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玩呼啦圈能伤肾脏

问:我表姐的女儿芳芳刚满6岁。最近一段时间,她迷上了玩呼拉圈,不仅在幼儿园玩,回到家里也玩个不停。前几天,表姐发现芳芳拉出的尿带暗红色,而且连续三天都有血尿,赶紧带她去市儿童医院做肾脏B超和CT检查,最后确诊为左肾轻度挫伤。医生说,芳芳患此病可能与玩呼拉圈密切相关。请问,为什么玩呼拉圈会导致肾损伤?郴州市韩萍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小衡答复:由于小孩肾脏占全身比例大于成人,肾脏脂肪囊发育欠佳,腹肌及肋骨的框架保护作用不够完善,因此玩呼拉圈时肾脏容易受伤。据观察,血尿为小儿闭合性肾损伤中最为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率为80%—100%,肉眼血尿占70%左右,肾损伤越重,血尿也越重,且持续时间也长。极少数患儿表现为无痛性血尿,更值得注意。对于轻度肾挫伤的患儿,一般不需要动手术,只要停止玩呼拉圈,用止血药治疗两周左右,就可控制尿血症状,小的肾挫伤会得到修复。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害,学龄前儿童应少玩呼拉圈。

小玩具也能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一样,都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开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准备一些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玩具和好听的音乐,和宝宝一起玩声音游戏,提高宝宝的音乐智能,开发宝宝的艺术潜能。

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一样,都需要从小进行培养开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准备一些能发出美妙声音的玩具和好听的音乐,和宝宝一起玩声音游戏,提高宝宝的音乐智能,开发宝宝的艺术潜能。

小小玩具培养宝宝音乐智能

1、风吹铃儿铃儿响

在宝宝的摇篮的各种色彩艳丽的挂饰中增加一个风铃。风儿一吹或宝宝一动,风铃就会左右的摇晃起来,发出好听的声音。宝宝就会专注的寻找目标,判断声音的来源。父母可以在与宝宝一起玩的时候,轻轻的拨弄一下风铃,让宝宝听听是什么声音。

2、拨浪鼓咚咚敲

用一个拨浪鼓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在宝宝的身边摇几下,让宝宝感受到声音的刺激,并追随着声音的来源转头,寻找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当宝宝逐渐大一点的时候,可以让宝宝自己拿着拨浪鼓,妈妈帮着宝宝运动手腕,来听咚咚的声音。

除了拨浪鼓,还可以给宝宝准备好几种可以敲打的玩具。逐渐长大的小宝宝虽然没有节奏感,但他还是喜欢听咚咚,锵锵的声音。一开始他只是喜欢乱敲,不久就能分辨出音色的好坏,变得只喜欢敲打能发出悦耳及愉快声音的东西了。乱敲乱打虽然随意,但是也能锻炼宝宝抓握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促进身体多个部分健康发育。

3、纸声嚓嚓

可以拿出两张粗糙的纸张,在宝宝的耳边相互揉搓,发出声响。让宝宝感觉不同的声音刺激,还可以用不同材料、质地的物品相互摩擦、打击,尽一切可能给宝宝更丰富的声音环境。

4、音乐盒叮叮叮

让宝宝听音乐盒的美妙声,可以使他心情舒畅。当着宝宝的面转动音乐盒的开关,做几次后,宝宝便会知道一转动那个小东西那会发出声音来。每当音乐停止时,他会用手指触摸开关,让妈妈转动它。这种过程可帮助他发展智力。

5、快乐的华尔兹

妈妈播放有节奏的华尔兹,抱着宝宝伴随音乐起舞,让宝宝的身体随着音乐舞动,培养乐感。一开始,母亲帮助他,让他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动。做时拉着他的手摇动或抱着他转圈即可。婴儿很喜欢和母亲一起摆动身体,当他听到音乐自己会摆动身体时,动作也会变得更有节奏感了。动听的音乐加上快乐的舞蹈,宝宝的音乐细胞就在转圈圈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小孩子能玩电子产品吗?

我们的电子产品很丰富,从电视、家庭dvd、电脑,发展到ipad、手机?信息资讯无处不在,这些电子产品的身影也无处不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早已步入了S时代:荧幕时代“ScreenGeneration”。我们对这个时代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新奇丰富的电子荧幕对学龄前孩子的莫大吸引力,一方面我们担忧于其对孩子成长、发育的大隐患。我们一方面觉得在数码时代怎么可能完全逃避电子产品,一方面又觉得是不是应该让年幼的孩子绝对隔离这些产品才更有益呢?在这里,萌芽君想说的是,大家都本末倒置了。我们要担忧的,不是电子产品这个“死物”,而是家庭教育这个“活人”。何为教育的目的?大家众说纷纭,角度不同,对教育的理解也不同。萌芽君私觉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知道如何寻求资讯,如何评估资讯的品质,如何有创意和有效地运用资讯来达到目的。所以在电子媒体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时候,它充其量只不过是我们教育中获取“资讯”的工具,我们躲不开,也无需躲,我们避免不了孩子一辈子都接触不了电子产品,但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如何去正视这些产品。让这些电子产品变成教育的工具,而不是变成孩子的保姆;让这些电子产品成为孩子多姿多彩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变成孩子生活的全部,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界限”。即我们需要评估自己的家庭是否适合引入电子产品(包括早教类节目),何时和如何引入,会有哪些隐患,以及如何致宜。第一个需要评估的是电子产品的时间管理试想想,一个在家里人人都捧着手机上网,可以避免孩子不把玩手机吗?一个电视机24小时都在播放的“电视保姆”家庭,孩子即便不看电视,其活动也备受电视干扰,又谈何培养专注力,启迪智慧和身体健康?那要是处在合理管理电子产品时间的家庭里,孩子的视力、专注力和大脑发育是否一定会被电子产品所干扰?以近视为例,借用台湾儿科联盟的调查分析,孩子的近视并非绝对是电子产品惹的祸,长时间、过度地使用才是对孩子视网膜最大的伤害。长时间不良姿势的阅读,缺少适当的、充分的户外运动,乃至遗传对近视同样都具有影响。所以将电子产品绝对的归因,是不是也不够友好?萌芽君要说的是,在运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有一个“弹性”的时间管理空间。美国学者的研究指出,只要儿童不过度沉湎于电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绩就不会受到显着的影响,与同伴玩耍的时间也没有显着减少(Huston等,1999;Liebert&Sprafkin,1988)。实际上,有研究发现,儿童从电视中获得许多有益信息,尤其在看教育节目时(Anderson等,2001)。这个“度”如何把握呢?有个可以追溯的依据是,从60年代第一部早教节目《芝麻街》的问世开始,专家对于婴幼儿亲社会节目的时长设置基本都是在每集15-20分钟里。而日本最大的早教系列产品,巧虎,是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最多观看巧虎20分钟的节目两次。同时,2012年日本的儿童与媒体研究会对240名1.5岁的幼儿进行了语言学习能力和看电视时间的调查,显示如果宝宝看电视的时间低于一小时,则与不让他看电视没有太大的差别,不过若让宝宝看3小时以上,会说20个词汇的宝宝则大幅减少,看4小时以上的宝宝,会说10个词汇的也明显减少。以上都只是一个参考。但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无论是否有电子产品,共识是,合理并妥当地评估自己的家庭对于电子产品的时间管理,才是更为关 键。短时间接触,和分散时间接触,并不造成“过度”的恶果。第二个需要评估的条件是家庭环境台湾儿童联盟在2012年指出,在观看电子产品的时候,家长有效的陪伴、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和妥善的时间管理是可以避免孩子陷入电子产品成瘾的危机中。成瘾是一种怎么样的表现?多数人说,成瘾是孩子时时刻刻都捧着电子产品,要求玩电子产品的所求和欲望越来越多,父母在这方面和孩子的拉锯和对峙,随着年龄增加只会越来越头疼。这真的是电子产品带来的迢迢不归路?回归到我们对于电子产品本身,我们是否要思考一下,我们从一开始,有从一而终地做到了以下的事情吗?我们是否教会了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时间管理;我们是否有有效、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并挑选了优质的内容,比如适合孩子的节目,益智录影带和亲社会课程;我们是否有订好全家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家规。以上三件事情反映的核心思考是:我们是否在家庭教育中有意无意地推动了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成瘾?我们是否自己的潜意识里也忽视了自己作为孩子首要教育者的关键角色?在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家庭里,我们是否能做到绝对禁止?如果自己都根本离不开电子产品,却不让孩子去接触他们,这难道不会导致报复性反弹?在决定引入电子产品的家庭里,又是否有意识地去引导和监控,让孩子的习惯和认知能力也能健康地发展?我们对电子产品是必须得持有谨慎的态度,因此,我们作为家长是绝对不能“置身事外”。有什么就用什么,和认识了“什么是对我们有用”之后才用,绝对是两码事。唯有监控它的内容,帮助缺乏电视素养的年幼孩子去理解和分析有用的信息,再配合有质的亲子活动,那么电子产品才能为我们所有,成为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方式。结语任何东西,它有没有意义,乃至于多大的意义都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在教育领域里,我们从来都是在不停地在进行革新,我们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观,刷新一代又一代的教育方法。适应这个时代,不代表这个时代出现什么新产品、新概念,我们就不需鉴别地采用什么,或者是一味的拒绝。我们不能让电子产品带着走,电子产品也不会一横空出世就剥夺了我们所有的教育努力,抢走了孩子的注意力,变成了孩子的保姆。很是赞同新加坡亲子教育专家@陈禾的一个教育理念,让孩子有路可走。是的,萌芽君是这么想的:在面对电子产品、乃至于其他教育工具,最好的办法是,让其成为丰富多彩的一小部分,让其在安全的界限范围内有创意、有质量的发挥功效,并引导孩子去合理,妥善地看待电子产品,这才是王道。而这些,才是我们要思考的初衷,否则,不管是何时“开放”电子产品的禁令,我们还是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苦苦挣扎”的境地。

本文Hash:02fbc7d2b1b2e7a4406fb83f194a374490c8f9b2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