,却忽略了其中所含药物的成分。上面诊室中提到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妈妈给孩子吃药时,每种药物都是按说明书介绍的剂量服用的,但是由于她选择的那几种药物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药物的“过量”中毒现象。

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过量,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中毒的报道,以后的许多资料进一步证实,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这种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肝细胞坏死。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同样会损害肾脏,造成肾细胞坏死,特别是同时使用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或咖啡因时,更容易损伤肾脏。另外,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也会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构成破坏,有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 血病。孩子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还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导致嗜睡、大脑损害、神经功能减退等。

Tips:

对乙酰氨基酚的推荐剂量为:成人1g,每4小时1次,最大量为4g/天;儿童和青少年15mg/千克;每4小时1次;最大量为60mg/千克/天(7~12岁儿童最大剂量为2g/天)。

小结:

◆给孩子使用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时,不仅要关心每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更要关注每种药物所含的药物成分。特别是在给孩子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剂时,必须事先详细阅读说明书,弄清剂量再服。

◆避免同时服用两三种对乙酰氨基酚复合制剂,以防服用过量。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过量时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肾等功能损伤,但只要不超量、不久服,它仍然是非常安全有效的药物。

◆家长不必因此而过于谨慎,以免孩子得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感冒药,别给孩子吃重了

进入冬季,患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又开始多起来,于是,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自然就成了主角。由于这类药物大多属于非处方药,大家一直认为它们安全性比较高。可是近来很多报道又宣称这类药物,特别是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的毒副作用,使家长很是担忧。其实,再安全的药,使用不当也会出现意外情况。

诊室场景回放镜头

两岁的晴晴最近感冒了,白天流鼻涕,晚上鼻塞,而且还发烧,这种情况已经持续3天了。这几天孩子不仅胃口差,而且夜间睡眠不好,情绪也非常急躁。妈妈已经给孩子服用了“泰诺林”和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物,可是孩子的情况没有明显见好。着急的妈妈在朋友的推荐下,又给晴晴服用了治疗感冒的“泰诺感冒糖浆”。服药后1小时,晴晴就开始睡觉。起初妈妈认为是药物起作用了。可是过了五六个小时,晴晴还在睡觉,而且睡得很沉,很难叫醒她。这时妈妈有些害怕了,越紧带着孩子到诊室检查。

大夫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严重问题。但经过与妈妈的交谈,了解到妈妈给晴晴服用过退热的泰诺林、治疗感冒的泰诺和小儿克咳以及白加黑,还有一些感冒冲剂等。据此,大夫给晴晴做了抽血检查,结果发现血中“对乙酰氨基酚”的血液浓度增高,说明孩子的睡眠是药物过量引起的。

虽然经过治疗,孩子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可是妈妈却感到很困惑:每种药物都是按照说明书上标明的剂量给孩子服用的,怎么会出现过量服用的症状?对乙酰氨基酚不是很安全的药吗?以后怎么给孩子服用才能保证安全?

药名不同≠成分不同

对乙酰氨基酚是用于治疗发热和感冒的常用药物中的主要成分,又称为扑热息痛、醋氨酚、退热净等。由于这种药物非常安全,所以很多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中都含有这种成分。比如经常给孩子使用的泰诺林、泰诺感冒糖浆的主要成分就是对乙酰氨基酚,除这两种药外,许多复方制剂中也含有这种成分,比如:白加黑、帕尔克、克感敏、速效伤风胶囊、感冒灵、去痛片、散利痛、扑感宁、儿童退热片等等,每种药物中所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不同,约120~500毫克不等。

由于这些药物都属于非处方药物,不仅是治疗常见疾病的,而且使用起来非常安全。因此大家都认为这些药物的安全性很高,副作用相对较小,使用时就放松了警惕,没有特别注意其中所含的成分,埋下了服药的隐患。

吃药太杂,容易过量

由于目前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多以复合药物为主,每种药物的复合成分和比例不同,加上各个生产厂家不同,所以每种药物的商品名称也是多种多样。家长在给孩子或自行选择非处方药时,往往只记药物的商品名,却忽略了其中所含药物的成分。上面诊室中提到的例子,就是这种情况:妈妈给孩子吃药时,每种药物都是按说明书介绍的剂量服用的,但是由于她选择的那几种药物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叠加在一起就出现了药物的“过量”中毒现象。

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过量,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中毒的报道,以后的许多资料进一步证实,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这种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肝细胞坏死。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同样会损害肾脏,造成肾细胞坏死,特别是同时使用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或咖啡因时,更容易损伤肾脏。另外,所生成的毒性代谢产物也会直接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构成破坏,有可能诱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 血病。孩子过量服用扑热息痛,还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导致嗜睡、大脑损害、神经功能减退等。

Tips:

对乙酰氨基酚的推荐剂量为:成人1g,每4小时1次,最大量为4g/天;儿童和青少年15mg/千克;每4小时1次;最大量为60mg/千克/天(7~12岁儿童最大剂量为2g/天)。

小结:

◆给孩子使用治疗感冒和发热的药物时,不仅要关心每种药物的服用剂量,更要关注每种药物所含的药物成分。特别是在给孩子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剂时,必须事先详细阅读说明书,弄清剂量再服。

◆避免同时服用两三种对乙酰氨基酚复合制剂,以防服用过量。

◆尽管对乙酰氨基酚服用过量时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肾等功能损伤,但只要不超量、不久服,它仍然是非常安全有效的药物。

◆家长不必因此而过于谨慎,以免孩子得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本文Hash:08aece1c6013ee8bb86288590742ea7d3b35800a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