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疑惑:孩子为什么任性

很多孩子过于任性,就连家长都没办法,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导致孩子这么任性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孩子的任性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飞扬跋扈的表现。主要是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任性是一种不良品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任性的孩子,喜欢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经常一时兴起无理取闹,情绪波动性大,频繁爆发不满之情,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隐患。环境是导致儿童产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不加约束,放纵教育的结果。当孩于的任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带来心理隐患,有必要从心理上加以纠正了。

任性不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点,而是后天环境养成的主要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那么任性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1、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发育特征,不知道在恰当的时期给孩子恰当的教育。比如2岁左右的孩子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不肯按父母的意图做事,喜欢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由于这个时期孩子小,没有任何生活经验,不懂得去理解别人,生活中所做的一切都只为“我”。而此刻父母没有在这个叛逆期给孩子进行适当生存理念教育,而是听之任之的话,孩子就很容易养成任性性格。

2、无原则的过度溺爱是孩子养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孩子都应懂得生存的自然法则。如果家长们抱着疼爱孩子的宽容心理,认为现在孩子还小,想使性子就使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甚至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也迁就答应,一一予以满足,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不适当的地位,待遇过优,宠爱过分,娇生惯养,事事迁就,久而久之,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便会越来越膨胀,导致孩子任性所为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孩子一旦遇事不顺心意,就会大哭大闹,耍泼耍赖直到家长让步为止。殊不知孩子天生就是一个小小的操纵高手,他们很快就发现,只要自己坚持,疼爱他们的父母总会让步的,于是,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任性的性格特征。

3、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也是养成孩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夫妻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当孩子哭闹耍赖时,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或者爸爸妈妈说是祖辈们溺爱的结果等等,孩子夹在其中,很快就会发现总有一方是对自己有利的,聪明的小家伙立刻意识到无论他(她)怎样闹,都会有人出面帮助其达到目的,于是便倒向那方,作为自己的保护伞,更为所欲为起来。家庭教育的严重不一致性,是造成孩子任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因此,从一开始,家长就应该坚持有原则有技巧地爱孩子而不是事事顺从的溺爱、遇事要与孩子讲明道理和规则,让孩子懂得办事要既要尊重规则也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对于已经形成任性性格的孩子,家长要善于调控和引导。在预测到孩子可能要任性时,主动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心理上调整孩子的做事方式。

家长怎么对待任性的孩子

孩子的任性使家长万分头痛。例如,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面对着任性的孩子,家长们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冲动,劈头盖脑地一顿打骂,简单处理这令人尴尬的局面。但是过了几天,孩子的任性依然如故。那么,孩子任性该怎么办呢?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成为有序的竞赛。

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整理/刘颖

家长请善待孩子的“为什么”

3~6岁的孩子正处于“询问期”,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他们的小脑瓜里有很多的为什么。面对孩子的问题,弄得大人一时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如果父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问题应答得当,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

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不敷衍、斥责

镜头回放1:妈妈从幼儿园接小羽回家,路上小羽望着天上,冒出一大堆的问题,“天上的云为什么是灰色的?”“云能飘在天上是不是因为它很轻?”“那飞机很重为什么也能飞在天上?”……到家以后,小羽还是不消停,跟在妈妈屁股后面问东问西。妈妈急着做饭,忍不住呵斥小羽:“怎么那么多问题?去,去,妈妈要做饭,看动画片去。”

分析与建议:父母上班累了一天,回来还要料理家务,十分辛劳,这种烦扰的心绪往往会影响到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当孩子问东问西、没完没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很不耐烦,或是斥责孩子“自己玩去,别来捣乱!”或者随便敷衍几句,应付了事。这样的做法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及时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要拖延

镜头回放2:6岁的小波和妈妈一起去买东西,妈妈付钱的时候,他问道:“钱是怎么来的?”妈妈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只好说自己也不太清楚。此后的几天妈妈一直在琢磨该怎么给儿子一个合适的回答,当他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几天过去了,儿子正着迷于新买的游戏机,怎么也不肯听爸爸讲有关钱的历史了。

分析与建议:孩子提出的问题,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具体情境表现出的不解。而且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可能转眼就会忘记自己问过什么,父母如果过了很久才回答孩子问题,所起的作用就不会很理想。父母如果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孩子一起通过看书或上网查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了解孩子提问的原因再给予回答,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机会

镜头回放3:丫丫从幼儿园回来,抱着她的泰迪熊不停问妈妈:“熊熊的爸爸妈妈在哪里呢?”“熊熊为什么不说话,是不是因为他的朋友们不喜欢它?”……妈妈只是“啊”“嗯”地应着,并没有在意,可丫丫越来越焦躁,最后竟然哭起来让妈妈不知所以。后来才知道那天几个小朋友故意不跟她一起玩,丫丫很难过。

分析与建议:有的时候,孩子会以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不安、不满、紧张或恐惧。如果孩子有异常的表现,父母首先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忽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尽量抚慰儿童的情绪,而不必直接回答问题:“熊熊当然有爸爸妈妈,还有很多小朋友,他们都非常喜欢它……”

有的问题,不是要父母回答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要重视他的感知。“狗为什么生小狗,而不生小猫?”像这样的一些发问,需要的是与孩子对话,而不是真的从遗传学角度去解答问题,这时,家长可以反问孩子:“狗与猫是一种动物吗?”“不是。”“不是同一种动物,狗怎么能生小猫呢?”

用简单概括的解释启发儿童的独立思考

镜头回放4:小昊宇问妈妈:“妈妈,风从哪里来?”“是空气的流动。”妈妈又想了想,向小昊宇吹了一口气,说“瞧,这不是有风了?”小昊宇似懂非懂地走开了,过了几天,妈妈发现小昊宇在颇有兴致地翻看一本有关自然科学的读物。

分析与建议:孩子提问的内容随 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不同,有关基本信息的问题在减少,有关事物关系的问题在增加对这类问题,父母不必讲述大道理和高深的科学知识,用一两句简洁而概括的回答不仅能扩展知识,还能启发孩子进一步思考。

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和实验,促进兴趣的持续发展

镜头回放5:乐乐指着书上的图片问:“妈妈,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真的是七个颜色吗?”妈妈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对他说:“我们做个实验吧。”妈妈带着乐乐准备好材料,然后开始实验。后来妈妈发现,乐乐遇到一些问题,特别喜欢动手做实验。

分析与建议:孩子总是会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感兴趣,父母除了口头简要给以解答外,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让孩子仔细观察,这样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直觉形象思维能力,并增长实际知识。对能简单动手操作得到答案的问题,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准备实验材料,和孩子一起动手寻求答案,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还能促进孩子学习的兴趣。

本文Hash:95d44b77818e78b5dad2564ee7afd3242668e3ef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