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孩子才能帮助孩子

  1 懂得孩子才能帮助孩子

  人这种动物有个奇怪的特征,自己成长的过程和成长的规律,自己并不能很透彻地了解到,尤其是0~6岁这一段。人更不能在经历过这一段之后深刻地理解到自己经历了一些怎样的过程,才成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成人回过头来再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不是沿袭自己父母的方式就是重新学习其他更好的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那就是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知道怎样去养育他们。

  爬台阶的小男孩

  有个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看见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一个差不多一岁多点的小男孩,走到人民会堂台阶下面的时候,那位父亲把孩子放下准备休息一会儿,男孩就顺着台阶往上爬。每爬一个台阶都特别费劲,吭哧老半天才爬完一阶。他的父亲开始的时候还站在旁边看着,爬了两阶他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几步走到最高处。这一下孩子不干了,又哭又打的。那个父亲不知道怎么回事,很烦的样子,骂,你不是要上吗?我把你抱上来你还哭?哭个啥嘛!

  我的朋友就过去,对那个当父亲的说,让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那人一脸不相信的样子,但是孩子在哭,没办法,只好照着做了,当他把孩子抱到台阶下面,孩子立刻止住了哭声,重新爬台阶。他很吃惊,问,你是咋知道的?

  “咋知道的?”这句话,可以说代表了现今许多家长的教育状态。人有着自己的生长规律,但是许多成人大都只知道人的生理成长规律,不知道心理成长规律,上面那个父亲就是这样。

  他不知道他的孩子正好到了腿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终于发现他有两条腿可以使用,便不断地用他的腿感知世界。要是成人不知道这些,阻止这样的探索,孩子就会哭叫。要是经常阻止,不但使他的潜能发展受到影响,还会造成心理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喜欢哪儿不平往哪儿走,平平的马路他不走,专挑疙疙瘩瘩、坑坑洼洼的地方走。因为越是这样的地方,越能使他感觉到腿的存在。

  “望子成龙”的观念在一些人中间可以说根深蒂固,超值期待、牺牲精神、专制武断都是举世罕见的。然而无情的事实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实现家长的期待,让他们深感失望。

  背后的军团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指出,这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把教育理解成了“多学东西”,“多学实惠的东西”,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多种技能。英国人讲培养一个绅士要经历三代,指的就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国人也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内心深处是不是真的这样认为?要是真的这样认为,就不会有那样多备受折磨的孩子了,人才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稀少。

  比如像数学、物理、化学的奥林匹克竞赛,中国的孩子要比其他国家的孩子强得多,有的先进国家孩子的成绩在全世界排在三十几位,咱们的孩子的成绩经常占到前列。可是拿过奖之后,这些孩子大多没在他们拿奖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甚至有的一辈子都不愿意再接触那个拿奖的领域。有一个在中国做了十几年的外国老师说,而且他们的孩子也不会那样听父母的话。有些国家的孩子尽管知识积累得不如我们的孩子多,但他们身心健康,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有一则故事讲,在国内念到四年级的一个小学生,爸爸妈妈都在美国,由于学习的压力使孩子养成了啃手指头的毛病,10个手指头盖啃得发灰发白,参差不齐。在学习上爷爷奶奶担心他跟不上,经常会跟他发生冲突, 使得孩子养成了暴饮暴食的习惯,造成孩子消化不良,经常放屁。啃手指头和放屁的问题又重新给孩子带来了灾难,老师经常以为他故意捣乱。在课堂上批评他,或下课后叫到办公室,长篇大论地进行教育。爷爷奶奶看这孩子这样生活实在心疼,就请求孩子的爸爸妈妈把孩子带到美国去。一到那里发现他与所有从国内去的孩子一样,他的功课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孩子,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佩服。一堂语文课先是分开小组去讨论课文,再去阅读老师指定的与这篇课文能形成比较的其他文学作品,然后再将课本上的课文改编成剧本,分小组去演出。这样的课堂对于要老老实实坐在桌子后只听老师口若悬河的课堂能让孩子觉得幸福得多。而且在课堂上,孩子们回答问题不是只回答他们会的,他们不会的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回答。这些想法尽管与老师的想法完全不同,却得到了老师的赞扬。有一天,班里在演戏时,男孩那戴在手上的手套被摘掉了,老师看到了男孩被啃得不像样的手指,立刻非常严肃地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询问家里人的情绪状况,并在当天就给孩子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要求家访。

  我们看到美国老师所关注的内容与我们中国老师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同。我们大多数老师是在孩子成绩下降时会有这样的表现,而孩子这些细节性的情况老师却无心去注意,更不会这样兴师动众。从这件事情里我们看到两国的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后来听说这个孩子偶尔在课堂上憋不住放了几次屁,老师马上跟家长又联系一次,竟然组织了医生包括心理医生等各方面的人一起到孩子家里去,对孩子好一顿安慰。他们背着孩子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这样在公众场合放屁会造成自卑感,一定要找到原因帮孩子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过了不久,孩子的爷爷奶奶在电脑前的可视镜头上,看到男孩子带着灿烂的笑容将两只美丽的手掌伸给爷爷奶奶看。爷爷奶奶长嘘了一口气,他们的孩子回到国内可能考试再也赶不上同龄的伙伴,但是他再也不啃手指头,再也不随便放屁了。这说明他身心健康,这让老人非常欣慰。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首先应该给我们孩子的是什么?我们孩子将要成长为什么样子?他们成为什么样子是不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了的?

  不要让你的目光成为镰刀

  有一次,放学的时候,有位满脸怒容的妈妈拉着孩子从我的面前经过,我看见孩子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就叫住母子俩,问出了什么事。妈妈说,画的什么东西嘛!我接过那幅画在挂盘上面的画,不觉倒吸一口凉气,这幅画,称之为杰作也不过分,就像是出自大师马蒂斯之手。我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孩子哭着说。

  我问那位妈妈?她说!哪儿都不好!他说画的是鱼,他要不说谁能认出是鱼呢?

  我说你受没受过绘画方面的培养?她摇摇头。我说研究没研究过教育?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创造能力,以及什么才是创造能力?她说没有。我笑了。我说既然对这些方面都一无所知,你怎么能这样肯定地说“这是好的”、“那不是好的”呢?你孩子这幅画,他的本意是要创造出一条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谁也没有见过的大怪鱼,现在他确实达到了这个目的,你却因为不认识反而指责他。我们说这张画画得成功,不就是因为这条鱼让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不出来是不是?可这却成了你说它不好的理由。再说,即便孩子画的什么也不是,仅靠色彩方面的卓越表现,也能算很好的绘画。

懂得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记者:有很多家长感叹说,现在的孩子比过去难教育,尤其是孩子上初中以后,对父母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叛逆心理很强。这是为什么?

郭主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迎来了生理发育上的第二次高峰,再加上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心理上会形成一种“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此,他们迫切要求独立,并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这时,家长的唠叨和强制性管束往往会让他们觉得反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郭: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二反抗期”。对于孩子的这种变化,家长应有心理准备,并要及时调整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对孩子应多引导,少责骂;多举例子和事实说明道理,少些说教,让孩子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

记:有的家长苦于孩子缺乏自信,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郭: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管得太多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自信是一种自我体验,必须从实践中获得。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且鼓励他们与同龄人多交往。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同伴的影响会渐渐超过父母和老师,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在同伴中的地位。与同龄人的交往过少,也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此外,家长还应与老师经常沟通,老师要在学校多为内向害羞的孩子创造表现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记:很多孩子对网络很好奇,有的甚至沉迷其中,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郭:电脑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有很大想象空间,从网上获取信息很便捷,网上聊天可以毫无负担地释放自己,对孩子的诱惑力很大,但过度沉迷其中对身心健康有害。家长和学校应该多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当好的爱好占领了孩子的心灵和精力之后,坏的也就无机可乘了。

记:对追星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郭:青少年评价人和事物的标准还不成熟,因此往往会被明星们表面的光环所吸引,并把他们当成偶像,这种心理需求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成熟理智,追星的热度自然就降下来了。因此,家长一般不需要激烈制止孩子对明星的仰慕,但应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明星的外表引导到他们的个人奋斗上来。

在采访的最后,郭瞻予主任说:“因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教育孩子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有两条建议家长应该注意:首先,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才能有威信和说服力;其次,家长不能光从物质上满足孩子,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只有懂得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懂得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记者:有很多家长感叹说,现在的孩子比过去难教育,尤其是孩子上初中以后,对父母的话不再言听计从,叛逆心理很强。这是为什么?

郭主任: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迎来了生理发育上的第二次高峰,再加上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心理上会形成一种“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因此,他们迫切要求独立,并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这时,家长的唠叨和强制性管束往往会让他们觉得反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记: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郭:这个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二反抗期”。对于孩子的这种变化,家长应有心理准备,并要及时调整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对孩子应多引导,少责骂;多举例子和事实说明道理,少些说教,让孩子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

记:有的家长苦于孩子缺乏自信,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郭: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管得太多或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都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自信是一种自我体验,必须从实践中获得。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且鼓励他们与同龄人多交往。要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同伴的影响会渐渐超过父母和老师,孩子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在同伴中的地位。与同龄人的交往过少,也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此外,家长还应与老师经常沟通,老师要在学校多为内向害羞的孩子创造表现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记:很多孩子对网络很好奇,有的甚至沉迷其中,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郭:电脑网络上的虚拟世界有很大想象空间,从网上获取信息很便捷,网上聊天可以毫无负担地释放自己,对孩子的诱惑力很大,但过度沉迷其中对身心健康有害。家长和学校应该多为孩子提供健康的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当好的爱好占领了孩子的心灵和精力之后,坏的也就无机可乘了。

记:对追星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郭:青少年评价人和事物的标准还不成熟,因此往往会被明星们表面的光环所吸引,并把他们当成偶像,这种心理需求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成熟理智,追星的热度自然就降下来了。因此,家长一般不需要激烈制止孩子对明星的仰慕,但应该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明星的外表引导到他们的个人奋斗上来。

在采访的最后,郭瞻予主任说:“因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教育孩子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是有两条建议家长应该注意:首先,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在孩子面前才能有威信和说服力;其次,家长不能光从物质上满足孩子,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只有懂得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本文Hash:82b8142455e4e246532f6ef3ed60f98595b587bb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