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被老鼠咬伤也得接种疫苗

近日,我中心动物咬伤门诊陆续接诊了不少名被老鼠咬伤前来就诊的市民。“睡觉时大拇指突然一阵刺痛,有个什么东西蹿了过去,是老鼠!”说到昨晚被咬伤的经过,刘先生心有余悸:“拇指上被咬了一个洞,就像被那个细钉子扎了一样,出了好多血!”

每逢夏秋季,几乎天天都能接诊到因被老鼠咬伤前来就诊的市民。多为凌晨2时至5时被咬伤,脚趾、脚后跟、手指是主要咬伤部位。这些患者多住在农村或单位集体宿舍、平房、工棚等,卫生环境较差,老鼠出没频繁,存放的米、面、零食经常被老鼠偷吃,夜间老鼠蹿上床也是常有的事。虽然经常被老鼠骚扰,但他们没怎么在意,也很少采取防鼠灭鼠措施。

被狗抓、咬伤,大多数市民都知道要赶紧接种狂犬病毒疫苗,被老鼠咬伤要如何处理却很少有人清楚。老鼠可传播多种疾病,市民要注意搞好环境卫生,积极灭鼠,一旦被老鼠咬伤,需赶紧清洗伤口,并遵医嘱注射疫苗。市民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防鼠、灭鼠:搞好环境卫生,清除住宅周围的杂草、随意堆放的物品以防止老鼠营巢。

在下水道的出、入口加网眼直径小于1厘米的铁丝网,在房门下半截钉30~50厘米高的铁皮,均可将老鼠拒之门外。断绝老鼠的食物来源是防鼠的绝招:把食物以及饲料、垃圾、食品行业的下脚料等存放在加盖、无缝容器内,使老鼠找不到食物而吃下毒饵,即可达到灭鼠的目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购买的零食尤其是已经开封或散装的食品不要随意摆放在茶几、沙发、床头柜等处,最好存放在冰箱,或用有盖的塑料收纳箱存放,以免成为吸引老鼠的香饵。

若不慎被老鼠咬伤,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较深伤口冲洗时,要加大水压),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纯净水代替)将伤口洗净,并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者清洁剂。

有条件的可再用2%~3%的碘酒(碘伏)或75%的酒精涂擦伤口,之后立即到正规的动物咬伤门诊进一步处置,并遵医嘱决定是否接种狂犬病毒疫苗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若未能在当天接种,只要在机体尚未发病之前接种疫苗,仍然有利于预防感染狂犬病、肾综合征出血热。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家长问:

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专家答:因为通过开展预防接种能够有效的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了解,大连市自1978年实施国家计划免疫,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结核疫苗、麻疹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2008年,我市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有11种,可预防12种传染病。

这11种疫苗分别是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流脑A群疫苗、流脑A+C群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2002年起,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率降至1/10万以下。随着免疫规划工作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范围,免费接种人群范围不断扩大。

家长问:

为什么要分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专家答:其实,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对孩子都很重要,这种划分只是一种行政分类,而不是医学分类,是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和防病规划而做出的一种分类,而且,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划分也不是绝对不变的。比如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在2007年以前它们都曾经是二类疫苗,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这两种疫苗都成为了一类疫苗,今后,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二类疫苗变为一类疫苗。

二类疫苗所预防的疾病也很重要,比如说Hib疫苗、水痘疫苗等。所以,新爸新妈应该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及经济实力,为自己的宝宝选择适合的二类疫苗。

家长问:

宝生病,还能接种疫苗吗?接种后发烧怎么办?

专家答:家长应掌握孩子的基本健康状况,接种前是否有病在身,是否刚吃过药物,都应告诉接种人员,以便认真检诊,确定是否接种。疫苗使用说明有明确的规定,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不能接种,只有儿童恢复健康后再接种。在接受输血、注射免疫球蛋白、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也不能接种疫苗,此时,免疫器官功能低下,接种后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患有严重的心、肝、肾慢性疾病的,过敏性体质者,多数疫苗不能接种。

接种疫苗后,人体要产生免疫反应,有的难以察觉,有的人会出现低热、轻微的出疹等症状,短的几个小时,最长一两天就会转入正常。有的人反应要强一些,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体温在38℃以下属于正常反应,持续2~3天就可恢复正常。几百万分之一的异常反应有时也会发生,但只要及时到医院对症治疗,很快就会康复。

家长问:

早产婴儿能像足月孩子一样接种疫苗吗?

专家答:早产儿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比足月儿更不成熟,更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而且一旦发病,病情远比足月儿严重,因此应该尽早给早产儿接种疫苗。我国目前除暂定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暂缓接种卡介苗外,对其他疫苗的接种按常规进行。

相关新闻

“婴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死亡”增至8例

据12月23日晚间消息,12月21日,四川眉山一名婴儿出生次日接种乙肝疫苗,10多个小时后死亡。家属怀疑孩子死亡与接种疫苗有关。专家组已展开调查,目前暂不能确定婴儿死亡与疫苗有关。至此,全国“婴儿疑似接种乙肝疫苗后死亡”已增至8例。

此前,广东省疾控中心23日证实,从11月至今,全省共报告4例疑似接种由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泰生物”)生产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后死亡病例,加上国家食药监总局此前公布的湖南、四川两省案例,全国疑似“疫苗致死&rdquo ;病例已有7例。

“偶合死亡”是逃避责任托词?

涉事企业深圳康泰生物16日发布声明,将“疫苗致死”事件称为“疑似偶合死亡事件”,并称“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不少网民质疑,短时间内发生了多例新生儿接种疫苗后死亡的事件,使用的都是康泰生物生产的疫苗,而康泰生物单方面宣布偶合症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海南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曾雪霞告诉记者,医学上说的“偶合症”是指,受接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发病原因与疫苗无关,“但是,这并不表示所有接种死亡在未经鉴定前都可以用‘偶合死亡’来解释。”

判断是否“偶合性事件”,需要由预防接种调查诊断专家组经过详细调查后判断。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通知表示,正在深入调查婴儿死亡原因,进一步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对疫苗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新生儿24小时内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有网友认为“让婴儿都打乙肝疫苗是利益驱使,但更多网友表示,凡事不能因噎废食,现在母婴传播在乙肝患者中确实占相当的比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表示,我国乙肝防控的难度大,但空间也大。新生儿预防乙肝,最好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

深圳市疾控中心免疫科主任张世英23日告诉记者,从效果看,开展疫苗接种有效地降低了深圳的乙肝发病率,从17.8%降低到了成年人7%以下,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1%以下。

为什么要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麻疹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传染病,近年来我国普遍开展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发病年龄向後推移,青少年和成年发病率相对上升。麻疹发病初期,犹如上感的症状,有发热、鼻塞、打喷嚏,同时有怕光、流泪和眼分泌物增多等不适。在发热的第2~3天口腔两旁颊粘膜出现像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发红,称为麻疹粘膜斑。发热3天后出现皮疹,由前额、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到脸、颈、躯干、四肢,约经3天遍及全身和手足心。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临床症状一般是,一过性发热、皮疹、耳后淋巴结肿大、头痛、厌食、结膜炎、咳嗽等症状,病程3~5天痊愈,偶有并发肺炎、心肌炎、脑炎者则病情较重。另外,育龄期妇女在妊娠早期(前3个月)感染了风疹,病毒侵犯胚胎,致使婴儿发生先天性缺陷。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群对腮腺炎病毒普遍易感,受感染者约60%~70%发病。高发年龄组在5~15岁,婴幼儿极少发病,青少年及成人发病则病情较重。腮腺炎病毒感染(包括隐性感染)最多见的并发症是脑炎,其它还有睾丸炎、脑膜炎、卵巢炎、心肌炎、关节炎等。此外,腮腺炎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原因之一。现今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同时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国内外公司提供的麻疹、风疹、腮腺炎三价疫苗(MMR)也已在我国上市。儿童可在按国家计划免疫程序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后,12~18月龄再接种一剂MMR疫苗,既保证了对单价麻疹疫苗免疫的可靠性,又预防了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由于对儿童施用MMR可切断自然界风疹病毒的循环,从而间接保护育龄期妇女免于孕期感染而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危险性。无论是MMR还是单价风疹、腮腺炎疫苗,均可与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接种。虽然疫苗接种的副反应发生率极低,但育龄期妇女均应避免在接种后3个月内怀孕。

本文Hash:989833008c378686210b0424f1410a915d2e54bd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