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会导致孩子孤僻内向

很多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发现,宝宝都五六岁了,这个时候早早摆脱了纸尿裤,但宝宝却存在尿床的习惯,这是怎么回事呢,应该怎么办?这是很多妈妈头疼的问题。母婴专家指出,大于五岁的孩子每周尿床超过两次,持续超过6个月其实是一种病,医学上叫做“儿童遗尿症”,而遗尿症会导致孩子孤僻内向。

遗尿症在儿童中并不少见,但不少家长以为就是小孩子尿床,对该病的重视程度不够。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约16%的5岁儿童和1%的7岁儿童患有遗尿症。虽然遗尿症儿童每年的自我缓解率为1%-15%,但不能缓解的患儿其遗尿严重性会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还有2%-3%的患儿会持续到成人甚至终身,患儿中以男孩较多。蒋小云提醒家长们,遗尿症儿童因尿床感到羞愧、沮丧和自卑,长期尿床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表现为性格孤僻、内向、敏感,大部分尿床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不愿和同学交往、容易焦虑、恐惧集体生活。

“对于8-16岁儿童来说,尿床是第三大创伤性事件,仅次于父母离婚和吵架。”蒋小云教授提醒,爸爸妈妈绝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不要总是觉得尿床不用治,等孩子长大了就会好。患了遗尿症必须及早治疗,否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是什么原因导致5岁的孩子还总是尿床?蒋小云教授解释,儿童遗尿症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主要包括:第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障碍,即在每天凌晨十二点到四点,抗利尿激素分泌高峰时,孩子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够。第二是觉醒障碍和神经系统发育延迟,尿感信号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大脑。第三是膀胱功能障碍,包括膀胱容积小和膀胱肌肉收缩失控的情况。第四则是遗传,父母双方都有遗尿症的,孩子有7%的遗传可能。

另外,都市家庭对纸尿裤的依赖越来越重,有的孩子一穿就穿到3、4岁,这样有增加患遗尿症的风险,但不意味着一直戴纸尿裤的孩子5岁后一定会遗尿。蒋小云教授解释,一般孩子到两三岁后,就开始有了控制排尿的意识,有了尿意后会提示大人。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还一直戴着纸尿裤,想尿时就随时尿,就可能会减少以上功能训练的机会,可能增大患遗尿症的风险。

温馨提醒:遗尿症会导致孩子孤僻内向,所以遗尿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大,而导致孩子存在遗尿症的原因有很多,这与家长不良的育儿方式有关,比如孩子到了三四岁还一直戴着纸尿的话,就无法训练宝宝控制排尿的能力。

2种情况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家长应该注意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朋友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同时还应该多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家长的忽视,有些孩子养成了孤僻的性格,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那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专家提醒家长朋友孩子之所以会孤僻往往是由于以下2种原因导致的:
 


1、父母的教育观念

有的父母推崇传统教育,从小教育孩子修生养性,这样严格家教下的孩子,性格多半是内敛服帖的。而有些父母吸取西方的教育经验,教育孩子方面显得很开明,鼓励孩子广结朋友,自然能教育处活泼外向的小孩。鲜明对比之下不难知道,不拘言笑的父母更容易教育出性格孤僻的孩子。

2、长期看电视

长期依赖电视的儿童因为缺乏一定的人际交流,会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些孩子会表现得对周围事情漠不关心,非常反感他人干扰其看电视,心情容易烦躁。而他们的行为模仿力却很强,会经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语言、声调和动作。有的孩子甚至会把广告词背得滚瓜烂熟,却常常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甚至发展到自言自语的反常状态。
孩子为什么会养成孤僻的性格呢?上面小编已经向家长朋友介绍了原因,家长朋友是否已经清楚了呢?由此就可以看出家长陪伴与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了。在此专家提醒广大的家长朋友一定要多多的陪伴在孩子身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式。

孩子未曾学会合作必然会走向孤僻

导读: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经历,相信每个年轻的父母都曾亲身体验过。

合作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21世纪是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合作而安身立命,因合作而完善人生的经历,相信每个年轻的父母都曾亲身体验过。孩子虽然年幼,但合作的重要程序却丝毫不减,无论是拥有现时的快乐童年,还是顺利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都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及必要的行为经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孤僻之道,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

今日身边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然而他们将来要适应的却是充满挑战的社会,有责任感的父母应该摒弃“树大自然直”的想法,未雨绸缪,在孩子的重要观念养成之初便进行必要的引导。

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同样,人在社会上,如果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那么,他不仅在事业上不会有所建树,就连适应社会都很困难。

从孩子懂事时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呢?

(1)让孩子学会悦纳别人。所谓悦纳别人,是指自己从内心深处真正地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因此,只有相互认识到了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有了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所以家长要常和孩子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因为别人有这个缺点或那个毛病,就嫌弃他、疏远他。为此,家长要教育孩子多看并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诚心诚意地加以赞美,而不是采取一种“不承认主义”。家长自己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应坚持这种态度来对待他人,成为孩子的表率。

(2)教孩子学会分享。假若孩子凡事都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那么他就难以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进行有关的合作活动了。因此,家长有必要让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大方,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里面有些家长值得注意的原则和技巧问题,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对他进行强迫,也无须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妨可以这样跟他说:“你玩一会儿,让他玩一会儿,你们俩都高兴,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引导孩子,多给他鼓励,他就会感到分享对他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多更新的乐趣的机会。当孩子较小时,父母不妨就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分享训练”。当孩子手中拿着画册时,父母可拿着一个玩具,然后温柔地、慢慢地递给他玩具,并从其手中取走画册。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孩子便学会了互惠与信任。

(3)让孩子多参加有利于产生合作关系的活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诸如共同搭积木、拼图等需要协作的活动,还要鼓励孩子参与如足球、篮球、排球、跳绳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有团体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又有团体内部的协调与一致,这就更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合作精神。

(4)让孩子学会宽容忍让。①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对他娇惯,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不能给他特殊权利,让他高高在上。②要求孩子心中有 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顾自己。③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体验,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④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⑤要教育孩子理解和尊重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⑥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与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本文Hash:f097e4d922aae5731220ca3989a9a3f62723533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