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伤时怎样观察伤势

一位13岁的女孩回家后对母亲说:“我刚才被自行车撞了。”母亲急切地问:“伤着哪里了吗?”女孩说:“撞倒时感到很痛,现在好多了,我想躺下休息一下。”晚饭时,母亲叫女儿起来吃饭,女儿迷糊糊地说“我头晕,还想睡一会儿。”母亲想:让她多睡会也好。过了大约2小时,母亲再次叫她,女儿却毫无反应。母亲这才慌了,急忙叫人把孩子送往医院,然而女儿却再也没有醒起来。抢救的医生说:“耽误的时间太久了。这是由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大面积血肿压迫脑组织而导致的死亡。”这位母亲悲痛欲绝,追悔莫及。

女孩的死与其说是母亲“粗心”,倒不如说是对医学常识的无知更为确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摔倒、撞倒并使头部受伤的事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一些年轻父母多以孩子是否大声哭叫或头皮表面是否出血来判断伤情的轻重。其实,一般而言,受伤后能哭能叫多表明神志清楚,伤势算不上危重,而出些血也并不一定表示伤情就多么严重。当孩子因意外事故伤及头部时,父母如能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将有助于判断伤势的轻重:

神志状况:如受伤当时和伤后神志一直清醒,多表明头部伤势轻。相对,如伤后有昏迷,或意识朦胧,或烦躁不安等现象,则表示脑部受伤较重。当伤后数小时出现头昏,极想睡觉,甚至昏迷时,则多预示有颅内出血,血肿压迫了脑组织,这是最危险的征兆,应马上送医院诊治。

肢体活动情况:伤后孩子如四肢活动如常,多表示颅内受伤不太严重。当伤后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或有感觉异常时,要引起重视,严密观察。孩子一旦出现肢体运动不利索,甚至有颤抖或抽搐现象时,则预示伤情很严重,应急送医院就医。

五官有无液体渗出:主要观察眼、耳、鼻有无血液溢出。严重脑伤常会造成颅脑骨折。

致使眼结膜出血,鼻孔或耳道有血性或透明液体流出,这也是伤情严重的表现,急送医院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一般说来,伤势重者在受伤后数小时有可能出现剧烈头痛、头晕、频繁呕吐、血压增高、脉率显著改变,或有呼吸不整、视力模糊等症状。这类症状如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都是伤情严重的表现。

当孩子的情绪受伤时怎么办

当孩子摔倒碰伤膝盖时,我们知道该做什么:清洗伤口,再系上绷带。可是,当孩子情绪受伤时,我们往往就束手无策了。面对孩子反常的情绪,我们该有怎样的反应,如何去疏导?

上幼儿园中班的亮亮回家后感到很沮丧,因为今天在幼儿园他想参加一群小朋友自发组织的游戏,但是毫无理由地被拒绝了。到家看见妈妈,他委屈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他试图向爸爸诉说,可爸爸好像很忙的样子,只是跟亮亮说:“都是小男子汉了,还哭啊。他又转向妈妈那里想寻求安慰,可是妈妈也没有耐心地听他说,只是一味给他讲道理:“碰到这点挫折没有什么,宝宝不用难过。”结果,亮亮更加沮丧了……

亮亮的爸爸妈妈显然对儿子的特殊情绪缺乏认识,或许是忙于其他的事情,或许是对自己宝宝的变化缺乏敏锐的观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爸妈也会和他们表现得一样。

结果会如何呢?给孩子说教,宝宝会觉得爸爸妈妈没有倾听他的诉说,否定了他们的情绪,他们认为父母根本不理解他的心情。于是,他们会表现地更为情绪化。敷衍宝宝,会让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从而对生活减少积极性。

不为他人所理解,这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种体验。当你向别人诉说你的感受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希望别人能不加评判地接受你的情绪。当你坐下来理智地思考解决办法之前,你需要一段时间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是一样。可是很多父母往往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反应和宝宝的期望截然相反。

那么,面对孩子的反常情绪,父母都会有些什么反应呢?

对待孩子情绪的三种反应

u冷漠:那有什么?我不在乎

冷漠是指爸爸妈妈对宝宝的情绪“缺乏反应,缺乏兴趣,缺少关心”。父母常常由于工作太忙而冷落孩子,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很容易被孩子理解为:“爸妈对你漠不关心”。如果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的感受时,你毫无反应,或者说些陈词滥调,如“我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回去接着玩吧——”他会想:“爸爸妈妈一点都不关心我。他们不爱我。”

u同情:我真难过,你真可怜

与冷漠截然相反的另一端是同情,同情往往是指爸爸妈妈对宝宝的情绪情感产生共鸣,为孩子的快乐而快乐,为孩子的忧愁而忧愁。可是,宝宝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提供他们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同情心态,这样宝宝更会觉得自己可怜,而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信心。

u移情:看来你很害怕离开你的朋友

移情就是爸爸妈妈用自己的心灵和头脑去倾听宝宝的心声,当你对孩子表现出移情时,他会知道你理解她的感受。爸爸妈妈能敏锐地觉察到宝宝的痛苦、恐惧、失望、愤怒,或沮丧,并且能够谅解,同时又能比较明智地为孩子提供鼓励和帮助。移情能很好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有效地使孩子摆脱这种情绪对他的影响。

毫无疑问,三种常见的发应中,移情是最好的一种。移情的反应,有利于孩子的自我接受,有利于孩子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一种亲密、而互相信任的健康的亲子关系。如何掌握这种特殊的育儿技能,其实并不难。

学习怎样移情

第一步:倾听

当宝宝悲伤、愤怒、抑郁或惊慌失措时,他所需要的也许只是爸爸妈妈能聆听他的诉说。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够耐心听完他的诉说,不要爸妈对自己的表现作任何评价,也不要他们提任何建议。

所以,允许你的孩子向你诉说他的感受。你 要对他妄加评论,也不要急于帮他解决问题。通常,他需要知道的只有一点——你关心他,你愿意花时间来听他的诉说。让他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必要时,你可以提一些问题引导他诉说:

宝宝,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当时说了些什么?

同伴们不了解你,那使你有什么感受?

小提示:爸爸妈妈在向宝宝提问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使你的问题变成质问。

第二步:不加评论地接纳和反映孩子的感受

接纳你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不要评价,不要歪曲。描述你所看到的情绪表现:

“小家伙,比赛输了,你很生气吧?”

“看上去你的朋友令你心烦意乱。”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恰当描述情绪感受的强度。你可以用一些副词来形容孩子情绪的不同强度。

“你的朋友没有邀请你,所以你有点伤心。”

“你的朋友没叫你一起去,所以你很伤心。”

“你的朋友不把你当朋友,所以你非常伤心。”

“你的朋友没有邀请你,所以你伤心极了。”

这类对情绪的反馈,有助于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就像照镜子一样,宝宝通过看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了解了自己的相貌、身材等身体特征,通过听爸爸妈妈对他感受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情绪特征,孩子还可以据此对自我情绪进行修饰和改变。通过给孩子的情绪命名的方式来反映他的情绪,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被别人接受。同时,它还使孩子知道:别人了解他们的感受。这是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最重要的一步。

小提示: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肯定时,不要翻来覆去地重复一两句话,否则孩子会对你的话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你口是心非。

第三步:如果有必要,事后引导孩子讨论他的感受

在许多情况下,你不需要采取这一步。但是,对于比较严重的问题,或当孩子表现出比较极端的情绪时,你需要他情绪平静下来,头脑保持清醒时,与他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讨论。

这时,你可以和他讲道理,探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产生不良的情绪。你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你从这次经历中吸取了什么教训?”

“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时,你可不可以用另外的办法来处理:对你自己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你需要请求谁的谅解?”

“通过这次经历,你学到了什么”

小提示:在向孩子提这些问题时,重要的是要孩子通过自己的情绪反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要让他们反省。

怎样避免孩子玩耍时的伤害

Q:儿子3岁了,经常和邻居家的一个小姐姐一起玩,而且常常一不小心就让小姐姐受伤。就说昨天晚上吧,小姐姐刚要进门,手还扶在门框上,儿子突然跑过去关门,把小姐姐的手夹得当时就肿了起来。对儿子我没少教育,但是他一玩起来就忘了。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交往中不去伤害别人呢?A:3岁左右的孩子,动作的经验少,视野范围也相对小,行动有些莽撞是很自然的事情。要让孩子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照顾到方方面面,需要数年的学习过程。有些孩子都十几岁了,激动的时候还会出现撞头、夹手的现象呢。如果事事都教导孩子要谨慎小心,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

其实,有小孩子的家,需要设置一些特别的安全措施。比如在门的上沿可加一个防夹手的门挡;在比较尖锐的桌角上可加上一个圆的桌角防护装置;不想让孩子开的抽屉,比如厨房抽屉或装药的抽屉都可以安上专门的安全锁,既方便成人使用,又可以防止孩子乱翻出危险;空的电源插座,更要用保护性插头盖住。

设置安全的环境,并不能保证孩子就不再出伤害与被伤害的事故,因为孩子的手中还有玩具,孩子之间还有相互接触。孩子们的行为规范,是在她与人、与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发生的任何小故事,都可以成为成人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行为规范的契机。

虽然游戏时孩子之间的反应已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但是,成人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孩子更清晰地了解行为的边界。因此,伤害后的道歉,不应仅仅是成人的行为,而应该是成人和孩子一起来做。如果有可能,还应该让孩子参与到帮小朋友疗伤的过程中。

小编呵护提示: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让孩子们的行为更加谨慎,比如让孩子帮忙拿鸡蛋或西红柿,每次不用多,只要他能成功地把一两枚鸡蛋从超市拿回家,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本文Hash:2574d430cd73240451e60b4ab0463e18a430e0a5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